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研融资结构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逐步深入,会对中国高校的整体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一个直接关系到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高校横向科研经费占科研经费总和的比例与高校教学质量成正向变动的关系,与高校科研水平成反向变动的关系;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影响其吸引横向资金的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和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各取所长,各取所需,要让市场机制成为完善高校理念的有力工具。
Abstract:Theresearchcooperationbetweenenterprisesanduniversitiesisdevelopingverywell.SoitsimpacttoChina''''suniversitieswillbeakeyissuedirectlyrelatedtouniversity''''sreformanddevelopment.TheempiricalanalysisbasedonChina''''sdatashowsthattheratioofresearchfundsfromenterprisesanditssumisdirectproportionaltouniversity''''steachingqualitybutinverseproportionaltouniversity''''sresearchlevel,anduniversity''''steachingqualityandresearchlevelareveryimportantforuniversitytoattractfundsfromenterprises.Therefore,universitiesandenterprisesshouldtakeadvantageofeachotheraccordingtotheirowncases,andespecially,themarketmechanismshouldbeapowerfultoolforuniversity''''sdevelopment.
Keywords:financingstructureofuniversityresearch;fundsfromenterprises;teachingquality;levelofscientificresearch
一、引言
随着市场机制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组织,其职能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拓展,高校与社会经济产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市场经济环境正对高校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行为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市场经济的促进者和代言人,企业越来越多地深入到高校、特别是高校的科研领域。当然,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高校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即教学和研究的职能。高校的管理者,引入市场因素的初衷,也是为了使高校的基本理念和职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完善。因此,随着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逐步深入,它将对中国高校的整体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一个直接关系到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目前学界少有研究。本文拟选取国内部分著名高校的科研融资结构作为切入点,对此展开研究。
二、高校科研面临的问题:基于科研经费角度的分析
有研究表明,中国高校科研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层次人才争夺困境。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流动,高校、独立研究机构和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二是科研经费争夺激烈,高校科研活动缺乏稳定投入机制。2003年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仅占R&D经费总量的10.5%,2004年这一占比是10.2%(见图1),并且近年来这一比重仍呈下降趋势。三是科技资源整合不足,高校科技创新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四是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技创新力度不够。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当今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率是决定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终指标,而中国“九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1]
增加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是提高其科研水平的必要条件。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包括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它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各种收入转入科研经费五大类。这五类资金来源可以综合为三大类,即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2]。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拨款,在数量上远远高于企业资金,并且其增加的力度略高于企业资金。这表明,政府拨款仍然在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中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在政策管理,还是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在高校科研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企业与高校的科研合作也日趋密切,其增长的幅度和趋势都反映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光明前景。
此外,高校R&D经费占本国R&D总经费的比重反映了高校在国家研发活动中的地位。加拿大和意大利的这一比重处于33%~35%之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也在14%~23%之间。2002年中国高校R&D经费占本国R&D总经费的比重为10.1%,2003年和2004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0.5%和10.3%[3],处在较低的水平。2004年中国执行部门R&D总经费中,独立研发机构R&D经费达431.7亿元,企业R&D经费达1314亿元,而高校R&D经费仅为200.9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3.8%)。高校R&D经费中又有108.8亿元来自于政府,比2003年增长24%[4]。尽管近年来中国高校R&D经费的投入量一直呈增加势头,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其经费规模仍属世界较低水平,总量水平仍然无法满足高校科研发展的需求,经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遏制高校科研发展的“瓶颈”。
图1中国高校科技经费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变化趋势图(单位:亿元)[注: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分析中心的《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解决高校科研融资问题,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对此,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都应该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现代企业不应只是高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之地,还应是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和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高校科研融资结构对教学、科研质量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1变量解释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目前,中国并没有形成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良性竞争的健全的高等教育市场,无论是在学校规模、生源数量上,还是在师资配备、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公立大学都集中了高等教育的绝大部分资源,甚至可以说,公立大学目前处于高等教育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5]。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公立大学的科研融资结构对其教学、科研质量的影响,并据此设计出实证研究所需的指标:
(1)横向科研经费占横、纵向科研经费总和的比例(RATIO):横向科研经费指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根据协议或合同提供给学校的科研及科技开发项目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指国家部委、省市部委及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给学校的科学研究及开发(R&D)经费。我们选用2002年部分全国重点高校科研经费中的企业资金(横向科研经费)与政府资金(纵向科研经费)。根据公式:企业资金/(政府资金+企业资金)×100,计算得出横向科研经费占横、纵向科研经费总和的比例RATIO。
(2)人才培养得分(TEACH)、科学研究得分(RESEARCH):选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变量分别代表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由于这两个变量需要从大学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各个方面综合加以考察,指标体系复杂,量化过程困难,为获取各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相对准确的数据,选取目前国内权威的大学评审机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数据,其可信度相对较高。
(3)所有省份人均GDP(AVEGDP):为消除各高校教育发展状况的地区性差异,引入高校所在省份人均GDP代表当年各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选用2002年各高校所在地区人均GDP数据。
由于2004年及2005年教育部科技司出版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不再公布各高校的科技经费情况,而各高校自行公布的数据与统计数据多有出入,为准确客观起见,本文所用各高校科技经费相关数据均取自教育部科技司最后一次统一编制的《200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就论证过程与结果而言,其说服力是比较强的,只是数据样本稍显陈旧,未能反映高校的最新动态。
数据收集和处理结果来自随机选取的103所大学的科研融资比例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情况的汇总。原始样本数为108,剔除了标准差过大和RATIO值为0的样本。分析处理后的样本数为103。
2模型的建立和处理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两组回归方程(括号中为t值):
3回归结果分析
在回归过程中,本文取显著性水平α=0.1进行双侧检验,查t表,tc=t0.01=2.626。对比方程(1)和方程(2)中各系数的t值,可知该回归结果在显著性水平α=0.01的情况下全部满足条件,因此在此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方程(1)和方程(2)反映的是大学科研融资比例对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的影响关系。从中可以看出:
方程(1)、(2)中,RESEARCH与TEACH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与大学治理过程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一事实相吻合。
RATIO与TEACH、RESEARCH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大学的横向科研经费占横、纵向科研经费总和的比例对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科研经费的融资比例将对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方程(1)中,相关系数,调整后的相关系数2=0.928,这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是很理想的;RATIO对TEACH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高校的横向科研经费占横、纵向科研经费总和的比例,对教学质量起到的是一个正向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参与高校科研的程度的加深,会相应地改善高校的教学科研条件,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企业的参与使得高校的教学方式有了拓宽的平台,一方面,授课教师从研究工作中汲取的有用知识会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使得传统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一部分有潜力的学生也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去,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从而反过来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印证了“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是资源、权力、威望的磁石……被大家追求”[6]。
方程(2)中,相关系数,调整后的相关系数。这表明模型的拟合情况也是很理想的;RATIO对RESEARCH的回归系数为负,也就是说,企业资金[注:横向科研经费虽然主要是但绝不仅仅是指来自企业的科研资助,它还包括来自其他非政府部门的科研资助,有时甚至还包括半官方的资助;但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企业资金来指代横向科研经费。]在科研经费中所占比重越大的学校,其科研总体水平反而相对越低。我们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由于企业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投向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基本不涉足或极少涉足基础研究,[7]应用研究通常只是在现有科研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其向生产力的转化,而基础研究是改善和提高科研水平的根本领地,因而企业与大学的科研合作的程度越高,并不意味着大学的科研水平就越高,而是有可能因为抑制了基础研究从而制约了科研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学的科研人员若忙于为企业规划具体的应用研究项目,则用于科研创新与研究领域的精力和资源将倍显贫乏,从而间接影响大学科研创新的进程。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出现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另外,AVEGDP对TEACH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而对RESEARCH的回归系数为正值,并且回归系数均在显著性水平=0.1上满足要求。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之间分别成反向和正向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所在地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较为通畅,技术交易市场也较为广阔,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大学科研质量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高校,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大学而言,其科研质量也相对较高。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就经济发展水平与教学质量之间呈现的反向的线性关系作一简单解释。首先,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教学的发展水平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其次,高等教育的“蓄水池效应”[8],使得其与经济之间在总体投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如果这种经济发展来自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压缩,那么它在短期内可能会抑制高等教育投资力度,从而对教学质量构成反向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大学,其教学水平反而要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低。
四、结语
政府的职能决定了它必然关注高校的发展,市场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通过优化配置资源影响高校,高校的传统与理念又决定了它不可能脱离政府和市场。政府、市场、高校三者共同主宰着高校的命运[9]。大学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符合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对于中国公立大学来说尤为如此。
同时,企业给高校带来了生机。企业的参与使得高校能够更好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并且高校科研中企业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地,而教师在企业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的新技术新思想,也能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教学中,使课堂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基本上集中在试验发展与应用研究领域,这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大有裨益,而提高高校科研水平,需要不断的科研创新,其中基础研究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地位首当其冲。因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缺失,其与高校的科研合作,或多或少动摇基础研究在高校科研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另外,高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企业横向项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其用于教学方面的时间与精力,这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高校和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各取所长,各取所需。要让市场机制成为完善高校理念的有力工具,在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下促进高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澜,何晋秋,朱琴.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EB/O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司.200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
[4]200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
[5]张智敏.进入WTO高等教育应作的必要改革[EB/OL].
[6]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75-276.
[7]张华.中国大学企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62.
[8]王洪才.转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与治理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60-66.
[9]张德祥.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大学”新型关系的研究总报告(一)[J].辽宁教育研究,200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