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师信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是指高校教师应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组织、分析、使用、管理和评价的教学行为。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具有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信息意识的超前性、信息获取手段的先进性和信息分析的批判性等特征。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是: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理论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通过自我反思提高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网络技术素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实现途径
Abstract:Collegeteacher''''sinformationbehaviorreferstotheteachingbehaviorthatthecollegeteacherappliesinformationmeanstocollect,arrange,organize,analyze,use,manageandappraiseinformationresourceseffectively.Thevalidityofcollegeteacher''''sinformationbehaviorhassomefeatures:requestingmultifariousinformation,havingadvancinginformationconsciousness,usingadvancingmeanstogetinformation,andanalyzingandjudginginformation.Thereareseveralapproachestocarryoutcollegeteacher''''sinformationbehavior:strengtheningthetrainingofthetheoryofeducationalinformation;enhancingthevalidityofinformationbehaviorinteachingpractice;improvingthevalidityofinformationbehaviorthroughtheself.reconsidering,anddevelopingcollegeteacher''''sITknowledge.
Keywords:collegeteacher;informationbehavior;validity;realizingapproach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教育。高校作为知识信息的聚集地与生产中心,其信息及相关的活动成为高校师生的生活载体与教学内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信息权威的象征,其信息行为及其有效性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行为素养。它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信息的拓展和延伸,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本文从高校教师信息行为的内涵及其有效性特点出发,探讨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一
信息引为有效性成为高校教师之必需,因为:
1.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
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扩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通畅和广泛,基本上打破了国别和地区的限制,在知识的获取与利用上逐渐实现走向教育平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收集、评价、组织和综合利用的能力等尤显重要。无论是从宏观上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是从微观上搞好本职工作,高校教师都需要提高信息行为有效性。
2.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
人类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继而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主要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便由“锄头”向“机器”过渡,继而由“网络”取代。与社会存在互为促进的人类思维形式也便由“宗教理性”向“科学理性”继而向“拟像理性”转变。这些决定性的转变,使教育的社会角色及自身的教学范式发生了或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近几年来,虽然高校教师采用较为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通畅和深入,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也没有真正实现。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行为素养,从传统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迎接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信息加工、传播与评价行为,这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入信息社会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教材多媒体化、教学网络化、学习个性化等。所有这些特点都说明高校的教学活动将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和壁垒将被打破,跨时空交流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身份平等、信息共享的平台,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现代教学新模式。因而,高校教师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信息行为有效性,是顺利进行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保证。
二
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内涵、特点及要求如下:
1.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内涵
对信息行为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过许多不同的看法。T.D.Wilson认为信息行为至少包含三个部分:信息需求与其驱动力,也就是引发个人认知到有所需求的各种要素;回应信息需求的历程与行为;影响个人回应上述需求的因素。陈见龙认为,所谓信息行为就是人们自觉地解决问题而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各种活动[2]。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是指高校教师应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组织、分析、使用、管理和评价的教学行为。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为指导,通过网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收集、整理、组织、分析、使用、管理和评价,以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信息行为有效性不仅有技术层面上的要求,而且还能够“通过比较、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扩展、增值”,“使新信息的生产与个体、社会信息的重组”统一整合起来,构建多通道、跨时空、非实时的强调协调与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塑成以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以及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为主要元素的和谐的信息文化。因此,教师的信息行为有效性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并且具有层次性,不同层面又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是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3]。
2.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特点
一是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即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流向变得丰富而复杂,信息需求频率加快,且日趋个性化和特殊化,信息需求类型更加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将向无限给予与无限需求的层次迈进。二是信息意识的超前性。由于信息是快节奏式的服务方式,对高校教师捕捉信息来说,重要的是其分析、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科前沿信息的敏感性。三是信息获取手段的先进性。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提高使高校教师获取信息的手段呈现出非常便捷与先进的特点,他们可以在校内信息资源部门检索、查询到国外大型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料,甚至能查询尚未出版的图书和即将发行的期刊等。四是信息分析的批判性。由于虚假信息与无用信息的大量涌现,高校教师必须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与鉴别,其信息分析的批判性就成为信息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前提[4]。
3.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对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
(1)必备的信息科学知识,包括应有的信息意识和观念,通晓信息原理,掌握信息工具使用的方法和技巧等。(2)较强的信息教学行为能力:一是基本信息教学行为能力。如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主要是指对大批量信息的识别与鉴别及获取的能力)、信息组织和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主要是指对大批量信息的综合处理及拓展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主要指进行信息互动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能力)等;二是学科信息教学行为能力。即教师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的选择、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三是教育科研信息行为能力,即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中应具备的信息行为能力。(3)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能认识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负面影响;了解并遵守各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或污染;能有责任地使用信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参与意识,平时能主动和学生进行多渠道信息沟通,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课外辅导、思想教育;主动参与理想的信息社会的创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积极主动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等[5]。
三
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实现,大致包括如下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理论培训
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教育信息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等)的学习,使高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自身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培养和提高,自觉用教育信息理论指导自己的信息教学行为,少走弯路,使教育教学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理论培训,必须做到:(1)高校要制定教师信息行为培养计划,完善教师信息行为素养培养制度,如规定一门课的信息化程度或标准,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公开课,根据学科特点,在各自学科教学中开展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等,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使教师信息行为素养培养走上规范化轨道;(2)要选择既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又善于把理论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和授课,确保教学质量;(3)要因材施教。由于教师之间存在诸如地区、年龄、性别、能力、学科教学等差异,讲授的内容不应完全按照一种模式,应有所侧重,有目的性,要与教师的具体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4)要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短期培训与学位进修、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使每位教师都参与进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信息行为素养水平。
2.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
(1)转变观念,增强教师信息行为的自觉性。首先,应确立现代人才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往培养“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转变,要求教师必须认同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及各方面的能力,以促使他们全面地发展。其次,应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观。再次,应转变传统教育技术观。目前,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在高校教师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技术恐惧症,即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感觉学习使用技术很吃力,为此不愿意用,不想用;一种是技术依赖症,只看到教育技术手段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的功能,把学校、教师的职能理解为和机器一样,仅仅是传授知识信息,而没有认识到其承担的多种社会责任和角色职能。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在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克服技术成分的消极作用[6]。(2)高校教师应在“六化”上下功夫,精心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其信息行为的有效性。所谓“六化”是指高校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确保其设计人性化、形式生动化、内容丰富化、结构条理化、媒体多样化、表达简洁化,使多媒体教学课件既体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核心,又能广集教学素材,并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对素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编。这种课件的优点能以学生为本,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沟通,生动形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潜能。(3)高校教师应把现代信息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行为结合起来,确保其信息行为的可行性。如在信息行为过程中,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与黑板的教学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良好。(4)高校教师应广开渠道,广辟思路,以点带面,开展协作讨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媒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协作讨论,也可在学生中广泛征集素材,适时挑选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展开讨论,从而使被动的教学主动化,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方法。(5)高校还应经常性地、有目的地举办各种活动,如信息教育论文评比、课件制作比赛、网页制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其信息行为的针对性。
3.通过自我反思提高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
(1)要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因为教师信息行为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指导教师制订一个贯穿终身的学习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技能及相关理论,并自觉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2)要鼓励教师多在网络上阅读与写作,尽量用多媒体上课,用网络处理日常教学事务。(3)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作用。图书馆是每个学校的信息中心,在教师信息行为素养的培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让图书馆的这种信息主导作用体现出来,要通过邀请学者、名家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的方式,多渠道地培养教师的信息行为素养。同时还可为教师开放专业的阅览室,为教师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提高自己的信息行为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网络技术素养
(1)熟练运用网络技术。高校教师必须熟练使用网络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等,如能利用浏览器搜集与下载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公用软件,能设立网页上载个人资料,能在网上收发E.mail等。(2)增强利用网络获取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高校教师要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多途径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感知等获取信息的方法,高质量地履行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3)培养高校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处理、生成、创造、运用信息的能力。即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途径和工具开展广泛的信息协作,能与外界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信息协作关系,促进自己的教学科研[7]。
[参考文献]
[1]唐松林.范式、范式类型及其转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5.
[2]杜西红.高校教师利用外文文献的信息行为与心理[J].农业网络信息,2006,(10):68.
[3]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J].江苏高教,2004,(4):110.
[4]何晓丽.IT环境中的教师信息行为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26.127.
[5]程正彪,赵江平,陈跃辉.跟进网络社会化教师信息的素养[J].求索,2004,(9):169.170.
[6]石新军.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6):92.
[7]李爱民.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EB/OL]./3172320.shtml,200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