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管理

[摘要]我国学生体质呈连续20年下滑的状况,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则对防止学生体质下滑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分析学生体质下滑的主要因素,高校体育教育要抓住学生的关键时期进行体育教育创新:(1)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的理念,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2)把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3)学生体质评价体系应体现法规性、科学性和导向性;(4)课内外体育有机结合是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目的的保证。

[关键词]全国学生;体质下滑;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继承创新

一、研究目的

《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体能素质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持续增多的趋势,以及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等仍未得到遏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从1985年开始,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在20年里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全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20年下降,这一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广大体育人的高度重视和思考。当前,学校教育要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体育工作,这已逐渐被广大学生、家庭、社会所认同。然而,还有一部分教育职能部门、学校、家庭、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学生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危害性。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博士把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青少年如此的体质如何能满足我国社会建设的需要?又如何能达到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大大减少了体力消耗,营养过剩;在社会环境中学校、家庭、学生过分注意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减少。这一普遍的高考社会现象,要在短时间内扭转“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难度可想而知。

进入高校学习是青年学子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他们步人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发育非常重要的时期。高等院校如何抓住这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时期,处理好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关系,真可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普通高等院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因素,应用科学发展观和整体思维的方式及理念,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处理好体育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功能,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改变当前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局面,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遏制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下降起到示范作用。

二、学生体质下滑因素的分析

1社会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发展的大环境

20世纪70、80年代的“乒乓球热”和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在我国掀起了体育热潮。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得到了推动,学生体质的发展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发展经济为主,199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4年分别降到了37.1%和45.6%。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休闲文化大大丰富,生活方式自主选择度增大,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不同的差异,势必影响青年学生的体育行为。

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以来,相当一部分中学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好与差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脆弱,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掩盖了德育、体育与智育不相匹配的发展,掩盖了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危害性。学校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条款的要求(如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等),这种现象却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默认,更谈不上起诉、追究等。

2家庭是影响学生体育发展的主要外因

目前,我国社会基本细胞趋向三人为主体的家庭,家庭对子女体育发展的影响由诸多因素组成,如经济条件、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父母亲的体育观念行为等。在一般情况下,家庭成员参与体育的情况与以上各个因素都成正比关系。父母亲的学历高、经济收入也较高、较稳定,对形成孩子正确的体育观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而经历高等教育系统的体育教育,会使之巩固良好的体育观念。“体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体育的基本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对体育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观中的排序,它是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决定性因素。”父母亲良好的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对子女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体育行为的落实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则起到了身体力行的作用。在子女的社会化进程中,父母亲从多方面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双亲对孩子体育参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提供的与竞争相关的信息,如孩子对双亲价值观和信念的知觉,对父母的目标定向的知觉等会影响孩子的体育动机。体育参与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对父母亲来说不能单纯认为是体育与体质的关系,对孩子人格的培养、道德的规范、智力的开发等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孩子的体育参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因素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外因之一。

3学生自身因认知等方面的局限而缺乏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是主导性内因

在我国国民经济产值进入1000—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力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物质文化条件也越来越优越,人们对体质标准和要求的认识有所不同,体育社会化功能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也有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学生对体育与体质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等方面原因,对体质标准和要求缺乏理性认识。同时,由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兴趣与体育行为的正比关系,这直接影响体育和体质的发展。根据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分析,社会分层是社会系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表现。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过分枯燥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便采取许多强制的办法,最终形成被动参与体育的状况。只有青年学生接受了正确体育价值观念,才能对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身体娱乐产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参与体育。因此,学生体质下滑因素之一是被动参与体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随时会退出体育人口的行列。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育参与还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以上是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下滑的三个基本因素,也是构成影响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前期因素。目前,影响大学生体质下滑的主要因素还有:

4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兴趣体育是重要因素之一

普通高等院校承担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神圣使命,学校培养优秀人才也有一定的规格,培养的大学生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符合这一基本要求,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呈现出该门课程的现行作用或长远成效。然而,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未必每门都使大学生感兴趣,同样,体育课程的设置与课程教学计划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师实施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大学生的想法而过分强调体育教育(教学)的兴趣化,违背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违背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彼一时此一时,严重影响大学生主动参与和终身参与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和发展。刘朝辉《探究网球初学者兴趣骤降之根源》一文中指出,网球作为一项新兴的教学项目,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对网球的学习兴趣和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对照班学生由于不懂得移动中如何运用所学击球技术,造成移动不到位,击球失误多,回合少,对网球运动的趣味性产生疑虑,对网球运动的兴趣骤降。这说明高校的体育教学在把握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素质和技能水平与发展兴趣的关系等,从而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乐趣等功能,可能是因为体育教学或体育锻炼中出现了伤害事故等因素。教学内容中的田径、体操等项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一些兴趣项目涉及技术、身体素质的较高要求,如排球、攀岩等项目,因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的学习锻炼过程比较枯燥等,从而教学大纲、内容一变再变,教学过程一松再松,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等一降再降,谈不上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挫折情境、“反向情境”,更谈不上在体育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以及挫折忍受力,失去了体育教学的内在的特殊的育人功能。

在上述学生体质下滑的因素中,前三点是学生从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进程中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青年学生对参与体育发展体质的良好认识,离不开学生主观的根本性认识,离不开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的熏陶,离不开法律、法规性措施的保证,以及良好的家庭影响、教育和行之有效的直接的外因调控。要改变学生体质下滑的现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实行直接调控的工作难度可以想象。只有真正认识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哲理,才能真正认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兴趣体育的危害。

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独立的人生转折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要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审视高校教学改革,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理念和措施上下功夫,对全国学生的体质下滑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

1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大学体育的实践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和社会性的特点,不断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学生阶段性效果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培养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体育思想、观念和行为,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核心是“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围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体育课程建设中要有针对性,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技能和教学水平,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实施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体育的正确认识和观念,确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满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把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旧中国,西方列强对国人“东亚病夫”的诬蔑,使每一个炎黄子孙无不痛心疾首,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体育之研究》,为改变中华民族体质孱弱的状况而疾呼,中华民族为实现强身救国的愿望而浴血奋战。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寄托殷切的希望,只有具备健康体魄,才能更好为祖国、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青少年具有健康体魄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服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国人的健康与民族的兴旺发达紧密联系,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下滑,我国的体育人(指从事体育传播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承担起遏制青少年学生体质下滑的重任,承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责任和义务。造就亿万青少年的健康体魄这一艰巨复杂的过程,其实质是从物质层面上与精神层面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培养青年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高校体育课程继承创新,“体育人要明确体育任务,清楚体育人在体育运动中的需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体育人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观念和精髓落实在大学生的全过程教学之中,把弘扬、培养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继承、改革和创新的全过程。发挥体育人的主导作用,体育人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和为人师表的优良言行,具有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品德,忠于职守,以渊博的学识,优雅、娴熟的运动技能教育影响莘莘学子。这样的体育人才能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的特点等,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正、反向情景中,挖掘体育教育(教学)的特殊功能,利用各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和教育功能,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与体育教学的结合点,真正继承优秀的体育教学过程、内容、手段、方法和设置正、反向情景与学生个体、群体等相互作用。在高校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学生,使学生不断提高体能和技能,增强抵御疾病能力,提高对自然的适应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在高校体育中造就大学生具有健康体魄的同时传承发展中华体育文化,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是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体育人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3学生体质评价体系应体现法规性、科学性和导向性

我国学生体质的优劣情况事关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必须用法规文件精神为指导,用法规性措施确保学生体质的改善和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简称《体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教育、体育和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在第三章“学校体育”中确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考试的要求,以及具体的措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是学生体质评价的法规性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学生达标是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由此可见,我国在学生体质评价方面走上了法规性建设的道路。国家颁布《体育法》、《标准》也实施多年,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执法方面还有待加强。

学生体质评价体系方面笔者进行了前期的研究,笔者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11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质疑》一文研究表明:现行的《标准》是我国政府行政部门评价学生体质的法规性文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发现,《标准》的评价指标较低,经《标准》与《大标准》、《国锻》的比较研究,经总体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呈显著性差异,《标准》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激励性。在指标体系方面归类划分不清,台阶试验与男生1000米跑的评分标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总体分析发现,学生的体质在下降,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在下降。学生、学校、职能部门和体育人都“皆大欢喜”,因为在学生体质评价方面消灭了不及格。纵观我国《劳卫制》、《国锻》等方面的实施过程,我们在制定、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理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实制定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做到法规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全面的体现。

4课内外体育有机结合是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目的的保证

课内外体育有机结合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长期做好“阳光体育”工作,全方位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普通高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建设、评价和改革的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贯彻实施《纲要》精神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普通高等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为大多数大学生确定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努力实现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

第一,要认识理解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内涵,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正确设置关系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方向和强度,也是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指导和推动力量。在修满大学体育课程规定学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帮助大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基本目标,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在长期目标的指导下,短期目标产生的推动作用,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更加主动、持之以恒。在体育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鼓励指导学生设置任务定向目标,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纵向比较自己的成绩,不断刷新自己的身心素质、运动水平等个人纪录,以强烈的成就感鼓励大学生达到各自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达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方面的要求。

第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尤其是高校体育的教材得到了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的资助和支持,教材内容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然而,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还需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外,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准确把握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遵循《纲要》精神,把握健身性和文化性的结合、兴趣功能与育人培养的结合、选择性与时效性的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互作用下,拓宽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针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发育特点,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式,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同学问的互动教学法,加强学习方法、练习方法的指导,开发挖掘教材、教学内容本质功能和潜在功能,使体育课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学习、敢于体验、积极锻炼的生动活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第三,要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仅仅靠144学时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在课外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要以个体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群体的组织活动为促进手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体育素养。在课外帮助指导大学生实现各人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同时,充分依靠体育教师的指导与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使两者相结合,理顺大学生各类体育社团(俱乐部)的体制、机制并制订各项措施,确保大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的体育文化活动,全面落实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观念和措施,做到以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使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使学生做到体育学习在课内,个性发展在课外;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体质攀高峰;贡献祖国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

四、结论

1在学生体质下滑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青少年学生缺乏对参与体育与发展体质的根本性认识,缺少良好的社会综合体育氛围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影响,以及法律、法规性措施的保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兴趣体育,降低了体育教育内在的特殊育人功能。要改变学生体质下滑,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利用中学生向大学生过渡的有利阶段,挖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对全国学生的体质下滑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大学体育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不断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青少年具有健康体魄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服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与民族的兴旺发达紧密相联。高校体育课程继承创新要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认识,体现体育人的民族精神、责任和义务。

3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遵循《纲要》精神,准确把握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针对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发育特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不断提高大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课内外有机结合是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目的的保证,认识理解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内涵,明确大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动机的方向和强度,在课外体育要以个体的身体运动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群体的组织活动为促进手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遏制学生体质下滑起到促进和示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