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堂自由控制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课堂自由控制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课堂自由控制教学

论文关键词:交际法自由课堂控制关系

论文摘要:交际法作为目前外语教学中比较流行的方法,在应用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对自由控制的理解仍然存在的偏差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自由予以科学的控制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现代外语教学的流派甚多,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与缺陷,70年代以来,交际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怎样有效地完成交际法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交际行为进行怎样有效的调控等引人关注的问题有待讨论。这里将通过论述交际教学对学生的自由进行有效控制问题作一讨论,从而为交际法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自由与课堂控制

1·1自由

自由是人的本质,是现代人的权利之一,理所当然,学生也应享有自由。然而,教学中要体现学生自由,就要认识到:首先,自由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自由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学生的学习终究是个体的事,教师的指导绝对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认识活动,古今中外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表明,教学要获得好的效果,必须要靠学生对以书本文字介绍的客观对象的感知、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化、具体化等智力操作活动来完成。就此看来,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那么,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当然就离不开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里,自由的价值又显现出来。

1·2课堂控制

课堂教学的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教师、学生、教材、考法等)进行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力,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成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其基本结构如下:教师接受信息——教师处理信息——教师启发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处理信息——学生输出信息——反馈信息[1]。它实际上涉及四个要点:

(1)课堂控制既包括对违反教育规范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学生认同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以协调个体、群体的关系;

(2)课堂控制不仅要使课堂成员行为服从课堂秩序的需要,还要使学生的自由活动、自我表现与课堂教学秩序达到和谐的统一;

(3)课堂控制必须依靠教师的权威力量才能进行,更需要学生自觉内化课堂规范,课堂控制的实现是教师权威力量与学生自我控制的统一;

(4)课堂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包括对现有课堂秩序的维持,也包括建立新的课堂秩序。所以,影响课堂教学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1·3课堂控制的类型

按控制的层次可分为对个体的控制和对全班的控制。按控制的手段可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硬控制是指采用强制性的控制手段;软控制是采用非强制性的控制手段。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可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指正面引导学生的课堂行为,消极控制是指限制和惩罚学生的偏离行为。

按控制方式可分为显性控制和隐性控制。显形控制是指教师以明确的要求、明言规定为本的控制方式;隐形控制是指教师以间接引导、暗设障碍为主的控制方式。

2自由与控制的关系

自由是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自己所能支配的时间、活动;而控制则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调控,掌握和监测[2]。我们应当从一个更为宽广的意义上来理解“控制”,控制并不含有贬义。控制不是压制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对所牵涉到的一系列问题适时调控(包括对教学具体环节,层次的控制,错误的纠正等),其中主要指对学生自由度的控制,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为知识的传输者,大多数教师自然地把自己视为课堂控制者,主导着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大都已对此习以为常。许多人都记得老师在这方面有着很强的规划指导能力,而且总是以他们的知识激励着学生不断长进。课堂控制者决定了在课堂时间之内学生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口发言以及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预先规划好的,所以教师通常可以预测出所有学生的课堂反映。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也都担当着这样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自由与控制的关系。

3自由与控制的程度定位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交际教学中必须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这是交际法教学的前提条件。但教师又必须对自由进行控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处理得当则可以促进教与学的效果。在自由度允许的空间里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开放的,他们可以进行在自由范围内感兴趣的交际活动而不受约束,如在教师设计了购物的话题(topic)之后,学生可以模拟在shop,supermarket,bookstore等不同的地方,自由发挥;教师要注意观测他们是否能顺利使用某一语言技巧。控制意味着对某一层面的整体把握和监控,从而保证这一层面内自由的有效获得[3]。要保证学生交际训练的自由得以实施,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因为学生的活动往往可能出现盲目性和非理性的因素。交际活动中有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学生,在活动中其表现和获得的交际能力肯定会出现差异。因此,教师就要做适当的控制或调整,如采用分组,暗示,鼓励等方法,使两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给予学生自由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活动是任意的,离开了教师的正确控制,学生最终是无法达到交际自由的,这正是教师重要作用的体现;但正如没有绝对的自由一样,同样也没有绝对的控制,怎么控制,控制多少都必须围绕自由的有效获取来进行。

当学生掌握了某种交际功能后他们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练习,但不能超越这一层面而进行盲目的活动;而一旦任务和目的完成了,教师则应推动能力层次向前发展。如果我们能有效的监控整个知识的层进过程,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便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教学必然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有控制才能有自由,控制得当只会促进而不会阻碍自由的获得。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必须有中肯的理解,教师的主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整体的把握上,学生的自由必须在教师的控制下。事实上,教师的监控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中心地位,而且还是实现学生地位的保证和前提。正如Stevick(1980)指出的:“tokeppnearly100percentofcontrolwhileatthesametimelearnerisexercisingnearly100percentoftheinitiative.”[4],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4自由与控制的协调问题

实际运用中自由与控制如何做才能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统一呢?这里有必要对自由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涵义加以说明,那就是自由活动和对自由本身的控制,都必须要能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所有的行为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点。具体地说,教师要懂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交流的动机,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步。通过设置各种具有趣味和针对性的话,设计适合学生交际的任务;采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以及班组活动等方式来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许多教师也采用了这些方式,但收效可能不大,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动态交流的模式,甚至是根据兴趣进行分类分组,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采取如discussion,performance,translation,competition等形式来实现教学中的子目标。而教师则处于中心监控位置,其作用主要是监控学生交际行为是否有效实施并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教师可以和小组,个体进行交流并控制他们的行为,给予帮助;同时站在顶点的高度来分析学生行为和教学过程,从而形成师生、组内和组际动态的、多层次的、立体式“自由——控制”模式。这样,学生的自由不仅得到实现,而且这种自由也能得到正确控制,自由就具有目的性、功能性和方向性;避免了练习的粗糙和乏味,符合外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具体怎样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来处理。当然实际的操作远不止这些,还涉及到教师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和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变措施等的准备。

5教师在处理自由与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清楚教师本身所处的角色才能保证“控制与自由”的有效实施。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指导的绝对中心地位,一旦转移到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极易造成对自由失控而走向反面。教师的角色要从“严师”的定位转变过来,但应当转变为什么样的角色至今还没有定论。但至少应当有这样的角色:教师应当是一个咨询者,能够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所须的信息;教师应当是一个训练者,从整体上把握考与学,控制教学的节奏;教师应当是一个帮助者,能够及时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教师还是一个参与者,真正参与到交际的活动中去[5]。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课堂的控制者,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自由的实现并进而实现互动教学,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6结束语

英语交际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能正确分析学生,分析教材;必须具备对课堂及时调控的能力、敏锐的判断能力、亲和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处理好自由与控制的关系,不断积累经验和改进不足,英语教学效果必能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

[2]王惠昭·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36-38·

[3]黄国文·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J]·现代外语,1993,(3):26-28·

[4]Littlewood,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5]张文波·师生互动与大学英语教学[J]·天中学刊,2004,19(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