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隐性教学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体育隐性教学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体育隐性教学管理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隐性功能社会化主体化情感培养

论文摘要:根据当代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认为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如同其显性功能一样,是体育教学所固有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只不过在于其作用方式、功能效果的不同和至今是否已被人们确认把握而已。体育教学隐性功能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学习主体的确立与情感的培养等方面。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隐性功能,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智慧能力,还包括使学生“人化”,即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这在当代工业化、都市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学校教学必须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任务,使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前人已经确认与把握了体育教学的“显性功能”,尚需再进一步揭示体育教学功能的另一层面,即教学的“隐性功能”,以把握体育教学功能应有的整体,从而更科学与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

1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概念与属性

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可以说,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所谓教学系统的功能是指教学系统所具有的功效、作用和能力。体育教学系统具有目的性(即体育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运行)、社会性(即与整个社会系统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开放性与动态性特点,同时又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构成的信息处理和发展能力的复合体,它具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由于时机与条件不同,或明显或隐蔽,故我们分别称之为教学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所谓显性功能即是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已被教学参与者理论确认与实践把握、具有明确预期作用、直接外现方式、效果和实际的功能。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模康水平,传探体育技术、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等教学功能即可归人教学显性功能范畴。而教学隐性功能则是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至今还未明确被人们理论认可与实践把握的内隐功能。显然,教学隐性功能并非就是教学过程看不见、听不着的功能,它只不过与显性功能相区别。由此可见,“隐性”与华显性”并不绝对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机与条件下,体育教学隐性功能可以去其隐蔽外衣而跃迁为显性的功能.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相对于其显性功能而言,自有其本身独具的功能属性。这些功能属性表现为:

(1)非计划性。体育教学显性功能施体(主要指教师)在功能作用于对象嗯p学生久之前,已对功能的量与质加以有效把握,功能作用的目的、方式与结果都以预定计划的形式构造在教学方案或施体大脑中,并在整个功能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检测,呈现出鲜明的计划性。隐性功能则相反,施体在功能作用发生之前对隐性功能本身的量与质缺乏充分认识,无论功能作用目的、方式还是结果都未能加以明确的定向设计,从而功能作用过程是一触发过程,表现出非计划性。

(2)内隐性。教学显性功能的作用方式与效果为外观、直接、显露,它通常凭借讲授、动作示范、身体练习、教具演示以及其它明了的方式作用于学生,促成学生身心变化,获得在自身与他人观测范围的显性效果,如动作技术的掌握等,隐性功能则不同,功能作用方式处于潜藏、间接状态,它往往通过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互动、模仿、感染、认同及角色扮演等隐蔽方式间接作用于学生,使学生获得自身与他人未能觉察、检测的隐性效果,功能作用方式与效果表现出内隐特性。

(3)深长性。体育教学显性功能因其作用方式的直接外观,导致功能的时间与空间有所局限,这种局限性使功能作用的性质一般带有间断性、可变性与浅显性。而教学隐性功能作用方式的特殊,使它在发挥作用的时间上是长久的、连续的,发挥作用上是稳定与深刻的,具有潜移默化之效。

(4)两极性。教学显性功能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加以计划、实施的功能,一般具有正面功能效果,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不排斥产生负向功能的可能。教学隐性功能则是一种非计划、非调控的自发隐蔽功能,既可能产生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向功能效果,又可能产生违背教学目标要求、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负向功能效果。正负效果的两极性从积极与消极意义上都确证了认识并把握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必要性。

2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具体表现

2.1个体社会化功能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过程中,学校教学(包括体育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转变并不完全是教学的显性功能所致,而且也是教学本身的一种隐性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施予隐含的社会化内容。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建构成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生活目标、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充当社会角色。体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体育能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规范的制约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是现代人与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教学社会化内容的传授及学生观念的获得,一部分直接依赖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显性功能,但更重要的部分却是学生在与师生的交往中,从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与纪律要求中,从集体舆论、传统、班风、校风以及亲自参加的课内外群际性的体育活动中间接地得以体验、学习并予以内化。这种社会化内容的体验与学习,因其获得方式的感性、自然而非抽象与强制,更易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的体验。

2)培养潜藏的社会化能力。学生社会化能力的获得是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包括社会职业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两大显性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仗带有一定职业和专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与人际交往活动,诸如各种形式的练习、实习、教学游戏与比赛等。通过一定社会职业的角色扮演,逐渐获得该角色的体验及其所需求的职业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3)提供潜隐的社会化行为诱导与控制机制。学生能否产生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其社会化基本完成的最终标志。体育教学过程为学生行为的社会化提供着如下几种有效而较为潜藏的诱导与控制机制:一是教师行为。它对学生的社会模式产生直接的示范性诱导作用;二是学生同辈群体。学生个体的行为方式必然受本群体文化影响,遵守和奉行本群体的各种风尚与规范。三是体育文化。体育教学除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知识、发展身体素质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还要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道德行为与规范社会化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社会化行为产生导向、评价等控制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