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幼儿性别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幼儿性别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幼儿性别教育

论文关键词:现代幼儿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性别平等教育要从“源头”抓起,毕竟男女幼儿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不同,造成了他们未来发展的不同。正确的性别教育应该从学前教育入手,尽早干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的不利影响,形成现代幼儿性别教育观。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含义与特点、教育目标及其教育原则。

男女天生有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一生理特性却被无限扩大,甚至在两性发展中竖起一道坚硬的屏障,将不同的特征“分派”给不同性别的人,人为地预设、框括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的性格特点、认知偏向、适宜活动。近年来,随着对性别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性别平等实践的推进,“性别壁垒”开始“松动”,人们不再把某些特性作为男人或女人的“专利”。从表面上看,两性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平等。但是,事实上,由于男女两性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不同,也就铸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发展素质,而这些看起来“极其自然”、“不知不觉”地形成的品质恰恰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关注的是他(她)的“当前状态”,而不会去追溯“当前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当前状态”的形成离不开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为了拥有较佳的“当前状态”,我们应该给儿童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现代幼儿性别教育就是要重新审视现实的性别教育,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性别壁垒,建构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性别教育体系,将原本缺少完整体系、近乎无意识的幼儿性别教育凸显出来。

一、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含义

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性别教育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史静寰教授在《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一文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把某些行为特征与特定的性别人群联系在一起,延伸至并不应简单归因于性别差异的其他方面。这样的推断和延伸为现存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维护了既定的社会性别秩序和角色分工模式。”[1]

传统的性别观念认为,女人是柔软的、被动的、感性的、善良的,男人是坚强的、主动的、理性的、攻击的,传统性别教育就是要让女人更像女人,男人更像男人。现代性别观念认为,男人和女人的特点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为了让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该给两性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消除一切阻碍两性发展的因素,通过教育培养兼有两性优秀品质、和谐发展的人才。

现代性别教育比传统性别教育更开放、更具有融合性,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从注重社会功能转向注重人的发展

教育的价值是多向的。价值取向不同对培养人的规格要求也不同,它是受社会制度、社会文明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影响的。一般而言,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培养人的规格;二是个人发展,根据人的发展需要确定培养规格;三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考虑个人发展需要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性别教育是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取向应该与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但是性别教育价值取向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又对不同性别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两性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同,自学校出现之后,性别教育的价值取向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认为男性属于社会,女性属于家庭,两者有明显的分工,因此两性的教育内容、教育要求都是不同的,其性别教育价值取向也是依性别分割,男人要主宰管理社会,女人要管理好家庭,为男人服务,使男人能更好地“闯天下”。此时性别教育的特点是,一是完全为政治服务,为统治阶级的需要服务,性别教育的价值取向完全服从于政治和统治者的需要,基本不考虑人的自身发展,特别是女性的发展。二是性别教育的价值取向将男女分成两大阵营,两者不仅是分工不同,而是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地位、教育机会、人格尊严、社会权力等方面一系列的不同。三是性别教育传承传统文化,进一步复制并强化着传统的性别观念,把不合理的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代代相传,形成巨大的文化压迫。

第二个阶段,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兼顾家庭和社会角色,工作范畴从私人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出现了男女同校,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此时性别教育的特点,一是与社会的民主斗争、人权斗争相结合,教育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及政治制度进步的手段。性别教育的价值取向更多体现在争取受教育者平等权方面;二是性别教育价值取向更注重男女两性的差异,在争取入校权平等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分工”和性别歧视,可以同进一所学校,但是学习内容不同。表面上看遵循了两性不同的特点,实质是强化了传统性别观念,人为地扩大了两性差异;三是开始考虑个体的发展,但是不是基于个体发展的需要,而是按照传统的性别观念实施教育。

第三个阶段性别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始由关注社会、政治方面的发展转向个人发展,开始更多地考虑个人本身的发展需要,摈弃了旧有的性别观念的束缚,不再考虑男性应该如何,女性应该如何,而是考虑人的发展应该如何,怎样的有利于人的发展。这个阶段的特点,一是由于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女性更多涉足于传统认为属于男性的工作领域。女性不再依附男性,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展现个人魄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性别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二是由于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个人素质的培养,性别教育趋向融合,性别教育不再是两大阵营的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羁绊和樊篱,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使他们拥有更健康的人格、社会适应性更强的品质;三是性别教育价值取向更加趋于综合,在考虑个体发展的同时,也考虑社会的发展,将个人发展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上三个发展阶段表明,性别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着眼于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两性之间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仅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点,也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然。

2、从注重生理性别教育逐渐转向注重社会性别教育

男女出生后,存在着各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理方面,因此过去的性别教育是建立在生理差异基础上,以介绍生理差异为主,渗透传统的性别观念。内容包括:第一,将自己的性别归类,是男孩,还是女孩;第二,认识不同性别的生理特点,从外表比较男孩与女孩有什么不同,如头发长短、衣着和行为等。一般而言,生理方面的差别比较直观,易观察到,容易引起注意。第三,将性别的生理差异扩大,为两性贴“标签”,让男女儿童对号入座,教育他们“男孩子要有男孩子样,女孩子要有女孩子样”。教育正是通过不断地强化传统性别观念,逐渐把幼儿带上性别刻板印象旅途的。

现代性别教育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注重教育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不仅让幼儿知道不同性别的生理差异,同时告诉他们生理差异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不能让性别成为束缚个性发展的绳索。现代性别教育十分注重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潜能。不仅告诉幼儿性别的生理差异,还告诉他们性别不同就像人的长相不同,它只说明男女存在差异,但不决定他们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成功与否。每个人只要努力都会获得潜能的最大发展,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3、从注重比较异同到注重培养结果

过去性别研究很重视研究两性的异同,特别是差异,从认知方面到性格方面,比较得十分详细,如观察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过去对性别差异的研究很多,这些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者在教育中比较重视两性的差异教育,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幼儿区别对待。现代性别教育建筑在现代性别教育观念基础上,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小于同性之间的差异。因此,以性别差异为教育的出发点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注重幼儿性别和谐发展比起差异教育更重要。当然个性化教育十分重要,但它是建筑在尊重幼儿发展基础上,而不是人为地设置屏障。所以,现代性别教育更重视按照社会要求、个体发展规律实施性别教育,而不是一味强调性别差异教育。

4、从性别定型化教育到双性化教育

传统性别教育的标志是如何让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似乎他们之间的分水岭越清楚就越能证明教育的成功。传统的性别教育观放大了性别的生理差异,认为不同性别的表现是由生理决定的,这种差异幅射到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因为生理差异无法改变,性别差异也无法改变。

现代性别教育在承认性别生理差异的基础上,认为性别定型不利于儿童发展,它人为地限制了个体的发展潜能,从出生伊始就割断了儿童全面发展的“乳液”,只给了他们所谓“适合性别”的半个发展天空。要将属于儿童的天空还给儿童,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呈现出四种性向,女性化、男性化、无性化和双性化,性向不依人的自然性别而定,女性也可能呈现男性化性向,男性也可能呈现女性化性向,研究认为兼有两性特点的人的总的心理适应和自尊水平应该比较高,也就是说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分别对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培养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是现代性别教育的目标。

5、从无意识、不系统向有意识、系统化发展

过去的性别教育多是缺乏系统性,其表现为:第一,没有系统明确的性别教育目标;第二,没有独立的性别教育体系,性别教育放在健康教育中进行,以性别生理知识教育为主,缺少系统化的内容;第三,对性别教育没有统一要求,完全靠教育者自行把握。现代性别教育建立在现代性别意识的基础上,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明确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的性别观有很大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完整的性别教育内容,这些内容是经过精心安排反复研究编排的,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二、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目标

现代幼儿性别教育有明确的目标,通过性别教育树立幼儿正确的性别观,冲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如下:

1、创建性别平等教育的文化氛围笔者曾访谈过30名幼儿园老师,问到同一个问题:“你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育有区别吗?”有24名教师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再问她们:“你认为理想的男孩与女孩是什么样?”她们几乎一致地认为,男孩是勇敢的、独立的、有责任心的、聪明能干的,女孩是温柔的、文静的、善解人意的。也就是说,虽然教师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对不同性别的儿童没有区别,但是在她们的观念中对不同性别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的期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是人心中的某种愿望,它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态度。教师的这种期望是如何体现在行为与态度上,又是如何影响幼儿的?或者说是她们的行为与期望不统一,还是她们对自己行为的判断不准确?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两个问题,第一,教师是如何理解她们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给予了同等教育的;第二,教师是如何理解两性平等教育的。让我们对所访谈的教师对“给不同性别的孩子以同等教育”的理解做进一步分析:(1)反映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中,她们未能有意识地给不同性别孩子不同的教育。从表面上看,确实体现了平等。但是形式上的平等不等于实际的平等。一种观念不是通过僵化、固定的教育程序完成的,更主要看由谁来实施,怎样实施。实施人本身是最主要的观念传递者,它可以是一种表情、一种眼神,也可以是一句话,它就像一种空气,具有弥漫性,可以浸透到人的每个细胞和灵魂之中。这种空气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场”,“场”来自许多张力,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幼儿本身的、自我的等方面,是强大文化的延续,在这种文化的浸泡下,生活在其中的人早已失去敏感性,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正常的。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观念可以通过同一个教育过程或教育内容实现。这正说明了观念的传递有时是可以游离形式的。而这恰恰是连教育者本身都难以意识到的。(2)她们认为不对性别加以区别就是平等对待。由于生理上的不同,造成男女儿童在一些方面的不同,教师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克服性别上的不足,在教育中属于无性别意识。无性别教育不等于平等教育。(3)教师在对幼儿评价时,不是以现代人的观念进行评价,更多是以男女儿童的理想模式进行评价。也就是具体到男女性别上,在培养时,不考虑性别因素,但在评价时恰恰以性别作为评价标准。而这种标准反映出的正是传统的性别观念。

真正的平等教育应该是:(1)一种适宜教育:适合于人的需要,适合人的生理特点,适合人的发展规律;(2)一种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发展,而不是维持,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促进发展,给每个人同等的发展机会,清除影响人发展的障碍;(3)在人性发展上有着共同的目标。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对性别平等教育理解的偏差,致使教育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假判断”,不符合概念本身的实际意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性别不平等教育处处可见,性别教育不平等的结果造成对不同性别幼儿培养的片面性,特别是压抑了女孩子许多潜能,使她们的发展输在起跑线上。可见创建平等教育与性别文化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2、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现代性别意识

刚出生的孩子是没有性别意识的,以后他们意识到身体上的性别差异,然后他们开始模仿与自己同性别人的行为,逐渐认同自己的性别,并形成了性别意识,即性别是有区别的,不同性别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做不同的事。由于现代性别意识的缺失,传统的性别意识仍然主导着幼儿性别意识,他们会形成性别壁垒,用刻板的性别观念衡量不同性别的行为。现代性别教育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注重教育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不仅让幼儿知道不同性别的生理差异,同时告诉他们生理差异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不能让性别成为束缚个性发展的绳索。现代性别教育十分注重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潜能。不仅告诉幼儿性别的生理差异,还告诉他们性别不同就像人的长相不同,它只说明男女存在差异,但不决定他们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成功与否。每个人只要努力都会获得潜能的最大发展,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3、从注重比较异同到注重培养结果

过去性别研究很重视研究两性的异同,特别是差异,从认知方面到性格方面,比较得十分详细,如观察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过去对性别差异的研究很多,这些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者在教育中比较重视两性的差异教育,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幼儿区别对待。现代性别教育建筑在现代性别教育观念基础上,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小于同性之间的差异。因此,以性别差异为教育的出发点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注重幼儿性别和谐发展比起差异教育更重要。当然个性化教育十分重要,但它是建筑在尊重幼儿发展基础上,而不是人为地设置屏障。所以,现代性别教育更重视按照社会要求、个体发展规律实施性别教育,而不是一味强调性别差异教育。

4、从性别定型化教育到双性化教育

传统性别教育的标志是如何让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似乎他们之间的分水岭越清楚就越能证明教育的成功。传统的性别教育观放大了性别的生理差异,认为不同性别的表现是由生理决定的,这种差异幅射到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因为生理差异无法改变,性别差异也无法改变。

现代性别教育在承认性别生理差异的基础上,认为性别定型不利于儿童发展,它人为地限制了个体的发展潜能,从出生伊始就割断了儿童全面发展的“乳液”,只给了他们所谓“适合性别”的半个发展天空。要将属于儿童的天空还给儿童,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呈现出四种性向,女性化、男性化、无性化和双性化,性向不依人的自然性别而定,女性也可能呈现男性化性向,男性也可能呈现女性化性向,研究认为兼有两性特点的人的总的心理适应和自尊水平应该比较高,也就是说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分别对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培养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是现代性别教育的目标。

5、从无意识、不系统向有意识、系统化发展

过去的性别教育多是缺乏系统性,其表现为:第一,没有系统明确的性别教育目标;第二,没有独立的性别教育体系,性别教育放在健康教育中进行,以性别生理知识教育为主,缺少系统化的内容;第三,对性别教育没有统一要求,完全靠教育者自行把握。现代性别教育建立在现代性别意识的基础上,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明确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的性别观有很大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完整的性别教育内容,这些内容是经过精心安排反复研究编排的,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二、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目标

现代幼儿性别教育有明确的目标,通过性别教育树立幼儿正确的性别观,冲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如下:

1、创建性别平等教育的文化氛围这就是造成不同性别幼儿在未来发展中差别越来越大的原因。构建并形成幼儿现代性别意识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性别意识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意识又是如何导致儿童的性别定型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性别定型的产生过程必然地、自然地服从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2](P60)一般是从性别知识开始的,这些知识告诉幼儿更多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别,因为教育者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分清性别不同的人。

幼儿学习了性别知识后,开始用这些知识认识男人和女人,并学会区分他们。此时幼儿表现出极强的“迁移本能”,很容易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知识去做判断,然后再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幼儿会自然地将知识与自己的行为融为一体。幼儿性别意识是性别知识体系与幼儿、性别实践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构建性别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性别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现代性别知识体系的形成,现代性别知识体系既包括生物性别,也包括社会性别;既包括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也包括对这些差异致因的分析;既包括尊重两性差异,又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尚未形成现代性别知识体系,虽然有一些性别观念,但是性别知识体系仍然是旧的知识体系,新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形成,这与性别教育缺乏系统性研究有关,与性别教育尚未得到重视有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推进状况有关。性别实践对幼儿而言十分重要,这里包括同性别人的行为,幼儿与成人的互动关系,自己性别行为所受到的表扬或批评。幼儿是知识与实践的连接点,这个连接点不同于一般的连接点,它起到加工、选择、协调、验证和修正的作用。

通过现代性别教育冲破性别壁垒,使人在性别特点突出之时,首先在人性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每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能,不应该受到性别的缚束,性别特点要服从人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就是要让人得到自由发展,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无论是男人女人,只要是他们的选择,只要是符合他们的兴趣,只要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都可以去发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自我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社会对未来人的要求将成为未来教育的追求。

三、现代幼儿性别教育所遵循的原则

现代性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所遵循的原则应该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主要有:

1、系统性原则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一个系统内。离开了系统事物就得不到发展。性别教育也不是孤立的,它与传统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受教育者生活的环境,以及家庭影响都是分不开的。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环境,性别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内容与方法都是不同的。

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落后和文化愚昧,女人地位低下,完全依附男人,是男人实现理想的工具,女性存在的价值是繁殖后代,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对她的教育主要表现在贞节、礼义、品性、女红等方面,在这种性别教育中,女人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女性自身的发展,而是如何更好地为男性服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明确提出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女性的地位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庸,成为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力量,女性与男性同样受教育,认为女人与男人一样,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忽视了女性的身心发展特点,以社会需要,特别是政治需要,代替了女性自身的需要,虽然给了女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没有考虑女性作为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女性所受的教育是无性别差异的教育。可见,性别教育是受社会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性别教育之所以离不开发展系统,还与其具体的实施过程有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是性别教育三个主要因素,教育者是指那些对受教育者性别知识、性别观念、性别意识、性别行为有影响的人,他可以是家长、教师,或者同伴,他们是性别教育的主导者和领导者,在受教育者性别观念、性别知识的形成中起着引导、促进、强化、塑造作用,而教育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生活在系统中的人,其意识、观念已经深深打上所处社会的烙印,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其已经固化的社会意识与观念,通过教育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中,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都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在各种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学习的结果,可以说受教育者最初的知识、观念和初步概念的形成是与教育者、各种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切都受到社会系统的制约,而这些早期形成的观念与意识又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着他们的性别态度、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教育知识和具体的教育施物,它可以体现在教材、教具、教育环境等各种媒介中,也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反映出来,还可以借助教育者的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表现出来,而这些表现物都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与社会各因素相互联系。由此可见,性别教育是不能脱离所处的系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性别教育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性别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实施。没有脱离社会的性别教育。因此,在实施性别教育时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因素。

现代性别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基础是什么?是否存在构建现代性别教育的可能性,它与以往性别教育的区别是什么,是如何造成这种区别的;影响性别教育的系统是什么,它们的构成如何,性别教育处于系统的什么位置上,系统中的因素是如何影响性别教育的;在实施性别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到系统对其影响,要用联系的相互关联的眼光看待性别教育;在构建性别教育体系时,不能只考虑教育本身,还要考虑到教育之外,又对教育有影响的其他因素。

2、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社会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推动力,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步的。关爱人、尊重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是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的要求与反映。这也是性别教育的基点。以往的性别教育基本没有考虑到女性这个群体,要么把性别教育与道德伦理教育混为一谈,要么把性别教育融于政治理想之中,简单的生理性别教育与无性别教育成为现代性别教育基本状况。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男女不同性别差异,根据各自的特点实施教育;对不同性别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一样的,只是达到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同的,性别差异只说明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的可能性,而并不说明哪种性别更优,哪种性别更劣,而且性别发展差异可以转化,通过后天教育可以弥补,我们不应该人为地认为什么职业适合男性,什么职业适合女性,要以动态的观念看到不同性别人存在的价值;要给女性发展信心,不要剥夺她们的发展机会,要树立她们正确的性别观念,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给她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只要她们感兴趣的事情,就要鼓励她们去做,不要以性别为分界线;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对自我完善,对生命的创造为根本,性别教育就是要保护与不断激发人创造的原动力,任何压抑、泯灭、摧残人本原发激情的观念、知识体系、制度缚束都应该全部摈弃,要清除所有破坏、妨碍人发展的障碍,冲破旧有观念,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

3、发展性原则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性别教育也是为了促进不同性别的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发展意味着提高,在原有水平上有进步,幼儿对性认识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模糊认识到清晰认识,从非本质认识到本质认识的过程。发展意味着转化,教育者要有意识地把握发展时机,将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转化积极因素,例如女孩子胆小,可以训练她们,培养她们勇敢的品质。发展意味着协调和整合,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体,理想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性别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个体的发展欲、对自己的态度与期望、能力有关,性别教育不是仅教授性别知识,而更主要是要让女性产生发展的要求与愿望,对自己采取积极的肯定态度,并且培养她们的发展能力,如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和把握机会、不断开拓和进取。

4、实践性原则

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性别观念是在性别角色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教授性别知识,脱离性别角色的实践与社会活动性别观念是难以形成的。所以实施性别教育不是性别知识的灌输,也不是性别观念的简单输入,而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性别教育的实践是融于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活动中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程告诉幼儿性别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活动幼儿仍然不能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因此,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是性别教育的最好途径。教育者要将性别教育放在幼儿的活动与实践中,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性别教育。

[参考文献]

[1]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教育科学研究,2002,(4).

[2]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