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零距离教育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零距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学说打破了文化传递与保存的时空界限,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有可能与人类人体的生命相分离,不断地积累、更新和变革,在各种社会形态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零距离教育;师生关系;素养;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226-03
一、何所谓零距离教育
零距离教育是指在全面实行校本管理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相处融洽,以一个完整的、标准的、理想的学生形象,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有关的问题进行随时、随地、随即进行倾听,并给予正确的指导,达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零距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基本素养
1.基本素养——能熟练运用母语及计算,以便能在工作岗位上和社会生活中达到个人的目标,同时也能为发挥个人的潜力打下基础,能对传统型和媒体化材料读、写、听、说、算、数学推理与解题等。
2.科学素养——知道与理解个人在决策、参与公民与文化事务以及经济活动中所要求的科学概念与科学过程。
3.经济素养——能确定经济问题、不同的选择方案、费用与收益,能分析经济情境中的激励因素,能考察经济条件与公共政策改变所带来的后果,收集及组织经济证据、权衡费用与收益的利弊。
4.技术素养——知道技术是什么,如何发挥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地实现具体目标。
5.视觉素养——能运用传统媒体和21世纪媒体,解释、运用、鉴赏和创造图像或影像,促进思维、决策、沟通和学习。
6.信息素养——能评价信息,有效地查寻、整合和运用信息。
7.多元文化素养——能理解与鉴赏不同文化之间在习俗、价值和信仰等方面的异同。
8.全球意识——重视与理解世界各国不同组织、国家、公共与私立机构实体、社会文化团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二)创新思维
1.适应及应对复杂情景——能调整自身的思维、态度与行为,以适应当前或未来的环境,能把握时间、资源和系统条件,处置多种目标或任务。
2.自我导向——能提出与学习相关的目标,并三、零距离教育的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一般原理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学习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说和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与发现式的学习。其主要理论有格式塔的完形学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说等。
3.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二)学习的心理条件
1.发展智力因素与学习的效果。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
(1)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2)记忆力是智慧的仓库。(3)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掌握科学原理与概念,还是解决各种难题与创作,都离不开思维活动。(4)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5)注意力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培养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效果。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予一定的重视。
(1)动机是学生是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2)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或爱好某活动的心理倾向。(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反应。情感伴随着学习过程的始终,直接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率。(4)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各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意志的参与。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才能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功。(5)性格是个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消极的性格则会压抑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思维潜能的发挥,有碍于学习活动的展开,抑制人的成才。
3.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学习的效果。(1)应尽可能使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成为教材的中心,使教材更适应学生学习,是促进迁移的有效途径。(2)注重对比练习,防止负面迁移。应将新旧知识与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条件和练习的方式、方法等加以明确的对比,使学生在对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3)把握学习时间,强调规范训练。如果同时学习两种新的内容,应在牢固、熟练地掌握一种知识或技能之后,再去学习另一种知识或技能,才不会产生负迁移。
四、零距离教育的教师要求
(一)教师的角色协调与转换
由于教师角色的社会期望理想化和学生期望的复杂性,使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多样化的特点[1]。教师扮演的角色有:
1.传道者,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和传递社会的正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2.授业者,作为掌握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师长去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管理者,即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和班级学生的管理。
4.示范者,即作为先学者和人格典范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监护者,是作为学生家长的代表保障学生在校的成长和权益。为实现目标提出计划、安排时间与精力,独立评价学习质量和来自学习经验的任何产品。
3.好奇心——有求知的欲望或引导自身开展探究。
4.创造性——对个人和文化来说是新颖的、原创的和有价值的行为能革新和承担风险;思维开放灵活但在适当时候又能聚焦收敛;好动好玩但又能够约束自己和有毅力;充满想象但又能面对现实;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善于反省自己;学习充满热情、认真负责,同时又有理性客观的态度;有闯劲、有活力,但同时善解人意;不受约束,也能以传统为伍。
5.承担风险——对出现错误持平常心,不抱残守缺、限于常规,敢于应对挑战,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完善和成就。
6.高层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将分析、比较、推断、解释、评价、综合等认知过程运用于不同的学习领域和问题解决情境。
(三)有效沟通
1.团队精神与协作——能两人或两人以上协同努力、众志成城、合作解决问题、创新产品及完成学业。
2.人际技能——在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往情境中,能解读和调节自身与他人的情绪、优势与局限。
3.个体责任感——个体有能力调节和运用技术来实现作为公民、家庭成员、社区成员、学习者和劳动者角色之间的平衡、完善和保持生活的质量。
(四)高产出
1.社会与公民责任感——用促进公共福利和保护社会、环境和民主理念的方式调节技术,并监督其使用。
2.互动——能运用多种现代工具、传播手段和过程生成意义。
3.对结果能区分轻重缓急、提出规划及进行管理——能有效地组织达成某一项目或问题的目标。
4.具有提出相关优质产品的能力——能提出理智的、信息化的或物质的产品,或来自于学生运用现实工具解决交流的现实问题。
5.有效地利用现实工具——运用硬件、软件、网络及其他设备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