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边缘化和功能弱化的趋向,究其深层次缘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弱化和偏失。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概念外延与内涵解构,旨在揭示其创新动因和形成规律,进而提出可行的动力机制路径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概念解构;路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群体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和社会生活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趋于边缘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不足。面对这种情势,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内涵、结构、形成机制和规律等问题,无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概念解构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概念,是指“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达到转变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概念解构需从两方面进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外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概念的外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强大的动力,而且要正确运用动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持续而有效地进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这就需要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概念,准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内涵,把握其动力的特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是指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引起、激发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各种力量的释放路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彰显了以下几个特征:
(1)生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生活性是指作为引起、激发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力量,正如钱穆先生所论:“中国文化最重教育,即政治亦教化,周公之制作礼乐是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虽然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统治阶级主观意志的表现,但它们的来源却是生活,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客观基础。
(2)复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复合性特征是由于教育目标、客体、主体、环体、介体的复合性导致的。表现在:第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第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时空组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以学术性活动为主要载体,以专业教育为主要目标,以行政管理为辅助手段,以文化氛围的浸染为依托的全方位教育活动中;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这些都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高度复合性特征。
(3)动态性。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首先,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对其动力机制的认识也将逐步深化,形成科学的社会观与价值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动态性还表现在其动力机制矢量上的变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是系统结构,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影响,即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矢量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而就有强弱、大小之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构建动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是,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对大学生思想理论的需求比较起来,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内容背离创新主航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背离创新主航道违背了与时俱进。由于社会发展的变动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却完全不顾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加以研究,仍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有些人不顾客观实际的巨大变化,仍然“以不变应万变”,对当前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从认识论上来说,就是主观脱离客观。因而内容的创新要基于心态的开放和理念的创新,在创新中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置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是一定社会要求的表达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着的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在教育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并存,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然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教育者常常以“权威”自居,使教与被教变成了主从关系,教育对象丧失了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命令主义盛行,使教育对象产生对抗乃至逆反的心理,严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失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全国统一性的制度性安排,也有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做出的制度安排,呈现出力度不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不平衡现象,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兴起而有所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设有所淡化。它表明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2.社会转型下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高等教育已逐渐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知识传播、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社会同样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同时,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也必然要求增强人们主观世界的辩证思维,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由离散性向联系性转变,这就迫切需要实现单项教育的协调与综合,以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强化方法的系统运作,整体协调,形成教育动力和综合优势。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探索,即如何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动力,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形成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作为一个有机体系,其整个体系所散发出的能量、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都是该系统内部各个动力要素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系统与受教系统的矛盾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的基本动力。
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要保持适度的张力,这是“适应超越规律”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运行保障来自于其内置逻辑的基本规律。因此,“适度的张力”成为动力系统的主要驱动力和推动力,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形成的一项重要机制,可称之为驱动机制。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路径完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培育和激发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站在实现宏伟蓝图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培育和激发的社会系统工程,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因而,完善其策略可归纳为:
1.理念路径的完善策略
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并不能独立于动力形成的实践之外,动力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运作过程,不能把动力观念和意识的确立同动力形成的实践割裂开来。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首先要树立动力意识和观念。当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影响教育动力的形成时,确立和树立正确的动力观念就显得尤其重要,转变旧的观念也就尤显迫切了。彻底改变传统知识本位的观念,重在转变学生态度、情感、观念、信念、价值观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内容、方式、方法的全面改革,做到润物细无声。
2.制度路径的完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是指关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设置和权力划分的制度。领导体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运行的领导核心,它不仅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而且对整个系统的教育主体起着导向和动力的作用,完善领导体制是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中枢环节。只有健全、完善的领导体制才能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序地高效运转。
3.创新路径的完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所采取的各种激励手段,即“它以科学的发展、创新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弘扬为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无论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受教育者,他们首先都是作为人而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沈壮海.先进文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