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和谐教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教导理念和教导体制的转变及人的和谐发展
(一)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是教导的核心理念和最高目标
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的教导不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我们的教导思想要转变到既重自然科学知识又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观念上来,转变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我们的教导要培养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独立思索和创造精神;既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又有高度责任感;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审美能力的人。一句话,就是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导的时候,就有过类似的表述:“有时,人们把学校简朴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这里,爱因斯坦反对单纯的知识灌输,强调个人的创造性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不少哲学家、艺术家和教导家则强调美育在造就健全人格中的重要作用:已故世界闻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说:“真正的音乐其价值在于她有强盛的能力把我们编织成完整的人”。德国诗人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可见,人的和谐发展或者说全面发展,包含了德、智、体、美的的丰富内容,不是单纯的智育可以取代的。
(二)以人为本是教导体制转变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我国现有的教导体制是以制度为本或者是以工具价值为本的:制度至上,工具价值至上,很少考虑人。为了升学目标、为了出科研成果,把恶性竞争引进体制内,给教师制订了很多条条框框,甚至末位淘汰制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也从国外抄袭来了。这样,教师就只剩下工具价值,人的价值丧失了。到了教师人人自危,只求自保时,又有谁来教书育人!现在很多大学教授不愿上课,中小学老师很少家访,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教师所处的环境不和谐,又怎能教导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方面也是如此,教导的指挥棒只指向学习成绩,至于他们的爱好,想象力,没人关注,没人在乎。他们活泼的天性和想象力、创造力都被繁重的功课扼杀了!还有他们因学习重压下产生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是学校将他们的学习成绩分为三六九等公诸于众,引起的人格伤害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又有谁来关注!总之,不改变现有的教导体制,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导制度,就会造就一大批既无活力,又无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各种心理障碍,甚至严峻精神疾病的人。
二、现有的教导理念和教导体制难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一)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的教导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今教导,是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的教导,其典型的范式是应试教导。一方面,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把握自然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旨,必然淡化包含价值意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因此不能明辨是非,不能区分美与丑。罗素曾尖锐地指出:“科学不讲价值,它不能证实‘爱比恨好’,或‘仁慈比残忍更值得向往’诸如此类的命题。科学能告诉我们实现欲望的方法,但却不能断定一个欲望比另一个欲望更可取”。显然,这样的教导是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恰恰是当代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素质,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不可能是和谐发展的人。因为不懂得学习的社会意义,就不会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就不明白人生价值的意义,不明白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位置如何。从而也就谈不上怎样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不上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的理解。另方面,我们现有的教导关心的是“有用的”知识能够使人获得胜利,这对教导者和被教导者来讲都一样:教导者关心升学率的高低或就业率;被教导者关心是否能考上名牌大学或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毕竟降低了人生的境界:学习似乎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责任和义务无关。因此,一个单纯为自己的胜利而奋斗的人,不是和谐的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对此有中肯的论述:“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胜利为人生目标。因为一个获得胜利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
(二)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的教导缺少让学生健康成长的爱的人文环境
我们的教导是一种冰冷的教导。小学生中学生不断地学习超出他们年龄理解力的知识。他们承受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承受来自应试教导环境下的竞争压力。他们小小年纪就没有了童真,对他们来说背上的书包实在太沉重!老师们忙于应付升学率的重压,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也带着他们到处奔波,在课余时间学这学那,他们成了学习机器!大学的情况也一样,家长不在学生身边了,惟一能关爱他们的是学校的老师。但大学教师活得不轻松,每个聘期都要写出多少篇论文,要有科研成果,否则就降级或解聘!他们个个都忙于写文章和搞科研,甚至正常的教学工作都顾不上,又如何能分身去关心学生!我们不能说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爱是望子成龙之爱,让大多数孩子感到痛苦,他们不被理解,自然难于领会这样的爱。我们也不能说教师不关爱学生,他们实在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升学率上不去,文章和科研任务完不成,他们有丢饭碗的可能。教师感触不到体制内的爱,感触不到社会大家庭的爱,他们的爱心将逐渐失落。学生在缺少爱的人文环境中长大,他们中很多人心理是不健康、不和谐的。其结果是天性中善的一面被压抑,恶的一面容易表现出来。中学生恃强凌弱屡见不鲜,大学生极端的行为更骇人听闻:从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家爵疯狂杀死四位同学,再到北京大学的安然残忍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这类事件表层原因是学校治理不善,或是学生的家庭环境等不利因素;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导未能营造学生爱的成长环境,他们不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生命,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的教导让学生缺少审美文化的陶冶
我们的教导是一种简朴的教导。有用的就学,“无用的”就不学。因此,审美教导,主要是艺术教导,自然划归无用,在教导实践中被边沿化了。中小学的艺术教导流于形式,从校长到学生都不重视。大学的审美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日益媚俗化。从音乐素养来看,很多学生看得懂五线谱,他们认识流行而不了解经典。传统书法艺术的爱好者越来越少,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不多。长此下去,我们的教导培养出来的是没有美感的人、没有爱好爱好的人,这样的人当然是不和谐的。蔡元培先生说过:“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作用,叫美育”。在蔡元培看来,要成为伟大而高尚人,必须有美育的陶冶。
三、教导和谐、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调解发展的社会,而社会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鲁迅先生认为,“立人为立国之本”,这是千真万确的。立人靠什么,当然是教导。罗素在谈到“中国的未来”的话题时指出,“除非是有教导上的进展陪伴着,任何国家的进步都不牢固、不结实”。可见,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导理念,并在此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办教导,通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培养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美感、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公民,并由他们来组成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才能建成。
社会和谐或者说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的和谐发展;而人的和谐发展要靠教导,包括学校教导和家庭教导,最重要的是学校教导。我们现阶段的教导存在不少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导的核心理念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把握以实验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知识,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工具理性的张扬;又因为认为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是“有用”的,导致了实用主义的教导观,从而否定带有价值判定的人文科学知识,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应在反思中更新教导思想,转变教导模式及方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