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诚信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诚信制度执行乏力,制度空壳化现象严重。在和被调查学校校方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诚信教育,大多数学校建立了诚信档案制度和诚信评价监督制度。然而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了解所在大学的诚信制度吗”时,只有4.7%的大学生选择“很了解”,20.4%的大学生选择“知道一些”,17.2%的大学生“从来没听说过”。可见,虽然高校普遍建立了诚信制度,但不少制度实际上被束之高阁,不能被服务对象所认知和参与,也不能发挥其制约失信行为的作用。
2.诚信教育缺乏成效,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认同感弱。被问到“您认为这些年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如何”时,只有5.9%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很好”,有59.8%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一般”,选择“没有什么效果”的占27.9%,另有6.5%选择“不好说”。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传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在大学生中认同感很弱。
3.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存在失信行为。被问及“您对所在大学的教育、管理、服务中诚信状况的评价”时,只有8.2%的大学生选择“非常讲诚信”,16.2%的大学生选择“不讲诚信的事时有发生”,还有11.0%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可见,高校作为诚信行为的倡导者和教育者,没有在自身建设上防微杜渐,忽视提升自身的形象力和引导力。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失效原因剖析
1.失信成本低廉,柔性制度不能制约失信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和天性是趋利避害,人本能地从事收益与成本比值趋向正无穷的活动。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由于监督惩罚机制的缺失,诚信行为的机会成本递增,失信行为的机会成本却相对低廉,诱使部分大学生“钻空子”。在调查中,当问及“有人认为当前失信成本太低导致许多人失信”时,有15.2%的大学生选择“的确是这样”,有47.0%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道理”,另有14.8%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而只有23.1%的大学生认为“不是这样”。当问及“当您可能作出失信行为时,会考虑什么”时,只有24.1%的大学生选择“是否会受到相关处分”,有21.1%的大学生选择:“是否被人发现”,还有19.4%的大学生选择“周围的人是不是都这样”,另有35.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这表明畏惧失信处分的大学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并不看重失信成本,这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形同虚设的重要原因。
2.传统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轻咨询辅导。在调查过程中,被问及“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时,33.9%的调查对象选择“教育缺乏针对性”。当调查组问道:“您认为大学校园开展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哪些”时,选择“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学生分别占39.2%、43.8%、31.3%,均低于选择“建立健全诚信制度”(52.9%)和“加强个人修养”(58.8%)的大学生比例。该题目的设计虽然意在咨询大学生对于诚信教育问题对策的看法,但大学生对传统诚信教育模式,如媒体宣传、思政工作,理论课教学等评价如此之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诚信教育方法的老化和诚信教育载体的滞后。
3.社会转型期不良风气负面影响,侵蚀高校管理者诚信信仰。恩格斯曾经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时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一论述论证了人的道德信仰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当下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各领域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如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学术剽窃等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通过“溢出效应”向高校蔓延,而高校管理者由于身具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成为歪风邪气的易感染群体,进而引发高校管理中的失信行为。调查组发现,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监督机制,但出于就业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高校有时会将涉及诚信违规的材料从毕业生的档案中取出。这种行为,虽然照顾到高校和个别毕业生一时的需要,但是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一种明知故犯的形象,不利于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1.提高失信成本,并建立诚信品质培养的长效机制。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在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您的态度”时,有41.6%的大学生“完全赞同”,有52.9%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只有2.8%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另有2.6%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这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建立健全诚信制度持赞成态度,高校建立诚信档案制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失信成本,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在另一道问题中,调查组问道:“将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各种评先推优、入党就业等方面挂钩,您的态度是?”调查结果显示41.6%的大学生“大力支持”,45.8%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选择“无所谓”和“不好说”的大学生分别只占4.9%和7.7%,这项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赞成把自身重要利益与高校诚信制度相联系,愿意接受诚信奖惩制度。邓小平曾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其内心认同。
2.加强诚信教育针对性建设,推动诚信教育方法和载体的创新。中国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前苏联的马尔库沙曾说:“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对象。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其微妙之处就在于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根据受众不同的年龄、性别、爱好、特长等因素,拟定适合受众心理发展需要的方案,遵循德育过程中适度张力的规律,综合运用管理、文化、活动和传媒等多种载体,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而传统诚信教育模式在大学生中认同感趋弱的现象,提醒我们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模式,从管理观念向服务观念转变,从控制模式向交往模式过渡。
3.构建完善的校园服务体系,杜绝校园管理失信行为。在调研中,调查组发现部分高校徘徊于严格遵循诚信制度,惩处失信行为和对待本校毕业生网开一面,避免影响个人发展的两难选择之间。但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渗透性,因而高校自身诚信形象的构建极其重要。当被问及“对于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失信行为,您的态度”时,有25.3%的大学生选择“坚决反对甚至向相关部门提出”,还有43.9%的大学生选择“有些有意见,有些无所谓”,足见大学生对校园管理失信行为的关注度。德里本认为:“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高校要身体力行,严格按照诚信规则办事,杜绝失信行为。高校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各种因素,才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诚信氛围的影响,使其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434.
[2][苏]马尔库沙.王秉欣译.家庭教育的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5.
[3][英]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0.
摘要:诚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湖北十所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由此提出了若干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诚信在中国人的道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亦然。《礼记·中庸》写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孟子在《离娄上》中讲道:“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美国华裔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在《一封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开篇第一个大标题是“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足见诚信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教育状况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脉动和发展方向。为此,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特组成“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课题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5份,有效率为98.75%。本次调研覆盖了重点本科、普通本科、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各类高校,调查对象涉及人文社科、理工、医学、体育、艺术等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全日制本科生,并在抽取样本时保证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的比例平衡。因此,这次调查较为准确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状况,为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和高校诚信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