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首先,农村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强调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关注弱势群体。我国已经在99.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已经实现了100%,男女童的入学率没有任何差异。农村的高中教育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有力促进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提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合作为主要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等各种方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效非常显著。

其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03年启动、2004年大面积铺开的“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在西部广袤农村地区大力普及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现在这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美观,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得到改善。

再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别。以中央财政出资为主、地方财政配套,实施“农村现代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三种模式,把过去只有城市和发达地区才能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农村,送到了中西部,大大缩小了区域之间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别。

另外,国家还实施了义务教育工程、西部两基攻坚工程、两免一补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快对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校舍资源利用不合理。农村学校依然“散、小、弱”,学生就学成本高,学校管理成本高,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而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和规模过大现象非常突出。统计显示,城区初中、小学最大班额都达到90人以上,平均班额也在80人左右,县城小学大班额占到县小学的51.2%,县城初中大班额占到县初中的72.3%。

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差。首先,很多农村学生面临着“吃饭难、饮水难、如厕难、取暖难等”问题;其次,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装备处于“低保型”发展水平,与国家办学标准相差甚远,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初中和小学的图书、实验仪器不达标比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而城区学校和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的设施设备无法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基本为泥土操场,小学体育场面积达标为43%,体育器材达标为22%,初中体育场面积达标为59%,体育器材达标为63%。一些规模较小的小学没有实验室,多数实验没法开展。

农村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衡。随着代课教师的清退,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不仅多数地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教师短缺,个别学校甚至连专职实验教师都没有。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农村中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小;寄宿制学校的保育人员和服务人员不在学校编制之列,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担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被称作“城市边缘人”,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并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另据“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的抽样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近半数不能适龄入学,在学流动儿童超龄现象严重。有46.9%的6周岁儿童不能适时入学,13周岁、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适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失学率为9.4%,其中未上学的占6.9%,辍学的占2.5%。①这就造成,一方面,农民工子女无法受到应有的教育,就无法在走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因其在学校不能受到与城市子女相同的待遇,容易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甚至出现问题行为。

完善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

为了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应该选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应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的70%,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制定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其次要统一城市、县镇和农村教师的编制标准。第三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继续推进免费师范生试点,继续实行中西部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为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鼓励东部地区、发达地区派老师、出资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扶持。要合理配置义务教育的资源,特别是经费投入的资源。让所有学校都能够平等地接受这种资源。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缩小校际间教育差异,就是要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在区域之内、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上的过大差异,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改造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对硬件不合格的学校实行限期改造计划,对软件不合格的学校通过专家的会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一部分教师合理交流,派一些优秀校长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职或同时兼任薄弱学校的校长。妥善解决有些地方校际之间的教师收入不一样的问题。第三,促进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比如体育馆、图书馆、科学中心、博物馆等设施可以由几个学校共享,并设立一个代管学校。

建立和完善资助保障体系,缩小群体教育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

第一,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现在从农村到城市里进城务工人员大概有1.5亿左右,其子女随他们来到城市里面,据中央教科所在这方面的研究,这个群体人数将近900万人。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进城务工子女在进入学校就学,特别是在进入公办学校就学时遇到一定的困难。要在政府层面统筹、协调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政策。同时鼓励社会多层面、多方位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第二,办好寄宿制学校,保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儿童留守在农村家庭中。要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加强对其课余生活的服务、完善教育管理,按一定比例配备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服务师资等。既要保证留守儿童接受同等优质的教育,也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办好特殊教育,保证残疾儿童受到合适的教育。我国的残疾儿童人数较多,有一部分残疾儿童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进入学校,或者没有接受完全的教育。我国规定每30万人口的县或者市必须设一所特殊学校,但目前全国还有35个县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要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完善,保障和提高师资待遇,创造足够的条件保障残疾儿童接受适合的教育。

第四,完善流浪儿童救助制度,保障流浪儿童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通过加强城市救助站教育设施的配备和完善来解决流浪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根据流浪儿童的具体特点,确定相对固定的学校,让流浪儿童在流动或者流浪过程中能够不荒芜学业,保证其接受相应的教育。同时从深层次来说,要采取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农村教育的保障,使这些儿童能够不流浪,包括让家庭的责任更加完善,使这些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注释

①董立山:“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第93~96页。

内容摘要:近些年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仍存在校舍资源利用不合理、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差、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建立和完善资助保障体系,进而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平发展农村教育教育公平留守儿童农村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差异子女平等

教育公平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教育公平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近期,课题组对“新投入机制下陕西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关抽样调查研究,调查范围涉及陕西省15个县(区),发现在区域、城乡、学校和学生群体等方面教育不公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机制,进而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