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共青团参和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高校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高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各方面的安全和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在一个平和稳定、团结融洽的氛围中,求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和谐校园的含义
所谓和谐校园,应该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首先,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织部分。党中央和国务院不久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英明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协调的社会。
其次,和谐校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再次,和谐校园是和谐发展的。所谓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里之间的和谐。
二、当前高校校园的不和谐表现
大学生作为高校共青团的重要组成,是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建设者,他们是否具备和谐社会价值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前景。作为活跃于广大学生中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其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先进的思想内容、创新的工作方法为广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与高校共青团组织休戚与共、生息相关的。
但是,目前大学校园还存在一些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符合的现象,如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大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学校管理还不够完善等,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第一,育人环境有待优化。环境的育人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和谐向上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大学校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校园存在不文明现象,师生关系疏远,个别同学有不道德现象,校园环境不够整洁、优美、宁静,个别教师师德较差,同学关系不和谐等。
第二,大学生的素质不够和谐。和谐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与体格发展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人。“和谐发展”是指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应包括身心的和谐发展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但现在大学生的素质普遍存在一系列较为严峻的问题,亟待加以根除,从而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改善。
第三,学校管理不够完善。高等院校的管理应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碍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积极性,甚至束缚了他们的智力发展。
第四,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还不够。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第一课堂”即正式课程的学习,也要有“第二课堂”等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才能完成大学全面育人的目标。课外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领域,为大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开辟了广阔的舞台,还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身的消化吸收以后释放出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很有好处。
三、高校共青团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不和谐表现,高校共青团应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形势,发挥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加强职能建设,参与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起新的工作格局。
第一,首先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和谐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实施“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促成高校的平和、稳定发展。
第二,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共青团开展和谐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共青团应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发挥制度建设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共青团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就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二是以团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基层团组织要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形式,适时抓住时机,在团支部内展开讨论、演讲,制定个人计划,形成良好风气。三是加强服务功能,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从创建和谐团支部、和谐班级等入手,开展争优创先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以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影响力。要把注意力放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上,遵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发展为主题”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实践的舞台和成才的渠道。要把关注点放在为遇到特殊困难的部分大学生排忧解难上,比如积极参与帮助“三困生”,要拓展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渠道,开辟校内外各种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力求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和谐校园的参与平台。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具有显著的熏陶、引导和推动作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载体,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教育功能实现于潜移默化之中。各基层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交流切磋、互动共进,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
和谐校园不等于就没有矛盾,构建和谐校园的难题正是在于要在不和谐中实现和谐。高校要努力营造一种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已逐渐成为教育的消费主体,他们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意识在逐渐加强,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搭建桥梁、促进沟通,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沟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束为,洪波.网络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机遇与对策[J].清华大学学报,2001,(01).
[2]孙体楠.加强高校共青团创新工作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03).
[3]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青年运动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4]杨永红.论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的作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02).
[5]杨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6]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李安英,杨毅军,陈思红,龚培敏.共青团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3).
[8]陈升.共青团工作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