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挫折是人的心理发展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必经阶段。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自我调适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不同,因此,大学生遇到挫折后,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积极的行为表现,指不失常态的、有控制的、转向摆脱挫折情境为目标的理智性行为;二是消极的行为表现,指失常的、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性行为。后一类行为具体表现为:

1.攻击。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心理紧张,情绪激奋,一旦失去控制,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这种攻击反应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直接攻击是指对使自己受挫的人采取嘲笑、谩骂、殴打和行凶杀人等行为。间接攻击就是指由于无法对使自己受挫的人直接加以攻击而发生的变相攻击,一般是以寻找“替罪羊”的形式出现,如背后抱怨、发牢骚、摔物、向别人发泄怨气、制造破坏事件等。当然,间接攻击的目标也可能是受挫折者本人。例如,某师大外语系一女生,因恋爱失身又遭男友抛弃后,总是责备自己,觉得无脸见人,产生了绝望轻生的念头,最后服剧毒自杀。

2、冷漠。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变得冷淡麻木,意志消沉,对人对事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失去了正常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如某高校一学生干部,一向敢于同班上的不良现象作斗争,但受到一些同学的非议、讽刺、打击后,转而对不良现象采取冷淡态度,漠然

视之。

3、不安。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变得焦虑不安,困惑不已,情绪极不稳定,生理上也出现了头昏、冒冷汗、心悸和脸色苍白等反应。例如,某高校一学生因旷课多日,受到了学校的严重警告处分,结果整天陷入焦虑、困惑和苦闷之中,酿成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4、孤立。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变得孤僻离群。例如,某高校一女生因期末考试中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而觉得脸上无光,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其他同学接触。

5、幻想。有些大学生感到预定目标难以实现,前途渺茫,又没有精神寄托,便逃避现实,经常酗酒、算命信教,以求在麻醉和幻想中获得满足。

6、倒退。有些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完全不相符的行为,如同婴儿那样哭闹、耍赖或喋喋不休,做事没有主见,盲目地相信他人,缺乏责任心,轻信谣言等等。

7、固执。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仍然重复某种无效行为,对同学、老师的忠告,置之不理,仍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8、推诿。有些大学生否认自己处在挫折情境之中,摆出许多牵强附会的理由为自己辩护,以求得情绪安定。例如,有些大学生考试成绩欠佳,把原因归结为身体不好或老师评卷失误;犯了错误,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典型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们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因情况不同,在程度上也会有所差异。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众所周知,人的需要、动机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它同客观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种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正是构成“挫折心理”的基本原因。从这一根据出发,可知,引起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客观因素

它指某些不以大学生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主要有:(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正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各项改革打破了沿袭多年的陈规陋习;社会开放使各种西方思潮源源涌入,中西文化冲碰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碰撞、嬗变。面对社会转型中发生的一切,青年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震荡,容易使自己心理失衡。这是当今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因素。

(2)经济困难。有的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父母无法满足他们在“生活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其中有些人不甘于艰苦朴素的生活,羡慕“高消费”,心理长期不平衡必然会演变成“挫折心理”。

(3)学习上的过度紧张。有的大学生从高中时代起,学习上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考进大学后,由于当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习负担仍然较重,学习压力比较大,这样,他们由于神经系统过度疲劳而导致功能失调,常常夜不能眠,食不甘味,由此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4)卷入家庭矛盾漩涡。有的大学生父母感情不和,纠纷迭起,自己也卷入了家庭矛盾的漩涡,并为此而苦恼;有的从小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苦闷,但又只能把苦闷压在心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5)生活环境不佳。例如,有些高校食堂伙食太差、不卫生,使有些大学生害怕进食堂;寝室太小,照明不佳,噪音太大,地板潮湿,通风太差,使有些大学生害怕进寝室。

(6)生理疾病和缺陷。有的大学生患有慢性生理疾病,久治不愈,忧心忡忡;有的脸上有疤,走路时总是不敢抬头;有的男生个子太矮小;有的女生体态太胖。所有这些,都容易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

(7)偶发事件。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家庭突然遭受不幸,如父母一方猝逝或遇到各种灾害等;有的突然患重病,不得不休学;有的女生突然遭到歹徒强奸;有的与异性谈上了恋爱,可对方突然与他(她)告吹了。这些因素,也会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

(二)主观因素

它指某些随着大学生主观愿望而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并不是同步的,在生理上,他们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带有许多少年时期的痕迹,如幼稚、脆弱、依附性强等。加之,他们的社会阅历太浅,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幼稚脆弱的心理难以调适,“挫折心理”障碍也就会随之而来。

(2)不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有的大学生入学后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很不适应,饮食无味,坐卧不宁,怀恋旧友。他们有心理情绪无处抒发,遇困难不知所措,内心甚为苦恼,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挫折心理”。

(3)对专业缺乏兴趣。有些大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学习上动力不足,拿起书本就头脑发胀,上课听不进,作业抄别人,明知不对,但难以改正。这种心态从低年级延续到高年级,随之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4)青春期的性困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有所发展,由此而出现了性的困扰。“失恋”和“单相思”常使某些大学生神魂颠倒,在情感上难以自拔,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精神崩溃。有些大学生有手淫的自慰行为而无法自我控制,加之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常有自责感和负罪感。这一类的性困扰,都有可能产生“挫折心理”。

(5)人际关系不良。有些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不恰当,或自命不凡、目空一切、骄傲自满,或极度自卑、畏缩不前、性格孤僻,因而无法与他人和谐融洽地相处,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往往为此而苦恼不堪,自然会产生“挫折心理”。

(6)行为表现太差。有些大学生把学校的规章制度根本不放在眼里,纪律观念淡薄,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的考试作弊,考试多门功课不及格;有的恋爱越轨、行凶盗窃,因而受到了学校的警告、留级、留校察看等处分,“挫折心理”也会由此而产生。

(7)某些不良习惯。有的男生吸烟、酗酒,有的女生在穿着打扮上过分追求“高档化”,致使经济上难以承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烦恼和困惑;有的大学生自尊心、嫉妒心太强,且习惯化;有的常有癔病发作;个别的是“同性恋”患者。这些不良习惯也极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挫折心理”。总之,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矫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上述种种情绪性行为,都是大学生对“挫折心理”不能适应的表现,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矫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应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来矫正它。如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多数问题是可以解决好的;相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方法也不恰当,则可能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矫正大学生“挫折心理”:

(一)钝化矛盾法

有些大学生在受到较大挫折时,就会出现严重心理失衡和失控,往往情绪高度激动,对问题想不开,甚至丧失理智,做出自杀、杀人等意料不到的事情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像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说理,而应当采取紧急的、果断的措施,先使当事人迅速恢复心理平衡。当然,钝化矛盾只是解决受挫者过激行为的一种过渡方法,目的只是使受挫折者迅速恢复心理平衡,从而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因此,钝化矛盾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钝化矛盾的反面是激化矛盾。有时,对受挫者的心理失常处理不当,无限上纲,小题大做,就会给他们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以至发生意外事故,这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引起注意的。

(二)说理疏导法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有其认识上的原因,因此,要用说理疏导的方法,提高其认识水平。要帮助受挫折的大学生分析其产生“挫折心理”的主观、客观原因,探究有效的解决办法,树立矫正“挫折心理”的充分信心。运用说理疏导法,要有针对性,要从受挫折者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也要有感染性,不仅要使受挫者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要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还要有持久性,需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才能收到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语言要简明流畅,合乎逻辑,要亲切自然,切忌呆板生硬。

(三)心理疏通法

有些大学生处于受挫折的情境之中,往往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因此,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他们恢复理智状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可以采取个别谈话、意见征求会、意见箱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

(四)目标重置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帮助受挫的大学生查清自己达不到预定目的的主、客观原因,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改变原来的态度,调整原来的需要和动机,重新设计和确定新的目标,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这就要求从受挫者的心理实际出发,提出恰当的建议和目标。目标一定要合适,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否则,要求太高,受挫者无从做起;要求太低,也无法使受挫者得到锻炼。

(五)意志激励法

具有“挫折心理”的大学生往往也存在严重的意志障碍,表现为干什么都缺乏意志力,犹豫不决,对一切都抱“无所谓”的态度,情感冷漠,无所向往和追求。针对这种状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采取意志激励法。要注意帮助受挫者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教育和引导他们在挫折面前决不能一撅不振,悲观失望,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要注意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格言、警语对受挫者进行意志激励,例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也可以举一些在逆境中奋起的先例,例如,马克思面对疾病和贫困写出《资本论》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受挫者在精神上振作起来。

(六)改变氛围法

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是向积极向上还是向消极不良的心理反应转化,同所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以及环境气氛关系极大。如果群体中充满互相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的气氛,受挫者就会从其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相反,如果一个群体中相互关系疏远、冷漠,则会降低受挫者战胜挫折的勇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群体的温暖,从而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