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后勤改革机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时代的需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高校后勤改革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对高校后勤改革机制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改拨款制为收费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监控机制、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既具有第三产业的经济属性,又具有高校特殊的教育属性,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历史的必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后勤社会化实体将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和统一,以促进后勤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机制后勤产业
高校后勤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的工作,没有后勤作保障,教学科研就上不去,高校教育就无法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设施问题和管理水平滞后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并已成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笔者认为,除进行运行机制上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体制上的转变,只有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后勤社会化具有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高校把教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混在一起,存在诸多弊端,如事业经济来源单一化,
消费市场封闭;供给制、福利性等“小而全”的服务特征和运作方式,造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超负荷运转的包袱越背越重,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人财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致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教学科研水平上不去,办学效率不高。因此要加快学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变把高校办成小社会的状况,逐步使高校从沉重的负担下面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完成社会赋予它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在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经营宗旨不改变的情况下,把生活部分分流出去,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建立起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服务,就成为目前高校求得发展的关键。
二、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后勤工作的运行,完全是依靠拨款驱动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需将后勤逐渐从学校分流、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服务型企业实体。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法人企业。后勤成了企业后,其运行机制就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应以体制改革来促进运行机制的转换,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
1.改拨款制为收费制
要使学校后勤真正走向社会化,就必须建立起后勤服务的收费机制,没有这个转变,也就不能最终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作为学校,要改变过去那种给后勤的行政拨款方式,要让后勤通过自己提供服务来收取费用,学校可以有选择服务方的权利和余地。
2.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和前提条件就是加强学校后勤队伍建设。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队伍是一支缺乏后劲的队伍,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后勤来讲是第二次创业,不把队伍建设好,解决管理层面和运转机制矛盾的问题,就会影响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和效果,也就不能最终达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当前要做的工作,一是要提高后勤管理干部的文化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以及适应性;二是要加强对后勤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三是需要选调、招聘精兵强将来加强和充实后勤队伍,才能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发展。3.改革劳动人事用工制度
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定岗定编,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
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双向选择,以岗择人;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正式工与临时工的界限,干部实行聘用制,工人实行合同制,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
4.改革产权制度
这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实体都不具有法人资格,没有与学校进行产权界定。学校的财产也是国有资产,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后勤实体最终都要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即现代企业的轨道。那么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设法得到解决,因为它关系到学校后勤实体的生存与发展。
5.改革财务管理制度
为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使高校后勤实体真正“剥离”,必须改革现有的学校财务拨款制度,将按人头计费拨款改为按工作量和任务计费,这是使后勤变拨款服务为收费服务的一个重大机制转变。当然,在财务管理上,可能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不一样,但是,如果不改革拨款制度,后勤社会化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就会出现干不干都拿钱,没有效益不干活也要钱,甚至给少了还不行,这样又会回到吃“大锅饭”的老路上去。在校内分解经费时,应将公用指标分解到户,促使后勤服务工作按经济规律办事,超支不补,节余归用户单位留用,能有效地抑制公用经费上涨和无人负责的问题。
6.建立监控机制
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是对后勤工作实行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进行督察,也可以让服务对象参与督察等多种方式,对后勤的服务质量、经营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把检查结果反馈给后勤各部门,并定期公布督察结果。监控人员也要将后勤的服务宗旨、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质量要求及检查督促制度公布于众,让服务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建立有效监控制度,让服务对象了解、认识后勤工作,促进后勤不断深化改革。
三、高校后勤改革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既具有第三产业的经济属性,又具有高校特殊的教育属性。其双重属性决定了后勤工作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而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只追求盈利,就背离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宗旨,就无法得到师生员工的信赖和支持。相反,只追求社会效益,忽视必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规律,社会效益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后勤产业也失去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也就谈不上社会化了。只有提高了经济效益,后勤部门的实力雄厚了,才能为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的生活办更多的好事、实事,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才会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既要探讨教育规律,又要研究经济规律,时刻把握师生的需要,努力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有时为了学校的稳定,必须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正如陈至立同志所说:“既不能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忽略必要的经济效益。既要看到长远,又要顾及眼前,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当服从社会效益,服从长远。”所以说,其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育人”这个中心。总之,加快实现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实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后勤服务运行机制,是提高我国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