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英语教学创新能力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新时代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课堂教学应始终处于动态的良性循环之中;而动态课堂教学的重要切人点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能力;动态循环;学习兴趣
中国外语教学起步较晚,从清朝末年洋务派开办京师学堂算起也只有百年之久.期间外语教学目的总体上遵循传统的教育目的,即“注重知识摄人和强调掌握知识数量。教学方法则在教学目的的指引下沿袭着西方教学法理论的擅变摸索前进。从20世纪上半叶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法和听说法到6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言语讲授教学法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取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或是鹦鹉学舌。这种机械化、被动化学习致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和抵触情绪,外语教学一直费时低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人类飞速地进人了信息时代。知识数量之繁多,更新速度之迅速使人们对以往工业时代传统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展开了深刻反思,众多新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有些观点虽然各持己见,但有两点已达成共识:其一,新时代教育必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其二,教学中必须实行由教到学的主体地位的转移。在我国,随着“以培养人的多方面和谐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渐人人心,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的教育主题。国内著名学者袁振国分析说:信息时代的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能否有效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一支笔、一块板、一本书、一张嘴。中国英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传授英语知识,过分关注书面语”。而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呢,
一、动态循环的课堂
以鱼、渔来喻教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一是‘鱼’,二是‘渔’。但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启迪。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单向的。教师根据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渔1向学生传授知识鱼1,这一过程如图1中实心单箭头所示。过程完成后教学活动即告结束。教师片面注重知识的数量,将学生当成“空容器”,而大大忽略了学生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的弊病至少有两点有目共睹:其一,广种薄收,培养出的学生普遍高分低能,教学质量低下;其二,教师在少反馈和无挑战的教学环境千篇一律地用渔1给不同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知识,致使学生兴趣寡然,课堂往往会毫无生气。传统教学的症结是对教学目标的错位,将摄人知识的数量同人的创新能力混为一谈.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以让人匪夷所思的速度更新的时代,教师的鱼1无论从度度还是深度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但是教师以传授鱼1为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并逐步学会自己的渔1,然后应用渔1亲身实践,捕捉更多的鱼—鱼2、鱼3等,如图1所示。
摄人更多的知识还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在吸收渔1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创新自己的捕鱼法,即渔2、渔3等,使教育真正达到“以培养人为目的,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图1中不难看出,达成这一目标和方法,即鱼2、鱼3.··…鱼n和渔2,渔.3··…渔n之间的内部交流;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有效吸收学生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即作为基础的鱼1和渔1与鱼2、鱼.3··…鱼n和渔2、渔.3··…渔n之间的互动,尤其是鱼1和渔1对后者的辨证吸收,这不仅可以大大地丰富授课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地改进渔1,使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换代以更好满足学生的需求。
可见,教师的教学法,即如何授学生以渔,在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动态循环和完成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目标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什么是最佳教学法呢,综观方法各异的教学法,笔者以为,每一种教学法都有优劣两面;成功的教学法除了因学主、教材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外,另一不可忽视的因素应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动态循环的课堂的前提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进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指出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学习的兴趣。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必要的心理前提。国内研究学生外语学习策略的知名专家文秋芳教授在近期召开的中国首届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学生自己其实也有学习策略,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其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和优化其学习策略。以《新编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对话工为例,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课前背景铺垫,顺利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有关美国19世纪西进运动体裁的对话,内容依附的外域文化色彩很浓,学生提前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对掌握课文大有裨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完成这方面资料的搜集,笔者注意到在《新编英语教程》第一册和本册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美国的州名如:California和Wyoming等颇为熟悉,因而在课前留给学生一道思考题:美国的许多州如Califonria和Wyoming在两个世纪前是如何归美利坚合众国所有的,建议学生查阅《英美概况》和《百科大词典》等相关书籍和上网收集有用资料,并要求上新课前作1-2分钟的简要介绍。有了具体的目标和方法即渔1,学生大多踊跃参与,带回课堂许多资料,有些学生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比如19世纪的美洲淘金者和他们的小木屋、土著印第安人等。学生运用笔者的渔1—查找相关书籍和网站捕获了许多“鱼”,这不仅使学生为上好新课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吸取知识的兴趣,有效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充分利用语言中的文化内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本身深嵌在生活方式的深刻背景之中。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无法分离。理解语言和了解文化互为前提。学习一种外语不但要懂对方的有形语言,包括掌握诸如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而且还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要了解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语言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世界观和行为习俗。也就是说,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对于这篇赋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课文,笔者正是从其中四个关键文化词(theheavilyculture-loadedwords)人手:"immigrants,thewestenrfrontier,pioneers,andthewestwardmovement"。为了避免解说的单调和枯燥,笔者设法搜集到了有关西进运动的真实资料,诸如当时陆地唯一的交通公具—一四轮马车,拓荒者居住的简陋的小木屋和大批居民迁往西部的宏大场面的图片供学生参考。这种从关键文化词人手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为课中讨论和课后创新作好了铺垫。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合理安排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篇对话的主要内容是谈论美国西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笔者将其编排在如下三个问题当中,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即让学生预先思考:
(1)Whydidpeoplewanttomoveoutwest,
(2)Whatobstaclesdidtheyface,
1)Whatkindofjourneydidtheyhave,
2)Howdidtheyliveinthewildwest,
(3)HowdidthepioneersinfluencetheAmericansnow,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己找出答案,并且安排适当的小组讨论来交换意见。这样,学生先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钓鱼”,钓上的“鱼”大家共同分享,然后老师再展示自己的“鱼”,与学生一起品评优劣。事实证明,这一互动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和发挥。
(四)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结束前给学生布置了课后练习:自编一篇对话。对话是在一位美国籍老师和一位中国学生当中进行。对话的情境是这样的:一位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有三年工作经验的美国籍老师最近被西藏拉萨的某一中学邀请任教。这位老师举棋不定。一方面,他对中国的西部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另一方面,他对那里的生活又有诸多的担心和不解。于是和他的一位中国学生谈起此事。而这位中国学生应设法向老师说明中国西部学生对英语的渴求以及西部在实施大开发战略后面貌的改观,以促成美籍教师的西行。对话不仅要求学生尽量运量课文中所学到的习惯表达法和省略句式,而且要求学生利用课堂上老师传授的渔1去找寻有关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有可能还要与美国的西进运动作相应对比。学生在这一实践中温习并掌握了渔1,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锻炼,为良性循环的动态课堂注人了新的活力。
三、结语
几千年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新世纪赋予教师以新的历史使命,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新时代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强的特点格格不人,因而一个动态的教学相长的良性课堂便呼之欲出了。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要盲目尊大,亦不可妄自菲薄。我们的鱼1和渔1虽然仅仅是抛砖引玉,但一方面,没有了砖,何以引玉,另一方面,如不好好抛砖,又以何引玉,所以,教师必须首先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钓鱼,鼓励创新和发挥。其次,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诱发每个学生的思维兴趣。最后,教师要善于发掘书本中潜藏的智能因素,充分挖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效培养其创新的能力。我们期盼着中国外语教学课堂的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由“死水微澜”到“惊涛拍岸”的可喜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