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孙中山政治文明建设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孙中山政治文明建设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孙中山政治文明建设分析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政治文明国民政党五权宪法

论文摘要:论述了孙中山关于建设政治文明的思想,指出了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孙中山是中国近百年来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三大杰出人物之一,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奋斗过程中,鞠躬尽瘁、百折不挠,不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而且提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一系列进步政治成果,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研究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对今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孙中山极为关注政治主体文明,他认为优化国民素质,改造国民劣根性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基础。孙中山说:‘失聚人以为群,群之盛衰,则常视乎其群之人以为进退。国之群大于部落,亦犹是群也,故国之兴衰治乱,观其民而知焉,国之籍以胶固之者,其力常在于民,主治者其末矣。”孙中山非常重视优化国民素质。他认为,中国民众固然有忠孝、仁爱、信义、爱好和平、崇尚创新、民族独立的道德和意识,但由于长期受专制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国民中存在着许多劣根性,影响着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这些劣根性有:一是愚昧、迷信;二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三是奴性。孙中山说:“中国四万万之人民,由远祖初生以来,素为专制君主之奴隶,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相反,民众中充斥着皇权思想、清官思想。缺乏独立的政治人格,漠视自由和平等;四是血缘宗族观念浓厚。孙中山剖析说:“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极端重视家族和血缘,势必影响到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和政治支撑力,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一盘散沙的文化根源;五是妄自尊大和民族自卑并存的民族文化心理;六是落后的政治意识。改造国民劣根性,造就政治主体文明成为摆在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

孙中山始终把优化国民素质、促进政治主体文明和中国的政治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说:“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的思想之上”,“只要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在政治意识方面,他认为首先要在中国民众中树立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价值观。孙中山认为,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政治行为主体要具备政治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人格,能懂得和自由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孙中山还特别注意在民众中树立国民意识、民族意识、开放竞争意识,提倡积极进取精神和反抗精神。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孙中山提出要加强‘性文明”建设。孙中山所说的‘性文明”就是指精神文明,尤其是道德文明。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孙中山提倡人人要以服务为目的,而不应该以夺取为目的,虽然人与人之间有智力、体力的不平等,但作为每个国民都要力求消除这种不平等,抵于平等。孙中山强调进行道德建设。一方面要树立社会公德,另一方面要注重个人素质的修养。孙中山主张按照《大学》中所提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据此,他提出了从“忠”(爱国)、“众”(助人)、“智”(立已)三个层次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目标。

孙中山还就优化国民素质的具体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通过教育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孙中山在谈到训政的必要性时说:“皇帝就是人民,以五千年来被压作奴隶的人民,一旦抬他作起皇帝,定然是不会作的。所以我们革命党人应该来教训他,如伊尹训太甲样。”其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民众中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意识。他说:‘宣传工夫,就是以党治国的第一步工夫’,“到了四万万人都受过了本党的宣传,四万万人的心理便要归化本党,本党便可实行以党治国。”孙中山认为,只要确立了正确的政治信仰,就可以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再次,通过制度文明,促进国民思想文化进步;最后,他主张用西方进步的思想观念和中国固有的优秀思想文化改造和提升国民素质。

孙中山认为,政党在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进步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和政党的正确领导,可以极大地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他说:“民主之国有政党,则能保持民权自由,治一致而无乱。君主之国有政党,亦能保持国家秩序,监察政府之举动。若无政党,则民权不能发达,不能维持国家,亦不能谋人民之幸福,民受其毒,国受其害。是故无政党之国,国家有腐败、民权有失败之患。”孙中山认为政党在政治体系和社会结构中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政党有把社会利益要求转换为政府政策的政治转换功能;二是政党有联系并代表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向政治体系表达利益要求的政治沟通功能。‘政党者,所以巩固国家,即所以代表人民心理,能使国家巩固,社会安宁,始能达政党之用意。国民因之而希望于政党者亦大。故为政党者,对于一般国民有许多义务,均应相(担)当而尽心为之。”三是政党有调节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政治有序功能;四是进行政治动员和推进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孙中山指出:‘政党之作用:一以养成多数者政治上之智识,而使人民有对于政治上之兴味。”五是整合、凝聚功能。“今日之能维持中华民国,惟政党。”

孙中山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后来又有建立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建党经验。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孙中山在经受了多次挫折后,初步认识到端正人党动机和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孙中山历来重视党纲的制定,用党的政治纲领团结全体党员并感召人民,成就革命事业。他说:“政党之性质,非常高尚,宜重党纲,宜重党德。”关于党的组织建设,他说:革命党‘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正确的组织原则,导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党个人英雄主义盛行,党中有党,派中有派,党内派系林立,影响了党的团结,也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使革命屡遭失败。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开始关注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党部,把国民党的组织设到了区,区以下又设分部。

孙中山强调,进行党的建设还要关注政党道德建设。政党道德是政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政治道德一起,是用来调整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孙中山认为,政党具备良好的道德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他说:“无党德之政党,声誉必堕地以尽,国民必不能信任其政策,何能望其长久存在呢?”孙中山的政党道德思想不仅使国民党一度获得了民心,推进了中国政治发展,也为后来的政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认为,建立民主制度、实现民权是政治革命和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对政治制度文明的思考。孙中山指出,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关于国体,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关于政体,孙中山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目标。他批驳了关于中国处在幼稚时代,民众知识程度不高,不能实行共和的错误观点,认为中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后,采取的最好政治形式就是共和国。

为了保障人民主权,体现共和政体,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民主原则。孙中山总结了资产阶级各国的代议制和民国初期中国的代议制,认为代议制政体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方面不能解决人民对政府的对抗态度;另一方面很难解决政府违背人民意志、侵犯人民利益的现象。他说:‘钹据国家机关者,其始籍人民之选举,以获此资格;其继则悍然违反人民之意思以行事,而人民亦莫如之何。”中国实行代议制的结果,不但没有学来代议制的好处,而是变本加厉地把代议制的坏处都学来了,国会议员变成了猪仔议员,污秽腐败,为世界各国自古以来所罕见。孙中山认为解决这种政府异化现象的办法有:一是权能分治。孙中山说:‘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造成这种新机器的原理,是要分开权和能。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

这样,权力由人民掌握,人民就可以控制政府,让政府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人民可以撤换不称职的政府和官员,强化政府和官员的公仆意识,克服异化现象。孙中山认为,政府要有能,政府工作人员应该由专家组成,保证政府的高效万能;二是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对权能分治的补充,是对人民主权的具体制度安排。孙中山关于直接民主的思想,赋予了人民真实的参政机会和条件,拓宽了人民的参与孔道。

孙中山认为,政治关系的根本要旨是平等与调和。孙中山特别强调要注意国际间的平等与协调和国内人际、团际、地际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协调。孙中山对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党政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论述,构成了完整的关于政治关系文明的思想。

关于阶级关系,孙中山不赞成在农民与地主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开展激烈的阶级斗争,主张对阶级之间的矛盾采取调和的办法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说,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就是调整阶级关系、缩小社会财富占有不公平的方案。他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道德观,而不是阶级仇恨,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促使各阶级合作与和谐,而不是促使各阶级互相仇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受阶级调和观的支配,孙中山实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具体方法同样是温和的。

关于民族关系,孙中山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孙中山认为,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的第一步。孙中山认为,提倡民族平等还应该扶植弱小,并给予民族自决的权利,但必须反对民族分裂,各民族要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国家。孙中山深深感到,中国四万万人团结不够,这是中国积贫积弱、国际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他认为要使中国民众团结起来,必须提倡中华民族意识,‘啥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孙中山认为,达到‘‘五族共和”,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才是民族主义的‘‘积极功夫”。孙中山关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对确立我国民众的政治认同对象和政治效忠对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孙中山根据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试图通过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塑,最大化地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达到协调,在政治上张扬民权,在经济上得到更快地发展。

关于党政关系,孙中山认为,在训政时期,由于党担负着训导民众、培育民主宪政基础的责任,应该是‘党在国上”,党要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党政关系是以党统政或党政合一。孙中山对中华革命党的机构设置,体现了这一思想。

从总体上看,孙中山关于建设政治文明的思想属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反映了处在上升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政治主体上,孙中山以民主权威和政党权威代替了传统的君主权威和清官权威;在政治意识上,孙中山批判了崇圣意识和臣民心理,提倡科学、理性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促进了民众独立人格和政治自主意识的形成,这一切都为建立资产阶级政治文明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政治制度上。孙中山超越了中国古代“民为邦本,’的传统思想,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并付诸于实践。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政体建设思想,权能分治和直接民主的主张,建立起了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由“主权在君’向“主权在民”、由封建专制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的飞跃;在政治关系上,孙中山提出的适度斗争、和谐共处的处理政治关系的理念,对处在和平时期的社会缓和阶级矛盾、保持政治稳定、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促进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政治行为上,孙中山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革命斗争适时转变到法制建设,提倡政治行为的有序化和规范化,不仅对恢复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保障了人民民主,把人民的政治参与引向了理性化的轨道。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还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是不断创新。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断从西方各国,特别是从俄国和国内的新生力量主要是共产党身上吸取新的思想和观点,修正自己的理论,以适应时代,适应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些主张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完全实现,但这些思想充满了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价值。因此,列宁说:“孙中山的纲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正因为如此,许多追随孙中山的民主主义者,最后都走上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二是能把学习西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和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他政治文明理想的实现。一是民生主义的空想性,使政治文明建设失去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二是孙中山“全民政治”和“全民国家”思想,使政治文明建设缺乏基本的阶级基础。“全民政治”和“全民国家”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政治实践中带有抽象性,导致了在实质上没有阶级力量或政治势力来支撑全民国家大厦的结果,使“全民政治”和“全民国家”成为空中楼阁;三是政治文明建设缺乏深厚的精神文明底蕴。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