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构建和谐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工作已经引起中央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应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管理,针对就业市场失灵的原因,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就业市场效率;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营造公平的就业秩序。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做好就业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极为宝贵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本,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才能把蕴藏在毕业生中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先进生产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两次专门提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他要求“要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如此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第一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已经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劳动力市场是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独立而有很大特殊性的市场,其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各类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增长迅速,招生人数的增加必然造成毕业生人数增多。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101万人,2003年达到212万人,短短4年时间里面增加了110%,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由于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有了明显增长,2003年的就业率为83%,比2002年增加60万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增加,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2005年达338万人。按照目前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当年不能就业的毕业生数,2004年为76万人,2005年将超过90万人。无论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都必须对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认真研究,通过完善和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市场管理能力,努力构建高效、有序、和谐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率不断提高。
1.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高就业市场效率
经济学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就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效率(efficiency)这个关键的概念,考虑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以满足社会需要。
1.1就业市场中的效率。
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刚刚实现大众化、全社会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仅3.6%的状况下,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来说还是极为稀缺的。正是由于毕业生资源的这种稀缺性,我们必须考虑就业市场中的效率。假设一个用人单位需要满足特定要求的毕业生,满足需要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该用人单位条件一致,并且双方达成了就业协议,这种交易是双方互惠的,如果就业市场能够促进这样的交易形成,我们就认为产生了经济意义上的帕累托(pareto)效率,即有效率的状态。
但是,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目前并不是充分有效率的。一方面有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不少毕业生毕业后就不了业。即所谓的“有的地方没人去”、“有的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并存。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毕业生就业市场未实现效率。
1.2影响就业市场效率的原因。
市场无效率,经济学中概括为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也称市场失效。出现市场失灵,既有就业市场外部的原因,也有就业市场自身的原因。
1.2.1就业市场外部原因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首先,我们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时间还短,就业市场还有许多发育不完善的地方。虽然就业制度改革早在上世纪9O年代就开始进行“双向选择”的市场改革,但是至今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某些方面仍残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就业市场的发育还不发达。如有些高校对毕业生到某些地区就业仍有计划指标限制,某些地区接收毕业生也需要进人指标等。再如目前人事管理、户籍制度等仍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部分非国有经济成分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受到限制。
其次,某些就业市场外部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市场失灵,如高校培养方向、专业设置等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造成就业市场失灵。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导向。目前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矛盾。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整和规划,办学盲目性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有些高校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或者知识面过窄等等,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的“产品”——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造成资源浪费。高等学校应切实改变原来独立于社会和市场的状况,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标准,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收集就业市场信息,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进行培养。
总的来说,由毕业生就业市场外部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配合,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转变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法,进行配套制度改革等等,这方面的讨论和文献也比较多。从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来说,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需要更多地关注由就业市场自身某些特性所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1.2.2就业市场自身特性所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市场有效率是有一定条件的,有效市场的假定包含了充分信息、足够竞争、及时的调整和适度的交易成本等必要条件,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市场就可能会出现失灵的现象。
维持市场效率的前提之一是交易双方都拥有完全的信息,市场信号可以无代价地传递。具体到就业市场中来说就是要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供需信息都比较充分,在这个平台上,才能通过二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现实的市场往往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运作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具有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等等复杂性,实现充分信息更加困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充分。
市场之所以成为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通过竞争使供求变量及时有效地得到调整。许多毕业生的竞争意识不强、择业期望值不能及时调整等,影响了就业市场的效率,也影响了自身顺利就业。
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索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和执行成本。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搜索成本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搜索适合自己就业的岗位和人员所付出的成本,如制作和发送《就业推荐表》、就业需求信息、参加招聘会以及为此放弃的机会成本等等的时间和经济上的付出都属于搜索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工作待遇、发展机会等等进行谈判所付出的成本,如面试等;执行成本则包括双方签约以及违约后的处理等等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为了找一个称心的工作,毕业生在交易成本上投入的代价非常可观。如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制作数十份精美的推荐表四处散发,有的还拍摄写真照片提供给用人单位;不少高校毕业班的学生在校时间很少,到处参加招聘会,甚至全国各地奔走等等。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都非常高,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1.3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消除市场自身特点造成的无效率。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来说,在培育就业市场的同时,要下功夫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这些自身特点进行研究,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克服市场失灵。
1.3.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考虑一切工作都要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就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潜力,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1.3.2重视和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信息化。
充分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的缺失和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信息的不对称还是造成就业市场中欺骗、违约等失德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要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建设。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上,以信息化为手段,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建立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改变原来进入不同就业市场之间成本高,信息搜寻层级多、交易环节繁杂的局面。如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分别将目前同地、同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合并,形成区域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适当的时候建成全国性的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有效地改变以前多级、多类就业市场共存的局面,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1.3.3重视和加强毕业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期望值,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重视和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毕业生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恰当评价自身,树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值。
毕业生就业部门还要通过毕业生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突破旧的就业观念的束缚,培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环境上建立促进毕业生创业的制度,为毕业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制度保证、政策优惠和信息咨询服务,力求尽快完善人才创业制度,使创业机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完善就业市场管理,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
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除了要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就业市场的管理,营造一个公正、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
2.1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是维持公平就业秩序的需要。
虽然就业市场具有多种优势,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不发达的市场中。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就业市场中的失德(moralhazard)现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本文就以失德现象为例,来分析和研究维持公平就业秩序的措施方法。
失德(moralhazard),也称败德,或道德风险。本文所讨论的失德现象,是指市场主体——毕业生或者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采取种种方式,不诚实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者不讲信用等。比如毕业生在向用人单位自荐时提供虚假成绩、伪造证书,签约后不履行协议;又比如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不真实地向学生介绍本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待遇、发展前景等,夸大其词,或者隐瞒不提,也有的单位不履行协议。不以诚信原则进入就业市场的现象不是个别现象,据了解,在就业市场中,只讲成绩的情况比较普遍,弄虚作假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有时甚至形成一种“造假”的风气。这些情况的出现,扰乱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时会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不信任,使市场职能扭曲,不利于毕业生顺利择业和用人单位顺利选材,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
为了使就业市场维持正常、公平的就业秩序,各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
2.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市场管理。
为了有效地解决就业市场中失德问题,我们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失德现象进行分析。
2.2.1失德现象出现的原因。
我们首先从一个简单的模型人手,来考虑毕业生的情况。假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只录取素质高的毕业生。有毕业生A和B,基本情况相同,属于中等情况,即在择业中不占很大优势。面对用人单位,他们都有两个选择:欺骗或者诚实(在这里,诚实是指实事求是地反映个人情况;欺骗是指弄虚作假,伪装成高素质学生)。A如果选择欺骗,B选择诚实,A会被单位录取B不会,因为从表面来看A的素质优于B;反之若B选择欺骗,A选择诚实,B会被单位录取A不会;如果两人都选择诚实,都不会被录取;都选择欺骗,都被录取。假定录取给毕业生带来的效用是3,不录取是0。这种情况下A和B的博弈矩阵如图一,括号中第一个数字表示A的效用,第二个数字表示B的效用。
这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3,3)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不论A选择欺骗还是诚实,B最好的办法是选择欺骗,因为效用3大于效用0,即录取比不录取好,同样,不论B如何选择,A最好的办法也是选择欺骗。所以,结果是A、B都选择欺骗,没有人选择诚实。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毕业生选择欺骗不是个别现象,因为欺骗是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选择。类似的,将毕业生A和B换成用人单位A和B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最佳选择:假定市场是完全静态信息,毕业生完全相信用人单位,那么用人单位选择欺骗可以吸引到素质更高的毕业生。
2.2.2失德现象的危害。
为了说明失德现象的危害,我们再构造一个博弈矩阵(见图二),A和B进行博弈。A选择是否相信B,B选择是否守信。假设A信任的价值是l,若A相信B,则B再选择是否守信,若守信,可以创造出l的价值,双方平分,各得到0.5,若B不守信,A的信任损失,A得到一l,B得到l。若A不相信B,双方都得到收益0。用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就是A的策略空间是(相信,不相信),B的策略空间是(守信,不守信),若A相信,B守信,双方的支付为(0.5,0.5);若A相信,B不守信,双方的支付是(一l,1);若A不相信,双方的支付均为(0,0)。
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双方的最好选择:当A信任B时,由于l大于0.5,B的最优选择是不守信,但是A预见到B会不守信,于是A的最优选择是不相信,所以这个矩阵的纳什均衡是(不相信,不守信)。
我们假设图中A是用人单位,B是毕业生(A、B位置互换的情况类似),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毕业生出于自身的考虑理性选择了不守信,用人单位预见到这种情况,会不再相信毕业生,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不录用毕业生,或者在录用以前对毕业生进行相对严格的考察,如对毕业生进行考试、查看毕业生档案材料等等,都是由这样的原因所导致的。
2.2.3失德现象的消除。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可以解决失德现象,我们再用博弈矩阵来说明。如果B承诺守信,并且这种承诺是可以强制执行的,情况就会有变化,如图三,A相信,B守信时的情况不变;如果A选择了相信,B违约,那么A得到损失补偿费,假设补偿费为A相信,B守信时的水平即0.5,这样无论B怎样行动,A若相信B都可以得到回报,若不相信B则不会得到回报,因此A会选择相信。
再来看B的情况,在A相信B时,B若守信,可得到0.的回报,若违约,必须支付赔偿金,B得到一0.5单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守信是B最佳的选择。
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或者毕业生为了使对方相信自己,往往会做出一些承诺,如对自己陈述诚实性、履约可靠性的保证等等,就是博弈开始以前的承诺。为了使承诺更可置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还可以设计一些制度措施,如给毕业生只发放一份就业协议书,签订以后无法再跟其他单位签约签订协议后一旦发现违约,违约方应当支付违约金等,这样的规定就是根据以上原理,为了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正常的秩序而制定的。
.3有序就业市场环境的重要作用。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放弃了对就业市场的管理,没有担负起维持就业市场公平秩序的职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就会缺乏信任,其必然结果就是交易活动减少和交易数量的下降,宏观来看就是就业率的降低,这无疑会导致就业市场失灵的情况出现,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和人才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另一方面,如果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就业市场秩序正常而公平,市场主体双方会增加信任,从而促进交易活动的繁荣和交易数量的增加,合作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增加总的产出,宏观上看就是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人才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利用。
3.1有序的市场环境是提高市场效率的重要保证。
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时,应当首先以提高就业市场效率为导向,但是要防止一个倾向,即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征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就业率的提高,放松对就业市场的管理,只要学生能够找到单位,无论他是通过弄虚作假,还是一再违约都放任不理的倾向,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学校和毕业生声誉的败坏甚至彻底损失,就业市场陷入无序状态,毕业生会发现在就业市场上择业越来越困难。
因此,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加强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就业市场效率,同时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秩序,使毕业生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开阔。
3.2加强管理要遵循效率原则。
管理需要严格的制度,但是在加强就业管理时不能一味追求严格,过分苛刻反而会破坏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工作中,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时应该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如当签约后违约的情况出现时,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和约束。从合同法的原则来看,一般的赔偿方式有预期损失赔偿和强制履约,处理思路有两种,一种通过经济赔偿来处理,一种是强制协议执行。由于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很难衡量的,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到底可能创造多少价值,很难计算,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个人发展的价值也是难以衡量,所以预期损失赔偿在这里总有不完全的地方,最公正的处理应当是强制履约,即不同意双方违约。但是实际上在就业市场中违约现象并没有这样处理,原因就在于要考虑效率优先的原则。一般来说,毕业生或者用人单位违约的原因是找到了更好的选择,毕业生违约可能是找到了更好的用人单位,以后的发展更大,创造的价值可能更多;用人单位违约可能是因为找到了更适合的毕业生,创造的价值更大。与强制履约的结果相比较,会增加社会总的产出。同样的例子,对于违约之后的赔偿问题,如果签约双方没有特殊的约定,一般会以一个特定的数额进行处理,即违约方向其他方交纳一定数额的违约金,而不去详细计算违约受害人的预期损失、机会成本和信任损失,原因也在于这样无法衡量,计算成本较高,考虑效率原则,采取定额赔偿的方式进行。
4.小结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由于加强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由2001年的70%增至2003年的83%。l2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努力改善培养质量,大力发展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就一定能构建更加高效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市场完善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使蕴藏在广大高校毕业生中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