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阐述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性。从高校教育管理的角度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服从、服务于就业,重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就业渠道等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利用各方资源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搭桥,构建多层次就业体系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以年均20%左右速度递增,然而快速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与需求有限的用人单位间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分析原因找寻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

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起,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许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却并未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协调,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不再是个别现象。

由统计数据可知,大学生就业率基本在80%上下波动且每年无法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现较大的递增趋势。2006、21307年高校毕业生数分别达到413万、495万,按当前的情形又将有数十万大学毕业生加入待业队伍,如不及时找寻对策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1政治经济因素

社会整体就业岗位增加有限,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未与经济同步增长。加之政治形势变化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分流,国企重组改造、减员增效造成了大量从业人员的体制性失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形成冲击。

1、2人口因素

中国正处于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高峰和流动人口高峰等“多峰叠加”的人口高峰期。城镇劳动力逐年增加、下岗工人寻求再就业以及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加剧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1.3用人单位因素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机制不够健全合理,存在着如重学历,轻学识,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片面追求名校高学历毕业生,重性别、外在条件,忽视人才内涵与发展潜力等现象。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进一个人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认为毕业生空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差,不愿接纳。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愿对人才进行二次塑造与培养等。

1.4大学生自身因素

1)一些大学生就业心态不够理性、成熟,就业期望值过高。片面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工资和福利,忽略个人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择业地域上多选择大城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愿到小城市或位置相对偏远、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就业。择业目标多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及待遇优厚的“热门”行业,不愿到基层单位就业。造成“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的就业怪现象。

2)部分毕业生思想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后,见工作不理想便擅自毁约,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产生质疑,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3)部分大学生及家长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只有“稳定、体面、高收入”的工作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观念上无法适应现今的就业形势。

1.5高校培养教育因素

1)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导致专业调整步伐缓慢,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加上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实际动手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此外,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信息、渠道不够通畅。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多为单向教学,偏重群体性指导,个体性指导薄弱。指导内容多局限于就业形势、政策、技巧的教育,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测试、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及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指导较少。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大学生培养过剩,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它暴露了现行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培养、教育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2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大现实意义

就业问题关乎稳定和民心,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知识层次较高,活动能力强,影响大,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好高校毕业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就业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213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烈需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研究,努力探寻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方法。

3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结合起来,把待遇留人与事业留人结合起来,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基层人才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围绕“四个结合”精神,需要政府、社会、大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诸多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每位教师都有责任沉下身心制定具体应对措施狠抓落实,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贯穿到整个高校教学活动的始终。

3.1加强机构建设,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挂帅的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抓、二级学院/系党总支认真抓、各毕业班辅导员具体抓,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级联动互动管理体系,将工作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渗入各教学单位。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例会制度,实行教师联系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制度,强化任务分解,实行分片包干、压力层层传递。广泛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建议,取长补短强化内功,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考评体系,定期对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将津贴与考核结果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2)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选聘有关行业专业人才、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增加技能专家型教师的比例。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举办的职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培训及有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系列培训班,逐步推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持职业资格证上岗制度。由受过系统训练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讲座,提高教职工就业指导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健全学生档案管理登记制度和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加强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跟踪记录,档案记录要详尽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操行评定、奖惩情况、职业培训与实习、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表现等内容。通过完备的档案记录和规范的程序推选,实施“优秀毕业生首推计划”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优秀学生。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增进与用人单位的友谊和合作,巩固和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

3.2紧跟形势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教育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倡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参与就业。帮助学生树立“择业竞争观”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国家“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等举措,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抱负和才能。

2)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建立诚信教育机制,在全校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良好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其同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3.3精心规划职业设计,注重健康

心理养成教育遵循高教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教改力度,强化办学特色,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人才培养流程,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加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测试、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及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指导帮助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将指导教育分为3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坚持群体辅导与分类辅导、个体辅导相结合,加大个别和分类辅导的力度,将专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融人大学教育的全程。

1)在大学一年级时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的思想,通过举行学术报告会、与成功毕业生交流活动、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专业学习上。进行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测试,使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法规,解除就业困惑,掌握求职技巧,增强就业自信心。

2)在大学专科二年级/大学本科二、三年级侧重开展

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推行“双证书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将英语、计算机等级、软件专业资格认证、导游证、电子商务、电工、施工员证、预算员证等资格认证考试同相关专业课程考核挂钩,规定学生至少获得一种以上的等级资格证方可毕业,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提供参军、考研等方面的政策咨询,鼓励品学兼优、有志深造的学生积极备战考研。开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聘请创业成功者做创业报告,举行创业策划书大赛、模拟创业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强意识,营造自主创业氛围。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矫治。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指导活动,对综合表现优秀、良好、一般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综合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开展毕业班就业素质提升教育,邀请企事业单位人事主管讲授求职应聘相关知识,成功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讲述求职、创业经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政策、程序、法规及求职创业技巧。定期举办毕业班学生技能展示与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求职平台。

3.4充分发掘办学资源,改善就业指导物质条件

1)建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内设咨询台、信息栏、接待洽谈室、心理测评室、远程招聘室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信息查询、职业规划、心理咨询、供需见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2)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通过与各人才交流中心、就业网站的联系和链接加强信息沟通传递。在网站上开设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政策法规学习、问卷调查等栏目板块,设立就业论坛,开通网上招聘、政策法规咨询、在线心理咨询等实时交流互动栏目,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求职效率。

3)利用校图书馆的设施和信息优势建立就业指导专题阅览室,指导学生利用馆内电脑数据库进行就业信息电子检索,专题性收集与就业指导有关的图书、报刊、图片和音像资料,方便学生阅读查找。在馆内宣传栏张贴《人才市场报》、《毕业生就业指导报》供学生阅读。

4)利用校报、广播台和系、班宣传板报,开辟就业指导专栏,推介就业指导教育有关知识。

5)与移动、联通公司合作搭建校园短信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短信群发方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有关就业信息。

6)加快实践基地建设步伐,采用“校企组合”模式,学校提供技术、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共建实习实践基地。

3.5推陈出新,努力拓宽就业推荐渠道

1)定期召开毕业生校园专场招聘会,广泛联络、热诚邀请用人单位参加供需见面活动。多方搜集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参加校外人才招聘活动。把实体招聘会和网上招聘会相结合,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优势互补。

2)加强与地方政府、关联企业及人才市场的联系沟通,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调动校友为毕业生举荐就业的积极性,鼓励校友企业接纳实习生,接收毕业生。

3)同用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和互访制度,通过带学生参观实习、校企合办定向就业班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共同探索人才就业对接途径,扩大学生实践空间,巩固就业资源,实现校企互助双赢。

4)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精神,结合人事部门“三支一扶计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人才为契机,积极拓宽基层就业渠道,与基层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鼓励、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相结合,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去建功立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努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和实际技能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树立“全校一盘棋”和“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的思想,强化全校教职工就业指导工作的参与意识,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考核机制。强调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过程服从、服务于就业。重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加强学风建设相结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把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要紧跟形势,把握社会需求,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利用各方资源积极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搭桥,构建多层次就业体系,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方便。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栋梁之才,促进高校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