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并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1市场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高职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就是就业市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首先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原则,根据市场对会计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一般情况下,课程设置的实施往往要滞后于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市场就业能力。

1.2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一是指行业针对性,二是岗位针对性。一方面,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服务区域定向比较明确。因此,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领域需求要基本一致,通过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调研、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使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与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职课程设置要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课程体系要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学生就业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并能达到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1.3灵活性原则

高职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即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课程的纵横衔接,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的关系,精选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和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具有灵活性。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重“考证”,轻能力

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有1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的推行,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高职院校完全以“考证”为导向,“重考证,轻技能”现象较普遍。为了提高学生考证过级率,大多数高职院校以“考证”为教学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的完全对接。事实上,有的职业资格证考试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实际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差甚远,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考证过级率,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一门心思为考证,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导致“会考”但“不会用”,会“做题”但“不会做事”,严重降低了学生获得证书的“含金量”,使部分毕业生达不到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导致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减弱。近年来“会计证热”、“会计师热”非常火爆,“证多不压身”已成为会计人员的共识。但笔者认为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制度还有待完善:一是应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含金量;二是考证时间应安排在下半年,使学生能够在第三或第五学期学完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再参加考试,有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与考证的衔接;三是考试内容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多考些体现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少考些死记硬背的偏题难题,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证融合”。

2.2专业课程设置无特色

近些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等课程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课程改革成果。但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质上并未完全突破学科课程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骨干课构成,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没有高职特色。虽然有的院校采用了模块式课程,但只是课程形式上的变化,实质上是“万变不离其宗”,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

2.3会计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标志着我国会计事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会计理论的巨大变革和会计实践的变化,要求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基于此,各会计院校相继取消了行业会计课程,如商业会计、工业会计等,统一代之以财务会计。由于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都要遵循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因此,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基本一致,课程内容统一化,无行业特色。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创新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改革会计课程内涵,以特色求发展,这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3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3.1以就业为导向,“考证”与就业相融合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不能仅仅以“考证过级率”为教学评价指标,同时还应不断完善现有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充实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使职业资格证书内涵能够反映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另一方面,加强高职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使学生在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构建体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各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提供保障。

3.2课程设置要体现地区和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地区性和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群体、地区行业或企业的特点与需要并根据社会变革对财会人员的知识、技能及品质要求,及时进行课程调整,既着眼于学生会计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某地区和行业能力需要。如,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较多,应设置外贸会计课程;针对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方式特点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刀切,而应采用多方向模式,使学生既要有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又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就业弹性,具有较强的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

3.3课程内容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例如,从2009年年底起,随着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部分外贸企业的复苏,具有信用证、国际汇率、出口退税等操作经验的外贸会计成为外贸企业的紧缺人才。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对外贸会计人才的要求提高了,外贸会计通常负责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外汇业务核算,出口商品收购核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加工贸易会计,样品、展品、包装物、物料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进出口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等业务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在外贸会计课程中增设这些内容。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及早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最优课程设置方案。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应去掉一些不是十分实用的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增开相关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的前提下,选修其他专业知识,不仅要求具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力求一专多能,每种相关知识都学一些,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同时,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变化,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应该建立以伸缩性、综合性、实用性为特征,以多种课程模块为形态的课程内容体系,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强调课程的综合效应和实用效应,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全峰,牟应华,等.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罗三桂.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3]谭莉.财会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4]谢锦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