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学下艺术管理教育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学下艺术管理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态学下艺术管理教育探究

作者:赵乐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是在全球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在英、美、德、法、澳等发达国家艺术管理学科的历史已长达半个多世纪。不同国家因其不同的社会架构、文化管理体系而形成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各不相同,较为典型的如英国的“一臂之距”模式,是中央政府部门在其与接受拨款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机构之间,设立一级作为中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负责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文化拨款的具体分配、协助政府制定并具体实施政策等,几乎每一个文化艺术领域都有各自的全国性公共文化机构,负责贯彻涉及本领域的文化政策和分配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拨款;美国的“无为而治”,即主要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法国的“中央集权式”即政府文化主管机构——文化部统一对全国的文化事业实行直接管理。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不同,教育的形式、内容必然与该国的管理模式相符,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才能作为新鲜血液再补充到相关领域中。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到具体的产业化运作,经由学校教育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文化生态不仅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同样构成了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的环境。然而在国内现有的产业链条中,教育与政府、行业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学校的培养过程显得有些“自说自话”的倾向。极少的学校中有较为全面的教学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全互动”教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教师团队包括40%的学者、10%的官员和50%的企业家,③这一教学模式为政府、行业、教育三者的平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于形成生态的稳定、平衡与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社会系统是由不同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作为其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着自身的特性与功能。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即促进人的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学会生存”(learningtobe)作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应有“四大支柱”,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④因此,在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中重视每一个个体,发挥“人”的主体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从过去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到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艺术管理行业本身也在经历巨大变化,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就需要我们对自身定位和改变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的整体观,就是从社会文化的视野看待学校教育,建立社会—学校—人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生态关系,学校教育一方面主动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文化系统生态需求保持一致,和谐发展;一方面重视人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为出发点,提升他们适应、改变环境的综合能力,才能不断保持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完善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系统的“内稳态机制”

艺术管理是不同学科体系相互借鉴、融合同时与行业实践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正是由于艺术管理跨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有70多所院校相继开办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不同院校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组织结构、学术资源、价值观念等自身条件和优势,扬长避短,有效整合,形成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但是,部分院校也存在着盲目跟风,不顾学校教学实际的办学方式,艺术管理教育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各自为战”的现象。尽管艺术管理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中,大部分学校设置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艺术史、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但由于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宏观统筹,许多院校在不长的时间里对专业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内容不断修改,显示出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的不稳定性,必然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生态学的“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即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⑤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内部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生态要素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其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迟效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要求有一个与之保持协调平衡、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⑥平衡、稳定的教育环境需要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如专业定位、招生规模、教学计划、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各要素合理布局、合理配置,遵循生态的最适度原则⑦,体现教学的合理性和延续性。艺术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也正因为这一专业属性,过度强调专业化成为不少学校的通病。大学教育肩负着传承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的教育既要以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目标为导向,重视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在人文价值、人生修养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营造稳定、有利的教育环境,使其在专业技能和能力、修养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为个人的成功和生活中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⑧完善人才培养的“内稳态机制”是当前艺术管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最棘手的难题。师资缺乏、外热内虚、对新专业发展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是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因此,在新的理论视阈中理解发展中的瓶颈,重视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的稳定性,使系统内外部保持平衡,是艺术管理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加强艺术管理教育生态的开放性

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都不是封闭的,“生态学中将有机体作为开放系统的模式——越来越开始取代20世纪前封闭的物理学的系统模式。后现代范式认为,生物有机变化的模式是通过相互作用、平衡的过程来达到演化和发展的模式,系统是自组织的”。⑨学校教育生态的开放性应体现在生态系统内外不同层面、维度的生态元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上。首先,体现为教育理念的开放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现代教育理论、观念,以“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指导,将教学视为“师生主体之间精神性的共享共生,是通过精神的契合而成的活动”。⑩重视教学主体之间平等自由、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和意义生成,进而构建合理、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体现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平等、共通、互识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发展,还有助于双方的交流、对话,真正体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体现为教学时空的开放性。课程教学应从教室延伸到课外、校外等不同情境中,如课外自学、网络学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参观访问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形成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时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内外来看,则体现为,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内教育资源、学术理论的互动、交流,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教育年会、科研合作、出版论文集等,取长补短,促进不同高校师生、研究机构之间学科资源的优势整合,逐步形成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与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互动与交流。其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强行业互动,邀请政府官员或有经验的业内人士传授最新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其二,学校教师应有计划地参与行业实践,开阔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同时促进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其三,建立实习基地,拓展学校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在最真实、最直接的实践情境中加深对文化市场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情境的衔接。

总之,艺术管理是一个富于变化、充满创造性的专业,“既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可循,又无“千篇一律”的类同事物可言,有的只是各不相同的个案及其特征”。通过教育让学生从“知道”到“懂得”再到“创造”,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结合艺术管理专业属性特点,创建具有活力、开放有序的教育生态系统。

结语

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重视。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方向。2012年2月,文化部《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行业和保障措施,并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打造的五大发展平台之一。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得到空前重视,各级各类文化艺术部门对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艺术经营能力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专业教育的意义、作用和地位不断凸显,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文化市场的繁荣为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带来了绝好的发展契机。在生态学视野下探讨艺术管理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维度,生态系统的观点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来指导艺术管理教育的定位和方向。因此,艺术管理教育应遵循生态学全面、联系和开放原则,将社会—教育—人作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重视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强系统的开放性,理论、实践并重,从技能训练到能力培养,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全局意识的艺术管理从业人员,进一步改善现有的文化艺术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当前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水平,为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