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具象,本是“艺术表现术语”,“相对于‘抽象’而言,即具体的形象”,是人们“头脑中再现出来的某个具体客观事物的形象”,其作用在于“艺术家表现具体的客观物象,以鲜明的、生动逼真的可视可感的外在形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其优点在于“具象艺术作品易于为观众理解,它比抽象作品更直观。”
(一)具象化文艺的政治性具象本是艺术家艺术创作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而艺术作品本身基本上都带有深厚的伦理倾向和政治立场,或者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文艺是属于政治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正是文艺对政治的这种从属关系使得文艺作品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对人民、人民的盟友甚至敌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其重要程度,曾把文化同盟和文艺工作者上升到和军事战线、拿枪的军队相并论的高度,称它们是文化战线和文化的军队,把文艺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进而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的立场上”,对敌人、统一战线的同盟者和自己人这三种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二)具象化存在的广泛性其实,具象不仅存在于文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存在于很多其它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或者说生活中有很多具象具有可被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充分了解、研究和使用它,发挥它直观、易于理解的优势,对尽可能多的教育对象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超越文艺视野下对具象的理解,要把它扩而理解为包括物象(物质形象)和心象(心理形象)在内的具体形象。这样,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具体物象呈现、心象描述的方式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因为作为大众的教育对象,日常思维方式毕竟是感性多于理性,具象化多于抽象化。
(三)具象化研究的缺乏性然而,我们曾经使用、或者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的诸如宣传画、像(如今天的天安门城楼和人民币上的挂像和画像)、孔子雕像、国旗党旗(特别是天安门升旗仪式、国际体育盛事、国庆庆祝等活动中的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具象,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但却非常巨大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却很是鲜见。国内学界最早也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专门研究者可能就是赵康太先生,他在其学术著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纵论》第四章“国外思想教育:当代英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第一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途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40-144页)和学术论文《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4期,第48-51页)中对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当时用语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化,但实际上论述的则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因此,把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二、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之具象类型体系
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赖以进行的前提之一是:借助于能够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具象,因此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研究,具体有哪些具象可以利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物象根据存在形态,具象可以分为物象和心象。其中物象是指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具体的客观物质形象,根据其载体形式又可分为现实性物象和虚拟性物象。
1.现实性物象与虚拟性物象现实性物象是以诸如图片、照片、画像、雕塑、建筑物、模型等客观实物载体而呈现的具体形象,虚拟性物象是以再现或重构现实性物象并以电影、电视、多媒体、LED显示屏、网络等影像形式才能为人们感知的物质形象。现实性物象根据其产生的形式可以分为,实物本体型物象(其载体如真人、真物、实景等实像)、实像再现型物象即仿像(其载体如塑像、像章、画像等)、设计象征型物象(其载体如国旗、国徽等)、历史遗留与复原型物象(其载体如历史遗址、遗迹、遗物、故居等)、历史再现型物象(其载体如井冈山沙盘模型、中共一大代表蜡像群雕)、现实再现型物象(其载体如天安门缩微模型)、历史与现实纪念型物象(其载体如纪念馆/堂、纪念碑/塔、纪念物/品等)、文化展览型物象(其载体如博物馆、文化宫、少年宫等)、现实或未来想象型物象(其载体,前者如2013年4月16日重庆洋人街展示的、街旁打出的“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标语的受伤的塑料“模特”像,后者如原四川省黔江县烟草专卖局局长、党组书记冯文超为自己及家人修建的活人墓)。
2.实物化物象和符号化物象根据内容和意义指向,物象可以分为实物化物象和符号化物象,前者是原人/物或原人/物再现为旨归的物象,其载体如雕像;后者是“携带意义的感知”物,是符号化的物,其载体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国徽等,其根据感知觉类型可进一步分为感觉符号化物象(包括视觉符号化物象和听觉符号化物象)和知觉符号化物象。
3.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根据呈现形式,物象可以分为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前者是静止地表现事物某一时刻的存在状况,后者是以运动的形式表现事物发生、存在、发展或消亡等过程的动态状况,动态物象又可以根据教育对象在物象呈现过程中的角色,分为参观式动态物象、观赏式动态物象和体验式动态物象。参观式动态物象(如华西村、边远地区)的呈现过程实际上自然、社会及人的客观运动或实践过程(当然也可能带有某种人为控制性或粉饰性),教育对象是参观者,教育对象处在自然观察状态。观赏式动态物象在呈现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角色是观众,其最常见的载体形式是实景演出,如“大型红色实景演出-印象井冈山”、“大唐芙蓉园实景演出-盛唐梦幻文化之旅”、“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北宋京都繁荣再现”等。体验式动态物象在呈现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角色是参与者,最常见的载体形式是参与互动体验式革命传统教育(旅游)活动,如山西武乡“抗日”旅游活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举行的战役再现活动等。
(二)心象心象是指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存在着的社会性或个体性主观心理形象,如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它既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可以是对象的心理形象,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主体在自己的心理形象构建的基础上,将其外化制作或投射为物象或者通过其它表达方式,传之于教育对象,使其产生近似于教育主体心象的心象。心象可以根据其心理存在状态分为静态化心象和动态化心象,前者是相对静止的心象,人们关于某一个历史人物如孙中山或某一历史人物如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一般印象的心象,后者是关于客观事物或意象事物局部或全部的运动变化过程的心象。当然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它们与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复杂关联的。心象也可以根据其产生的依据分为虚构型心象和现实型心象,前者是指通过虚构而成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心象,如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中的主角罗天福形象,后者是通过历史的存在过或现实的存在着的形象的描述,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心象,如关于、雷锋、、的心象、关于古中国、新中国的心象。虚构型心象,又可以根据虚构对象存在的时间维度进一步分为历史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诸如女娲、后羿等中国远古神话人物的心象)、现实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人民公仆的心象)、未来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中国梦”实现时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心象)和永恒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天堂的心象、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时的心象)。虚构型心象,也可以根据虚构的依据进一步分为事实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电视剧《长征》中红军、中国共产党、的心象)、夸张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西游记》中唐僧的心象)、类型化虚构型心象(即鲁迅所讲的“杂取种种”化虚构型心象,如关于《阿Q正传》中阿Q的心象)、凭空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聊斋志异》中狐狸精的心象、关于宗教中的神鬼世界的心象)。上述具象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之具象的各种类型及其相关关系就构成了具象类型体系,其可以用下图简要表示,当然这些分类只是列举式的而非穷尽式的,这些分类本身是否科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些分类的完善同样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完成。心象是一种心理形象,从理论上讲,虽然其以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为依托,以人的物质性大脑为基础,但是心象无论是原创性生成、再创性重构还是社会性传播,都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符号、物象以及承载这些物象的载体作为载体,或者说它是语言、文字、符号、物象以及承载这些物象的载体所承载的信息的心理内化,因此,它的载体一方面直接地说就是物象本身,间接地说就是承载物象的载体,另一方面其范围又远远大于物象,还包括通过描述物象进而产生心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以及承载这些语言、文字、符号的物质。当然具象类型体系的分类标准是根据具象自身的某些特征,它的分类标准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如在物象范围内,和具象载体的分类标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同一性,但是在另一范围如在心象范围内,和具象载体的分类标准可能就大相径庭。另外物象和心象之间是互生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主体的心象可以外化制作为相应的物象以便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而物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使教育对象形成相应心象。
三、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何根据特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务、内容、对象特征等具体情况,选择和使用适当具象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具体包括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有哪些方法或者说如何分类的理论研究和这些方法如何使用或者说哪些场合适用哪些方法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一)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类问题既然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选择和运用具象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那么其分类必然也可以优先考虑从具象分类的角度进行。从具象本身分类角度审视,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毫无疑问,可分为物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法和心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法。循此而进,进一步分类,我们会发现其方法几乎和具象类型一样多,但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何选择、使用上述具象和具象载体对不特定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它可以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仅选择和使用某一具象或某一具象载体(如具象化典型教育法、具象化艺术熏陶法等),但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和使用众多的具象(如具象化主题教育法),还可以和其它非具象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结合,因此,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有很多,这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二)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问题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这个问题必然要与具象类型与体系、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密不可分,但--又比他们更加多样、复杂和丰富。这里仅从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当前学界广泛关注的“中国梦”教育为例)而非对象或其它层面来谈一下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问题。“中国梦”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所设定的基本目标)的一种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表述方式。这种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本身有着由“阳春白雪”转向“下里巴人”的重大意义,或者说有着从少数人的学术话语转向多数人的通俗话语的重大意义,因此,一时间“中国梦”成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流行语,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此起彼伏,然而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中国梦”教育从内容上说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准确地说属于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政治路线有时称之为总路线,有时称之为基本路线)教育;从对象上说,是对全社会的教育,因此不能仅限于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而要更加侧重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从层次上说,“中国梦”教育是大众化教育而不是精英化教育,因此更加适合具象化的感性教育而不是理论化的理性教育。“中国梦”教育的核心要旨在于让教育对象形成对“中国梦”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和怎么样实现“中国梦”的认知、理解、认同,内化为心理结构并最终外化为符合教育主体所期望的社会行为。从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审视:
其一,关于什么是“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关于“中国梦”实现时是什么样子的静态心象,就像什么是“共产主义”、基督教中的天堂实际上就是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时、天堂世界的(永恒性)静态心象一样(这两种心象虽然在各个个体心中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基督教传播过程中都已经在革命者和基督教徒心目中分别形成),虽然它们都是虚拟的,但在观念形态上却是真实存在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观念存在和虔诚信仰,产生了小米加步枪胜过飞机加大炮的革命力量,产生了基于对彼岸世界幻想而成的此岸世界的宗教和谐。因此“中国梦”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电影、电视等描述“中国梦”未来实现时的虚拟物象,进而引导人们在自己的心目中形成有关静态心象。
其二,关于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关于“中国梦”提出的历史缘由、现实背景和世界图景的阐释和说明,这种阐述和说明信息传达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在接收和接受的基础上,必然会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构建出教育主体所期望的,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关于古代和近现代中国、当前中国以及世界的动静态心象。因此“中国梦”的教育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历史遗留与复原型物象、历史再现型物象、历史与现实纪念型物象、文化展览型物象以及诸如“大型红色实景演出-印象井冈山”等观赏式动态物象和诸如山西武乡“抗日”旅游活动、江西井冈山青年红色运动会等体验式动态物象,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相应的动静态心象。
其三,关于怎么样实现“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关于“中国梦”实现的条件、力量、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阐述和论证,这种阐述和论证信息可以经过物象化处理并传达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同样会构建出关于从当前时间到“中国梦”实现时人们为“中国梦”实现而努力的动态心象。因此“中国梦”的教育再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实物本体型物象(如典型人物)、现实再现型物象(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某一场景的群雕、绘画、图片、影视剧)、参观式动态物象(如具有示范性或典型性意义的单位、部门、地区等)甚至是观赏式和参与式动态物象,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相应的动静态心象。
作者:阮云志单位: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