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诗教学中美学教育渗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古诗中美的领域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引导;感悟;品味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我国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或讴歌祖国的壮丽山河;或阐释人生的种种哲理……这些,无一不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古诗中美的领域就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所在。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发掘美
诗歌是时代生活最强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经过艺术加工,以精练、凝重的语言,体现在诗歌创作当中。因此,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现实有全面了解,把所学诗歌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这样才能把诗歌蕴藏的美挖掘出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向学生做全面介绍,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学习。比如,让学生品味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就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羁,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诗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体会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就要让学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了解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就要让学生了解他母亲长期奉佛,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他中年丧妻以后,一直过着吃斋奉佛的独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隐诗歌中的伤感和朦胧色彩,就要让学生了解唐末的动荡不安,唐王朝灭亡前做垂死挣扎的社会局势;学生只有做了全面广泛地了解,才能发掘出诗中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引情入境,在颂读中感悟美
讲解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引导学生闭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比如教学《别董大》一诗,可以这样引导:茫茫塞外,一望无垠,黄沙满天,遮云蔽日;狂风怒号,飞雪连天,北雁成群,结队南飞。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两位友人挥手告别,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滋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先感受环境的惨淡凄凉,在这种气候中与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突然词锋一转,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光,使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通过这一反差让学生体会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度,感受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这样写远远要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三、组诗教学,在比较中寻找美
在学习一首新诗时,我们不要孤立地只讲这一首诗,而要以点带面,再找出几首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诗来做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诗歌之美。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可以与《赠汪伦》放在了一起来讲,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做了如下对比: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白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开头用了一个“故人”点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谊之厚;《赠汪伦》则是用“踏歌声”来突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写老朋友的船顺江东下,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去。老朋友走远了,已经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远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去而不回,抒发了和孟浩然之间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赠汪伦》则通过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伦的送别之情相比较,衬托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写送别老朋友时,看到奔腾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这长江水一样四处漂流,不禁触景生情,流露出了伤感。而后一首诗,友人的踏歌送别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兴,尽管是离别,却丝毫没有那种伤别离的情感。所以,这两首诗虽都出自一人之笔,但在艺术手法上却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学习中体会美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里,有很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名句,可以说是名垂千古,妇孺皆知。这些诗句,不仅语言至善至美,而且都插上了富有哲理的科学的翅膀,达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嫁接。在教学这些诗词时,应该帮助学生去发现、感悟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比如教学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要让学生品味到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学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让学生懂得,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各人的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也就会不同,置身于其中的人,认识视野就更受局限,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事物,才能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能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还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比较深入地领略诗歌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
作者:杨博文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