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文学教育集教育性、人文性、艺术性、鉴赏性于一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具有显著的教育优势。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文学教育的结合,是当前非常迫切的教研课题。本文针对大学文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状,就大学生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素质;高等教育

将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与渗透,已经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很多学校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文教育上的优势。对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基于文学教育的学科特征以及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加强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融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当前高校文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对文学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人文质的培养也有所侧重,但是随着高校竞争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鲜有文学教育的一席之地,很多高校对文学教育价值和重要性的认知不科学,对文学教育的教学定位比较模糊,所以文学课程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很难将文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职能体现出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对文学教育的忽视程度表现得更加明显,理工科的大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本身在文学、艺术、哲学、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结构上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果高校再不针对文学教育给予相应的重视,则必然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文学与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求,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大学语文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一,按照公共基础课进行讲授。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大学语文课均是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即教师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不强,很多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所以很容易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同时,高校在相关课程建设和师资配备上的投入也是相对不足,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比较大,教学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导致很多学生单纯为了“拿学分”而学习,如此一来,高校大学文学教育就很难得到系统开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很容易流于形式。

(三)没有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时间被互联网所代替,有的学生甚至上网成瘾,对古典文学、世界名著的阅读数量越来越少。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途径越来越多,校园文化活动也日趋丰富,但是由于恰恰忽略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效果[2]。在当前的网络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是对学生个人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引导的重要途径,由于大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和整体设计,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过于单一,校园文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还没有上升到人文素质培养的层面,没有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从而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高校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发挥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有学者将文学比喻成“人学”,正是看中了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会具有历史性、情感性、哲理性、审美性和艺术性等特征,所以高校开展文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会涉及到道德伦理、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民族传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遗留下来的经典名著,不仅能增长大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3]。因此,高校在开展文学教育时,要充分把握住育人主题,让古人的爱国情结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得以传承,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大学生在平时有所涉猎,但是教师可以将相关素材进行归类,形成一个教育专题,从而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借助文学教育的精神力量,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和责任意识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往往会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道主义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也多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文学作品中又会涉及很多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典范事迹,所以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投入到向文学作者、历史人物以及作品优秀主角的学习活动中来。在经典名著中的很多领袖人物的英雄事迹和仁人志士的典范故事,体现出的精神风范和精辟论述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和研读的,是现代教育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重要载体,能够促使大学生性格品质的升华。

(三)借助文学教育的感染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有人说,现如今的大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的社会承受力和抗挫折力非常低,凸显了其在人文素质等很多方面的“短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具体实践中,也难免会遇到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挫折和压力,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果学生不懂得自我调节,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文学教育中获得更多关于挫折和成败的感悟,懂得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如庄子视富贵如敝屣,体现的是自然不拘的洒脱情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的是挂冠隐居的性情人生;《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的励志故事体现的是勇于开拓、愈挫愈勇的斗争精神……将这些内容引入到高校文学教育的课堂中来,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思辨能力,借助文学教育的感染力,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借助文学教育的艺术性,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雅气质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其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采,充满着激情与情感,还富有哲理和智慧,所以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提高其审美情趣和高雅气质的过程。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富有哲理的文学语言,不仅对大学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还能巧妙地引领大学生开展鉴赏活动,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与现实相比,文学艺术表达的情感世界和艺术世界会更强烈、更典型和更有教育意义,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语言文字塑造出的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还可以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唤醒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从而远离和拒绝粗鄙、庸俗、肤浅与自私,让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其养成高雅的品位和气质,提升他们未来人生发展的生命层次。

三、高校开展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针对性

由于高校文学教育的课时安排非常有限,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开展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时,要避免各类教育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要制定完善的教育计划,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课程的学习价值和个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多以文学经典为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其典型性、权威性、原创性和经久不衰的价值来增强文学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说服力。

(二)要避免文学教育的庸俗化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模式化

在网络文学、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的文学教育应当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文化、优秀的现代文化和国际人文精神成果,要避免平庸、庸俗文学充斥大学生阅读与学习阵地,坚守住高校文化教育的精神诉求和人性关怀,这样才能让文学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加快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三)重视教师文学修养和教育素质的提升

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是组织者、施教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教育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此,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通过进修、讲座、培训、校际交流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教育素质,进而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教育引导职能。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性,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变化的今天,文学教育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促进其人文精神的培养,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4,(2).

[2]张颖.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作者:王俐婷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