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辅导员育人工作路径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辅导员育人工作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辅导员育人工作路径

[摘要]大学生群体必将成长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高校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知社会。基于这一认知,本文将首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作出介绍。之后,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将依据辅导员工作体系,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路径。期望借助本次研究,为同业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员;传统模式;新型机制

引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教育正式纳入高校教学体系。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时间较短,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教学主体不明确、课时不足等问题最为突出。辅导员教师承担着日常管理、思想辅导等工作责任。将辅导员教学纳入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可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对接,教学质量也将相应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依据辅导员工作体系,探寻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其主要教育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意识培养。意识培养是针对学生的启蒙教育,是引导其认识创新、理解创业的教育过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创业的艰辛与所需条件。因此教师应首先为学生讲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其二,是能力培养。传统的大众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基础知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专项能力的就业型人才。但创新创业活动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教育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其三,是环境认知。环境认知包含市场分析、行业调研、捕捉商机、风险把控等内容。通过环境认知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与市场环节相对接。其四,是实践模拟。创新创业属于开创性活动,在发展中必然要面对诸多挑战。在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可减少学生损失。

二、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教育主体不明确

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被定义为就业指导中的附属科目。因此,就业指导教师应被视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但我国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并不固定,在日常教学中这部分教师仍会在其他部门任职。这一问题,将导致常规条件下的教学主体更加模糊。2017年后,国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该政策的提出时间较短,因此在多数高校内尚未落实。部分已落实的高校中,社会部门的参与度也普遍较低。综合分析,高校的创新创业存在主体缺位、主体不明等问题。

(二)培养模式不科学

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会采用集中培养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通常会在毕业前获得集中培训,而日常学习的机会极少。这一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知识输出不足。创新创业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包含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内容。在短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其次,是知识消化不足。所听到的知识,需要通过理解、实践逐渐消化,这一过程耗时较长。因此,集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

(三)培养手段不完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多数高校的教育手段较为单一,学习氛围相对枯燥。而由社会培训机构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形式浮夸、逻辑混乱、内容浮浅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学生信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关注教学输出,因此教师倾向于构建安静的教学环境。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先进的教学手段难以得到应用。其次,多数社会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因此讲师会在培训中刻意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自身工作得到形式上的认可。

(四)实践场景难以构建

实践模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高校并未提供对应的实践场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传统高校更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会将主要资金投入到科研、教学等场景的构建中。而对于创业教育实践场景的构建相对缺乏。其次,创业教育的实践场景较为复杂,学校难以在有限的场地内设计相关场景。再有,高校的师资队伍较为稳定,普遍缺乏具备创业经验的教师。因此,创业实践教学的场景,难以得到准确构建。总之,多数学校并不具备建设实践教学场景的条件。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辅导员工作的融合路径

(一)围绕辅导员构建教育主体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存在教育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在改进中,高校可围绕辅导员教师,构建全新的教育结构。例如,高校可构建由辅导员教师与就业指导教师双向融合的教学体系。其中,辅导员教师应负责实践教学与日常教学活动,而就业指导教师可负责理论教学与集中培训。在教学体系构建初期,高校应组织辅导员教师开展集中学习。在学习中,就业指导教师应作为主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介绍给辅导员。其次,高校也应为辅导员教师提供定期培训。例如,可分批组织辅导员教师参与由上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继而使其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再有,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教学的管理部门。由该部门牵头,就业指导教师可与辅导员教师共同设立教学计划。以此为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性与覆盖范围均将得到提升。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可与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并逐渐摸索出固定模式。总之,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明确主体,高校应设计更加科学的教育机制。

(二)借助辅导员工作调整教育模式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采用集中式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输出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借助辅导员教师的日常工作,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范围。辅导员教师的日常工作,与学生的课后生活紧密对接,在一年级阶段就为学生提供了日常辅导。针对这一特征,高校可借助辅导员教师工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下沉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针对一年级新生,辅导员教师应开展意识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在日常交流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或者,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在二年级阶段,辅导员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例如,可定期举办劳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组织能力均将得到锻炼。在三年级阶段,辅导员教师应增强学生的环境认知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邀请经济专业的教师为学生讲解商业知识,同时也应邀请财务专业教师为学生讲解纳税、财务制作等工作流程。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将探寻到认知市场的有效方法。在四年级阶段,辅导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习。

(三)依托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模式的创新创业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提升。针对这一问题,辅导员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与社交软件构建底层教学平台,并将丰富的教学手段融入其中。例如,辅导员教师可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建立视频传输平台。辅导员教师可将包含创新创业内容的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借助远程工具,学生可利用闲暇时间,观看其中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课堂中的教学输出将分散至课后环节,教学课堂可获得更多时间。在教学课堂或小组讨论中,辅导员教师可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手段,学生的参与意愿将得到提升。以小组合作教学法为例,辅导员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设计“模拟公司成立”“模拟公司分工”等学习题目。学生可在小组讨论中,合作研究公司章程、组织机构、分工机制、考核机制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将掌握到更具实效性的创业知识。

(四)组织学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受到传统教学目标的限制,高校难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实践教学平台。针对这一问题,辅导员教师可深度挖掘学生的自发意愿,建立更具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场景。例如,辅导员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建立旧物交易市场。在该市场中,学生可将闲置物品作为出售商品,并依据市场机制开展竞争。而辅导员教师可承担市场管理者角色,并为学生提供相应辅导。通过类似的教学场景,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得到提升,实践能力也可得到磨炼。同时辅导员教师可利用本院校的人脉,组织学生参观由往届毕业生设立的科技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与实践经验均将得到提升。

结语

辅导员育人工作与学生生活紧密对接,借助这一机制,高校可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使教学活动的覆盖范围得以提升。同时,借助辅导员教师的参与,学生可随时咨询相关问题,进而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再有,辅导员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借助社交软件建立先进且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继而使学生的学习意愿得到激发。最后,辅导员教师可组织学生主动构建实践教学场景,以便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芳,王雪,傅海伦.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胜任力“1+2+5”模型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58-60.

[2]章招坤.岗位职责视角下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素养的提升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28(2):49-52.

[3]王忠宝.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2(7):74-77.

作者:赵晶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