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

摘要:“双创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高校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课程不完备、师资配备不合理、文化氛围不浓、协同创新平台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从完善管理体系、完备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和完善协同创新平台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以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双创时代;质量提升

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重要性得以凸显。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展的关键,居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要实施创新发展,唯有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水平,提高创新创业质量,使其真正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活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其质量,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议题。

一、“双创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课程不完备、师资配备不合理、文化氛围不浓、协同创新平台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第一,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层面不完善,其工作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由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科技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出现“多头领导”现象,与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体制不能有机融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难以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极大地浪费了国家创新创业资源。第二,教育课程不完备。尽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快,但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材为载体,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教育模式。仅开设几门与其相关的理论课程,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实践课程开设少或者没有,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不能支撑学生所需的知识结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实践课,但把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条化、本本化,理论脱离实际,使创新创业教育过多地流于形式,大学生体会不到真正创业的乐趣。第三,师资配备不合理。高校虽然构建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但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大部分教师都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经济管理学类教师兼任,他们没经过专业的训练,专业面比较窄,缺乏成功创业实践经验,教学都是纸上谈兵,不能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创业指导,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这就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文化氛围不浓。很多高校认为给学生开设了几门有关创业的课程,举办了几场创业比赛,就能在学校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这样的观点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这种流于形式的教育只是盲目的和没有动力的。高校没有改变应试教育体制下评判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学生只是把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拿学分的补充,被动地接受,至于学习了什么,效果如何都不太关注,致使学生参与动机不强,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在高校难以形成。第五,协同创新平台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导,但当前制度还不完善、缺乏协同的生态机制,只是高校开展教育的一种形式,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协同创新平台的形成,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政府要充当统筹和协调管理者的角色,搭建好协同创新平台,但当前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职能存在缺位、统筹不到位和协调角色缺失,使创新平台难以发挥效用,存在形式化、功利化等问题,不能实现互利共赢,最终使协同平台空有其名。高校把眼光只盯住校内,在学校为学生提供训练条件,没有依靠政府提供的平台来训练学生,不能与外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极大地制约了其发展。企业希望高校学生参与创新与创业,但不知道如何引导大学生来参与,往往是有项目没有大学生来参与创新,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而已。

二、“双创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是完善管理体系。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运行机制上改变过去学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信息孤立的局面,组建创新创业学院,将过去由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科技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整合起来,全部归口创新创业学院管理,同时将学校创新训练中心的项目也归口到创新创业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成开放、共享的全校公共实验平台,为其打下基础。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完善的教育课程设置,且要有科学性,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又要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其创新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提升创新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一门课,而是一个课程体系,包含理论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开设《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还要开设《学科前沿专题》《创新战略思维》《创业管理》《创业经济法》《创业精神与实践》《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实训》《批判性思维与研究方法》《风险投资》《创业营销与市场调查技术》《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等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要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践课、专家讲座课等多形式体现,通过理论教育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内化创新创业素养。在活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实习实践、创业论坛、创业社团活动、创业培训、创业沙龙、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等,引导学生组建团队,同时将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转换为学分,丰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的重要延伸,要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校内打造公共实验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共享建设创业园、成立创客工作室、建设创客空间、设立校外创新研究院等,为学生搭建多层次创业实战平台;成立导师工作室,推行导师制,鼓励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设立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生科研项目;遴选和培育一批创新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开展创意设计、科技研发、科技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举办“互联网+”“挑战杯”等多种竞赛,让每名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参加一项赛事,做到全覆盖,通过实践教育培养、提升和检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选聘专职教师。高校不能仅依靠辅导员,而要组建有创业经历、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团队从事教学、活动与实践指导工作。其次发挥专业教师科研带动作用。学生通过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创业项目孵化。再次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团。邀请校外导师来校举办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参观访问、一对一咨询等实用性高的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引进校友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校友访谈、校友讲堂、校友企业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友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影响力、号召力、感染力,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四是营造教育文化氛围。每所大学都应该构建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通过浓厚的文化熏陶,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时,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激发动力,提升教育质量。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催生教育动力。第一,高校要科学安排顶层设计,使各种要素得以统筹协调;第二,合理投入人力、物力、资金、场地,保障其有序进行;第三,重点建立学生和教师激励考核制度,引导他们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四,发挥好学校宣传橱窗、广播、标语、校园网络等媒体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第五,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社团活动培养他们参与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五是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打造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协同”育人共同体,这关系到高校内部协同政校企之间多方联动。首先开展校地协同,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学校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与之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共建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基金,为创业活动搭建服务平台。其次开展校企联合,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创新基地,为大学生搭建校外实践平台,校企联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高校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在资源融集、平台建设、规划引导及健康发展等方面,共享师资、场地、资金、设备、生产环境等资源,将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各主体良性互动,达到协同育人的终极目标。企业根据需求在高校设立“订单+联合”培养专业或实验班,在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企业人员来校承担部分课程或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指导,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需要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平台、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主力军。

作者:彭仲生 刘珍 罗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