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性开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着手,探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理论基础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汲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的描述:●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综合应用各门学科知识,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二、在网络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教育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最初的研究性学习获取信息的渠道是访问信息情报中心、访问专家学者以及调查研究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的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快捷了。从教与学双方来看,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特别是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条件下,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分离,使得网络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更加突出。第一,网络的对话时间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面对网络,他可以查询资料也可以对话。选择对话是他所需的,是内驱力驱使他通过对话方式解决问题。第二,网络中的人物是平等的,因为在虚拟的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对话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第三,真实生活中我们或因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不得不带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各种角色以得到接纳与认可。这样的角色扮演固然能让人“和谐地适应”社会生活,也容易使我们从掩饰自己开始渐渐地失去自我。虚拟的网络世界,容易消除交流沟通中由于过失行为导致的人际关系损害危险,我们容易摘除“假面”,展现真实自我。第四,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一些研究性学习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大大节省了研究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自选题目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如果按照原来的思路,通过到图书馆、情报中心去查阅资料、访问学者等途径来获取资料与素材,则需要的时间精力将会很多。利用网络上现成的、丰富的声音、图像、动画等资源,告诉学生在网络上收集多媒体信息的方法,将这些信息采集下载后,用多媒体著作工具(例如Aurthware等)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可以供其他学生使用的小课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节约学生完成项目的时间,提高制作的质量。三、网络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评价1.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按照学科分教研组,这种方式在实施分科课程体系时较有效,但对强化学科联系不利。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网络作为一种无国界的信息资源库,同样需要信息采集加工的能力,否则就容易迷失在信息的大海中。(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3)学会沟通与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程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网络正好是一个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网络拥有的海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得教师活动于虚实融合的情境中,教师既可在现实世界、也可在虚拟世界里与学生互动。通过网络学生甚至能够与一些有名的专家学者讨论学术前沿的问题。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的较多。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办法。(1)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当广泛,既可以是属于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属于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第二,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有展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2)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3)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①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②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意开发社区资源;③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1)指导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2)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可以组织由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3)实施研究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要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4)处理结果,撰写报告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5)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旨,在于“研究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我们还应看到,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它不是立足于课本知识的累积,而是立足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立足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化。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毫无疑问应当是有无“创见”,有没有独立思考、独特观察、独自获得的思考材料、符合规范的思考逻辑等等。四、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虚实不同的活动空间,让教师的行为呈现了多样性。教师既可在真实的学校中、也可在虚拟的网络中体现教师的角色行为。网上网下只是空间发生了变化,参与者主体没有变,网上和网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应该以统一的视角考虑各个阶段学习辅导策略。有人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起不了作用;研究性学习既然重过程,那么传统意义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的角色也失去了作用。于是,有些教师由过去的“一切皆管”到“一切不管”。其实,任何一个课程活动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课程活动的主体。学生正处在认知心理、情感心理的发展阶段,适当的辅导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换,更好地主动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责任将更重大,教师不仅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1.辅导策略建构的逻辑起点——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内容是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学习辅导策略的建构必须依据问题的特质、情境的特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2.教师辅导策略实施设想课题准备阶段,我们要通过对问题诸要素的分析、学习者内部准备状态的诊断,帮助学生从“困惑”到“问题”,从“问题”到“课题”。同时,根据具体问题情境与学习者共商相应的“伴随性目标”……。研究实施阶段,我们要认真追踪研究活动动态,根据学习者遇到的具体困难,或提供各类咨询,或安排相应的技能发展、知识深化活动……。总结反思阶段,要帮助学习者整理思想、组织表达,在对话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习者与教师自身的反思;要促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及时肯定学习者出人意料的创造性表现。一个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结束,要能够引发更多新问题的提出,从而形成新的发展起点。3.辅导介入适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学生与学习探究对象三者之间交互作用而实现,三者不能或缺。在研究性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如果我们对学习过程深度卷入,样样精细加工、事事把扶不放,这仍然剥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习者行为的主动性。我们要从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特质,依据活动情境的特点,把握辅导介入的度。既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又预留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例如,教师的介入应该体现在为学生提供消息来源,介绍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网站名称和地址,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收集所需信息的方法。比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声音和视频、图像的收集,教师不必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素材,而是告诉学生收集这些素材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购买现成的光盘或者到网络上下载,再有就是自己通过计算机录制采集。4.教师联合的必要以学科为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往往具有跨学科综合的特征,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间的协作和课题间的交流也突破了学科界限,但是这样的交流形式,在多数学校并没有制度化、组织化,而只是以“民间”的形式进行。另外,教师们大多“重任在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等等,学校内部交流的面还是比较狭窄。突破时空界限的网络为教师联合提供了可能与手段。教师们可借助互联网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商讨疑难问题,自发形成研究团体,共享经验……,不仅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总之,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而且网络还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参考文献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欧阳常青.主体性教育思想下教师角色的转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运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尹后庆.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惟存教育网站5吴刚.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惟存教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