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学反思能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含义、特征、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数学能力的关系是准确把握数学反思能力的实质,是提高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教学效益、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数学反思;数学反思能力;特征;关系Abstract:Thereflectiveabilityofmathematicsisakindofstableindividualmentalcharacter,whichappearsinthecourseofmathematicsreflectiveactivities.Analyzingthebasicmeaning,character,developmentalfeaturesofthereflectiveabilityofmathematicsanditsrelationswithothermathematicalabilitiesistheimportantguaranteetocorrectlygrasptheessenceofthereflectiveabilityofmathematicsandtoimprovestudents''''reflectiveabilityofmathematics.Meanwhile,itisalsoofgreatsignificancetoimprovemathematicsteachingefficiencyandtopromotethemathematicscurriculumreform.Keywords:mathematicalreflection;reflectiveabilityofmathematics;character;relation一、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含义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理论的高度思考与研究数学反思能力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对数学教学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由于数学反思能力与反思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先讨论反思的含义。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就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经典说法;西方哲学史上从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笛卡儿、康德,都随时在自己的思想园地里检讨种种思想问题,在进行反思。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与学术讨论中,反思也是一个高频词,但是人们对反思的含义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常有以下几种见解。(一)反思是一种心理活动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到“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返观自照。在这种返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洛克所说之“反省”(即我们所说的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活动对象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的结果是得到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他强调的是观念的来源。这里把反思看成了一种“内省”的心理活动。(二)反思是一种认识论方法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是认识所得的结果,它本身又是理智认识的对象。对于认识结果的观念的再认识和对于这种再认识之观念的再认识──这种理智向着认识深度的不断推进,即“反思”。他以既得观念为对象,通过不断反思抽象使既得观念不断升华形成新的认识。因而思维的结果是他“反思”的对象,获得新的观念是其反思的目的。(三)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有“思考”之意杜威的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的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理性和坚实基础上建立的信念。杜威所说的“考虑”即是一种反思思维活动。(四)反思是一个过程博伊德与费勒斯认为反思是“一个变化的理性观念的自我(与自我联系的自我和与世界联系的自我)澄清经验的意义的过程”。[1]博伊德和费勒斯的反思突出了“自我价值”,明确了反思的对象是“自我”,反思的目的是“澄清经验的意义”构建“自我”连续体,突出了反思的完整过程。(五)反思是一种能力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景的能力,它与思维的批判性是一致的”。(六)反思是元认知熊川武教授用“元认知”这个术语来代替反思这个概念。他指出,从元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反思就是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知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2]尽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人们理解和应用反思的含义不同,但对反思所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反思的对象和反思的目的的认识是共同的。反思的对象是思维本身,而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数学反思和数学反思能力,能比较全面地透视数学反思及数学反思能力的本质。数学反思就是认知者对自身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而数学反思能力就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元认知在数学思维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因此数学反思能力就是认知者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它是以反思的体验、反思的知识和反思的技能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它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因此,数学反思能力中的核心就是进行数学反思。二、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通过分析数学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数学反思的知识、技能与数学反思的内容是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在数学反思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数学反思的知识1.数学反思的陈述性知识:掌握有关数学反思过程中通常有哪些策略和技能可以应用,而且了解这些技能和策略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用比较合适的知识。2.数学反思的程序性知识:有关如何使用各种策略、技能进行数学反思的知识,即掌握各种策略和技能的操作方法。3.数学反思的情景性知识:它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情景之中运用什么知识和技能,即时间、地点、环境(包括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知识。(二)数学反思的技能1.经验技能:认知主体借助于经验对认知过程、结果及相关事物的直觉的反思能力。2.理论技能:认知主体以特定的理论为根据进行相对理性的反思能力。3.分析技能:是理解解释描述认知过程、结果必需的,是指能够选择最优的策略,对数学思维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4.评价技能:主体根据不同的认知目的对认知过程及结果以及所采用的策略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即能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效能判断并正确归因的能力。5.策略技能:能够恰当地应用各种策略进行反思的能力,即对反思中找出的问题设计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6.实践技能:能够将反思得到的结果付诸实践以达到调节和控制目的的能力。其实,数学反思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动机、兴趣、毅力等因素的维持与推进。认知主体能在数学反思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懈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能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地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是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的。(三)数学反思的内容1.从数学反思活动发生的时间来看数学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监察、评价、调控,因此它可以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前、中、后:在数学思维活动之前,反思思维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反思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开放性等;在数学思维活动后,反思整个思维计划的执行结果,对得与失进行总结。其实,数学思维过程中随时都有诱发反思的因素,而数学思维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内隐的过程,无法从外表觉察,故只有采用口语报告法或事后回忆法方能体会到。因此数学思维活动前和中的反思一般很难引起注意,而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的反思都比较重视,研究的也比较多,这是由于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活动的结果已经很明显,问题也很容易暴露,而且事后回忆往往比较好操作。2.从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数学思维活动有三个要素:对象、过程、结果。因此数学反思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的反思包括:对数学问题的问题特征进行反思,对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反思,对数学命题、数学语言以及与数学思维活动有联系的问题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推理的过程、运算的过程、想象的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果的反思包括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对语言表述的反思以及对数学结论进行的反思。3.从数学反思问题的性质来看(1)经验性反思:旨在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着重反思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2)概括性反思:旨在对同一类数学问题的解法进行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一种数学思想。(3)创造性反思:对数学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推广、引申和发展。(4)错误性反思:注重对解答问题的失误的纠正、辨析,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如果对整个数学反思的过程作一剖析,反思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第一,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数学技能或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第二,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的合理性进行反思;第三,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目标以及思维活动的动力──非智力因素进行反思。前面所谈的反思的大部分内容都可归入经验性反思中去,而(2)(3)是更深层次的反思,是给数学思维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更高的有效性的反思。三、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一)强烈的问题意识数学反思能力使认知者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有了心理上的一道“警戒线”,使得主体对“问题”的出现有一种敏感性,能主动地去监视思维过程,收集有关信息,一旦可疑即进入反思的状态,这是他们主动关心思维的目的与结果以及解题技能技巧的有效性而形成的直觉的自我觉察意识。(二)高度的责任心数学反思能力表现为反思者对自己学习和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因而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够以更高的标准检查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能够纵横比较地分析与思考思维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正确地评估思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动地调节认知过程,支配数学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执著的精神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更易产生困难,并且更深层次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是一种诱发痛苦的行为,有时会动摇其信念、改变其态度、削弱其意志以及影响其价值观,因而较高水平的数学反思者有忍受挫折、克服困难、长时间反思的执著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能够为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提供不竭的动力。(四)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更易接纳新信息,对思维过程产生的信息敏感并能及时吸收,在制订改进措施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2.对现成的结论如课本知识及别人的建议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不机械地接受、盲从或拒绝,而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有选择性地吸收;3.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估计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五)深刻的探究性多方面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收集的各种改进方案进行评价、估计,按反思的结果去行动,有选择地进行最优处理,而不满足于一般性地解决。(六)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认知结构数学反思能力水平较高者,由于对思维过程有很强的觉察、调节、控制能力,因而表现出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广阔性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对学习产生更高的期望、更高的坚持性和更多的投入,最终成为一个自律性的终身学习者。[3]四、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与数学思维水平有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有区别的,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批判性还是不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运算过程中虽能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但是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也不能及时地调整解题步骤和方法;运算的正确率较高,但不能正确地选取一些结论和有用条件;在推理过程中虽能占用数学材料,但推理的目的性不强。在正常情况下,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比较强: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肯盲从,喜欢探求事物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提出争论的观点时,往往要求自己给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但是对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识仍然不强,反思的技能不高,反思的方法欠缺,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产生死抠教条的毛病。由于反思能力属于认知活动的一种监控能力,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发展得较晚。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直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才初步形成。[4]这个转化过程是离不开反思思维的,因为抽象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的思维。学生只有在对抽象概括的数学材料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调整思维方法,纠正思考错误,才能顺利实现这一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反思的能力也就逐渐地成熟起来了。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日常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无意识地监控、调节,反思的目的性极弱的阶段。2.被动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中出现的困惑问题被迫进行反思的阶段。3.主动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主动地有意识地监控、调节的阶段。4.自觉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过程的监控达到了不假思索、油然而生的境界,即达到了“自我意识”的阶段。在高中阶段学生虽然普遍具有反思的意识,有了一定的反思能力,但是反思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一方面,由于反思能力的发展受到其他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反思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其发展本身也比较迟,还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学生的反思的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有意识培养等分不开。高中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水平主要处于第二个层次,而达到第三、第四个层次的较少。五、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众多,有其内在与外在因素之分,内在因素主要指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智能结构、心理特征等;外在因素主要指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根据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有关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影响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指外在因素)有以下方面。(一)教学方法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邵光华老师对近120名中学数学教师所做的关于数学教学方法采用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93.3%的教师认为自己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法。[5]笔者先后听过不同层次的教研课200多节,也发现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方法上课,想做到点滴不漏,对概念、公式的讲解非常细致,但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忘记有关的要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传统教法是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解法选择最简单的方法传授,很少从几种不同的方法中去选择、比较、反思。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二)教材呈现方式数学教材的编写者一般采用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即所用材料都是经过教育心理学理论加工而成的:省去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是经过抽象,理想化形成的,推理也是正确的。因此当学生阅读时只要顺着编写者的思路就基本上理解了,但是换个情景,则往往束手无策,这种现象在高中生中常见,究其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编写者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得到的,因而不能顺利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负数、无理数、虚数、极限、无穷大等概念曾一度使古代的数学家感到迷惑,甚至出现过相互矛盾的认识,一代代的数学家们正是通过反思前人和自己的认识,最后才达成共识的。但是教材中不会呈现这种激烈的斗争,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不到人类对数学概念认识的曲折过程,看不到前人不断地反思自己认识的思维轨迹,因而无法模仿学习得到反思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从而限制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三)教学质量评价对当地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48.1%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其他如兴趣、满足虚荣心、提高智力分别占18.5%、16.7%、11.1%。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来自外在的因素──数学成绩的提高。然而,众所周知,数学成绩提高比较缓慢,而且与试题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能否使学生长期坚持克服困难,进行反思性数学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关键在于对数学考试成绩的评定。尽管《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但长期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而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也还是以考试成绩为准,这种长期以结果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失败的体验,多次的失败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反思自己:他们往往将数学成绩提高缓慢归因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智力、天赋等,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也就不可能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以形成反思能力。当对这样的评价稍微加以改进,即将考试成绩的评定放在动态的过程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行相对的评定,如同一学生几次的成绩变化、与同类同学成绩相比的变化、班内名次的变化等,总可以使得学生从某一方面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改变对自己错误的评价,体验到反思的好处。由此可见,外在的评价影响学生内在的评价,从而影响了学生反思的积极性。总之,从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分析来看,学生反思能力缺失主要是缺乏反思的动力和反思的方法、反思的时间造成的。据笔者调查,缺乏动力的占42.6%,缺乏反思方法和知识的占40.7%,缺乏时间的占9.25%,另外,缺乏毅力和对反思的误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占7.4%。六、数学反思能力和其他数学能力的关系人们对数学能力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都给出过不同的答案。如苏联克鲁捷斯基在其权威著作《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中给出了九种数学能力,分别是:①数学材料的形式化;②概括数学发现共同点;③应用数学符号运算;④连贯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⑤缩短推理的结构进行简洁推理;⑥逆向推理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数字记忆;⑨空间概括。[6]我国长期流行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三大能力的提法,以后经过几次改动形成了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说法。任子朝先生及其课题组从高考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的数学活动的理论论述,认为数学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它由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能力、数学化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五种成分构成,每一种成分又包括许多亚因子。张奠宙教授等在其新著《数学教育学导论》中提出数学能力有十个方面:①数学感觉与判断能力;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③几何直觉与空间想象;④数学表示与数学建模;⑤数学运算与数学变换;⑥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⑦逻辑思考与演绎证明;⑧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⑨数学计算与算法设计;理性思维与建构体系。[6]综观各个时期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其内容和提法都有变化,但都不包括数学反思能力,这主要与数学思维的本质有关,数学反思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对认知的认知,因而人们历来都从策略的角度加以研究,不可能包括在以上的关于数学能力的论述中。现在人们把反思能力归于元认知能力,属于另一种范畴的能力,它与认知能力不同,但与归纳猜想、合情推理、演绎证明、理性思维和理论建构等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能力成分中都包含有反思,因而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中的核心和动力”。一方面,数学反思能力通过对数学思维活动的调控间接地促进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只有具备了很强的数学观察、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对问题情景中各种线索的敏感度,抓住反思的机会,及时调节思维的方向,对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权衡、预见,从而提高控制水平,丰富元认知知识,加深元认知体验。数学思维力的发展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反思的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反思水平和预见能力打下了基础;数学化能力的发展为反思提供了更大的广阔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提高了认知效率,缩短了认知时间,因此,数学反思能力与其他数学能力是统一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参考文献:[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9(4):17—21.[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7—52.[3]ScottGparisLindaRAyres.培养反思力[M].袁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5]邵光华.数学教学方法改革20年的分析研究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育学,2001,(7):14.[6]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