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不断深化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不断深化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不断深化管理

摘要: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应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二者不可偏废。在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应当坚持正确方向,注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确保教材改革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思想道德教育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向深入。这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也保证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人民教育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人教社受教育部委托,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大纲中除指明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外,还指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一些同志的反对,他们发表文章、召开座谈会,以种种形式表示大纲中只需写上语文的工具性,不必写上语文的思想性。有些语文专家甚至一再批评说,既提工具性,又提思想性,这是搞二元论、折衷主义。这场争论的实质,就是要不要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人教社坚持在教学大纲中写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就是坚持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这在当时人教社编制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1997年底起开始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意见,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言论,比如反对语文教材承担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对此,人教社及时做出了反应,召开会议,发表文章,坚持语文教材改革的正确方向。人教社组织中、小学语文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错误言论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批驳,并作了正式报告,同时以“钟晓雨”的名义组织文章,出版论文集,对中小学语文教改问题进行阐述。有些论者反对在教材中选用反映阶级斗争内容的课文。我们的意见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长期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些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就已经发现了。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中,描写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屈原、司马迁、杜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他们虽然不懂得什么是阶级斗争,但都是以描写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的作品,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了解阶级状况,认识社会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排斥这些课文,学生对文学、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必然是片面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曾经带来了一场浩劫,对之深恶痛绝,人同此心。但也不可走到另一极端,一提阶级斗争就嗤之以鼻,把婴儿同洗澡水一起倒掉。”①也有些论者主张选文的时代性,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用时代性来反对选用历史上的一些名篇,这又是走极端了。我们的意见是:“强调课文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篇。从思想教育来说,‘不了解昨天就不了解今天’,例如《祝福》,可使学生知道旧中国是如何残害农村劳动妇女的;从语言教育来说,语言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鲁迅、朱自清、老舍等在20世纪20~30年代创作的作品,在今天仍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②还有些论者反对选取歌颂伟人、歌颂革命者的诗文做课文,反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却从所谓“忠实于原著”出发,主张把描写社会丑恶现象的内容选进课本。我们的意见是:“我们选编的许多语文课文,或者颂扬革命者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理想情操,或者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爱国主义热情,或者赞美伟人的崇高品质,就是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选文并不排斥描写爱情的内容,但也是从正面进行教育。……至于描写、乱伦等现象的内容,不宜选入课本。小福子的情节没有选入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繁漪与周萍乱伦的故事没有选入课文《雷雨》,原因就在这里。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这些情节在原作中所具有的认识生活的价值。选做课文的文章要适应教育要求,同对原著的评价不完全是一回事。”③现在,一场声势浩大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识、能力,而且包括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尤其是,思想道德与知识能力是融合在一起的。由于过去极“左”时代语文课程教材泛政治化带来的教训太深,人们对这新理念一时反应不过来,甚至心存疑惑。随着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普及,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语言也是学思想,学语文也是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得到了空前的肯定。在这大背景下,人教社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应运而生。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这套课标教材首先重视课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初中教材完全是按照课文的思想内容来编排的,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母题中,选取一些基本的生命命题和精神命题来组织单元。如下表所示:生活这就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道德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总之,使学生在三大关系中学习语文,发展个性,促使学生从整体上得到提高。高中教材的课文是按照体裁兼顾内容来编排的,与初中教材一样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这套实验教材的课文以经典为主,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思想道德与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这套教科书选用了许多我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学生可以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可以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从而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变得开阔,变得丰富多彩,以至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这套实验教材及其教师教学用书,在对课文的解读上,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课文进行解读,当然不能局限于结构、布局和语句,应该穿过语义的表层,挖掘其蕴涵着的思想观念。解读课文,必然涉及对民族思想道德观念和世界思想道德观念的再认识。教科书中课文的提示和练习,教师用书中对课文的解读,都力图通过解读课文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初中教材《〈论语〉十则》有这样一道练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使学生既学了一条古代格言,又在道德上受了熏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这套实验教材的写作部分,在理念上就比过去前进了一步。它把写作看作是学生和世界对话、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灵魂的表述方式和挖掘方式。学生通过写作,不断挖掘、塑造自己的个性,校正精神的航向,提升精神境界。作文和做人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以高中写作教材(必修)为例:上边写作教材每一单元标题的前半部分是话题,后半部分是写法。20个单元的写作中,除少数话题涉及思想方法、思维品质外,多数话题是关于思想道德观念的。在教材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要与同学一起探讨这些思想道德话题,还要就这些话题练习写作。使用这样的教材,似乎可以祈盼学生在写作和做人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这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了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根据语文的特点,坚持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更多地以渗透涵泳、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等方式达到教育目标。例如,初中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上表中36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就是36次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都是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及社会生产生活问题。这些主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全方位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关心家庭、学校和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参与公益活动,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懂得分辨是非善恶,爱所应爱、恨所应恨,与同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接受失败的教训,总之,既学了语文,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思想道德境界。又如高中教材(必修)中的“梳理探究”:这15次“梳理探究”是15次专题实践活动,既是学习语文的活动,也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学生在梳理以前学过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内容的过程中,重新整合、建构了自己的语文知识、能力体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更加热爱我国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更加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至于一些语文专题探究活动,既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自立意识、自信力、合作精神和直面挫折、力争成功的性格。遵照教育部课程教材改革的部署,初、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的改革将不断深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要加强和改进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材改革持续健康发展。①②③均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谈选编中学语文课文的几个问题》,选自语文出版社组编,张鸿苓、张定远、陈金明、苏立康分卷主编《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