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历史兴趣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历史兴趣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历史兴趣教学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历史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无比重要的责任。但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能力

两年前,我在高一两个班的学生中开展了一项“谈谈你对中学历史传统教学的看法”的调查问卷,共调查学生102人,收回有效问卷102份。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偏弊,造成学生不爱学、甚至是讨厌历史。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主要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的历史教学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且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注意个性、智能优劣,实行“一刀切”,只顾“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更深层的原因是大多教师都以服务于高考为宗旨,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淡化事件的经过,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让学生索然无味,学生为考而学,把学习的目的归终于仅仅为了应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没有了“乐学”,思维的火花又怎能点燃?因此,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无法释放,更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刚从师范毕业便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时就深感教师责任的重大,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这句话便一直激励着我去寻找种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兴趣是指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事物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他们的英雄主义意向以及好奇心理,对过去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追求,都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其心理特点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依赖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但这种学习却又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基础上的。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自发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挖掘和发现史实,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的尝试。

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的许多人和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果教师只靠语言叙述是难以描绘当时的情景。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分析、重新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影视教学情境,便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逝去的历史事件,增强对史事的认识,培养学生兴趣。我采用了先进的电化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画面,引发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运用多种电教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直观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精神,拼搏精神,达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的。

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如讲授《》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史兴趣。我选择高中历史教材故事性较强的章节,组织学生自编历史故事,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将历史事件再现于历史课堂,把学生带到前人生活的历史场景中。这样,他们很容易理解当事人的想法,在古今观点的比较中能更好的明辨是非,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讲“府院之争”时,我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了美国代表、日本代表、黎元洪、段祺瑞和张勋,关于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几名同学分别站在各自代表的人物立场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学生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将生涩的历史知识趣味化,学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准备该课的过程中,几名同学认真准备,分析史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几名同学由于在课堂上的生动表演,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好地展示了自我,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②教材虽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局限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不完善,也需要适应新时期要求,对它进行补充、改进。如;讲太平天国,我将前后期军事活动相连作简要介绍,而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连在一起置后并作重点处理。又如,讲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一节时,简单处理国民党右派夺权过程,重点处理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等等。

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目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根据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的知识,自己得出了十几个结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而当共产党力量强大以后,还可以从国民党内部来掌握政权,实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壮大自己的阵营才支持、联合国民党共同反帝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踊跃地参加到讨论、答辩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教益。我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报告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一中"为主题的国情、市情、校情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学唱革命歌曲;指导学生搜集地方史料,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我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师专生有很多课余时间,对师专生的素质教育也不应仅限于课堂之上,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⑥。

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基本要求,旁征博引,中外贯通,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掌握知识点。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历史课教学的定势思维模式,进而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的必由之路。

七.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可分为表象-概念-“表象”。表象又可分为表象感知、表象思维、表象记忆,有了表象人才能再现过去认识的成果,才能将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加以比较联系,才能进行思维。表象的建立与认知过程中情境密切相关,如果在一种生动强烈的情境进行强化刺激,那么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建立的表象往往感知强烈深刻,思维流畅活跃,形成的概念系统又深刻,记忆持久清晰,为形成新概念打下基础。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有利于学生人脑左右半球综合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认知历史过程中知识的催动、迁移,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上升到更高层次;有利于学生由历史知识情境激发情感,促使学生内化为理性认识上升为观念。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针对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形象性。历史知识由于时空关系,时代久远无法感受当时的历史场境,而情境教学缩短了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2.情趣性。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动情的境界。3.参与性。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使同学们感到历史情境就在眼前,我即在历史情境中。4.寓理性。情境教学创设的鲜明的形象,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远的意境,达到寓史于境,寓理于情,情境交融,情通理达,领悟以史为镜、以史为鉴。

因此,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愉悦的情境活动中,发学生的个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史兴趣。如我在上课中运用纪念章教学后,学生中出现了一股收集文物的小高潮,有的同学收集古钱币,还有的同学收集其它领袖的纪念章和邮票,还有的同学珍藏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的录像带。他们不仅仅停留在收集,而且还对收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创新。历史课真正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景教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情景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感悟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明确这种主体地位的学习责任感。如在实施模拟角色情景教学法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表演,结果,同学们认真地查阅资料,精心准备,出色地完成了模拟角色的表演。一节课都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他们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只起到课前指导、课中点拔,课后总结评介的指导作用。③.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多种能力得以提高。如在《南京大屠杀》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模拟表演再次大屠杀的场境。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史料,整理归纳,合理阐发,然后塑造角色表演。通过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兴表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可匹比的。④.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得以开发。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学生自我组织和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多向交流关系,通过创造活动,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同时迫使学生不断去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去获得创新成果。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探讨和实验,我在历史学科的教法和学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始形成,它对激发和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明显上升;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开始养成。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科研意识显著增强了,开始从"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以上是近几年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李吉林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2.《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已任》人民教育评论员《人民教育》1998年第9期

3.《教师基本功全书》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版4月第一版

4.《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版2月第1版

5.《简明心理学词典》杨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版

6.《教育与创新宋旭辉上海教育1999年第1期

7.《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黄小波《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

8.《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刘晓平《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