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科教学创新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科教学创新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科教学创新教育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我们要在学科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我们所希望学生达到的能力水平结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目标,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成为具有什么样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需具备什么程度的哪些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来检测其具备的能力,如何体现学科的特点。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的创新教育才会有的放矢,并为这个目标动员各种学科力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据的一些基本原则。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由于处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生活经历和理性思维,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因而必须依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学科的特点,确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须依据的原则。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原则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诸多方面如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但这些创新知识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学科教学,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发挥其真正价值。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方向、层次都各不相同。如理科方面在培养创新能力时可能更侧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文科方面可能更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同属理科或文科由于学科特点不同又各有侧重,但无论怎样,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不能脱离学科教学这一基础。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生所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智力、心理、经验不尽相同,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时就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合理的既不高又不低的适宜要求。另外由于学生存在以上所提的各个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结合某一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如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动手,对科技感兴趣,那么理科教师就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多加以指导;有的学生性情稳重、爱好文学又善于钻研,文科教师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对其予以指导。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理论的东西,但理论的东西不宜过多,教给学生时也一定要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如教师要想通过STS模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要突出具体做法,而非仅仅是概念理论上的“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同样老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某种创新方法时也应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如“头脑风暴法”,那么教师就可以就某一专题组织一次“头脑风暴法”的讨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这种方法。

(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原则

无论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低,如果他不具备某种基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等逐步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很重要。只讲创新精神不够,但只是一味讲培养能力而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会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两者的培养一定要协调起来。

第三、选择恰当的创新教育的内容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

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鼓励学生努力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获取自己所需的各学科的课内课外知识,充实自己、培养兴趣,要是学生相信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能力,都有可能具备在现在或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创新并取得成就,如爱因斯坦小时并非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甚至连一个板凳都做不好,但却成为一个大科学家。爱迪生尽管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有很多重大的发明。

2、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

要教育学生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毫不思考的接受一切,不要屈从于权威,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扬弃”。如果马克思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如果爱因斯坦不敢打破牛顿的权威就不会有相对论的产生。而现在又有人对爱因斯坦的理论提出疑问,而这正证明着历史的进步。胡适曾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八个字,也就是说提出假设要大胆,验证假设要小心,对于学生也要培养这样的精神。3、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有的时候人们会对有些问题提出疑问,但由于各种原因却不一定敢于创新。有些人人为创新是大人物或权威们所做的事情或者创新所涉及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如此又无人改变,是书本教材中的知识,是某些权威的著作,是某些领导的讲话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但这些并不能表明这些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绝对正确性。创新意味着进步,社会的进步正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发展的,每个人都要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吃西红柿的人。XiN^;Ih*T^{qFWJzh[oB;UoN+[U)K(}中国革命史论文-x7f8mmf|bMlI~l+%i€(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需要对许多方面和能力进行训练培养才能最终具备创新能力。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在各种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的思维,它既包括形象思维又包括抽象思维,有直觉思维也有批判思维,有集中思维也有发散思维。这些思维方式的有机组合就形成了各种水平的创新思维。在学科教学中要联系学科实际培养学生的相关思维,突出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2、各种能力的培养

由于创新能力是以多种能力为基础的,且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有很多种,因而必须对相关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训练。这些相关能力中较重要的有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知觉能力等。这些能力也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培养或应用的一些能力,他们既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目的,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较高能力才可能形成较高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很多教师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都有很多的经验,甚至形成一些模式。

论文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3、创新方法的指导

创新方法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掌握了有效的创新方法才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并使之得以发挥。创新方法有几百种,典型的有头脑风暴法、零起点法、检核表法、类比法、组合法、移植法、模仿法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选用一些方法来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第四、把握基本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方法:

1、启迪激趣,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愿望,一旦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愿望,把要解决的问题当作创新的目标时,大脑就会建立起一个相对的“优势灶”。这时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增强,更易刺激“兴奋灶”从而导致新观念,新思想的萌生。要对有待创新的事物抱有追求,怀有强烈愿望还需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对创新目标明确,愿望强烈,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如学生就自己在日常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学习方法的问题确立解决目标进行创新,可能就会产生新的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二是要有使命感,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巨大的创新内在推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建立了某种为国家社会而努力学习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创新活动就会变成一种长期的主动的行为。

2、博学好问,夯实知识基础。

要创新就必须有必要的知识准备,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对要创新的方面一无所知,创新就不可能。知识储备少,创新的难度也就越大。知识是人的智力因素的物化形态。当一个人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时,其中潜在的智力因素又能发挥出来。这时知识在使用者身上便升华为智力。因而知识丰富的人,智力就比较高,在创新活动中,就更善于提出设想,确立思路,寻找捷径,并确定合理脊梁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的储备,要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博涉各种学科及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增加对知识的体悟,使之很好地转化为个人的东西,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与当前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立足学校学习进行创新。

3、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创新。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究是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关键一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学习、生活、心理、思维方面的问题,即对每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需要创新的课题,通过确立目标,收集信息,储备知识并进行探究从而实现相关方面的创新。在探究过程要培养自信,善于质疑,敢于求异并要有克服问题和困难的顽强精神,当然前面提到的,要提高创新能力,也必须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4、针对创新的各个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训练。

创新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设定具体的训练目标,训练计划,逐步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的方法,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一个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达到的目标,确立检测标准,通过具体的学科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之能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并能通过逆向思维来解决预先设定的用来检测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问题。

此外,在学生学科创新教育中还要注意处理好几方面需注意的关系。(一)、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角色关系。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有关创新的较为丰富的知识,掌握创新训练的基本方法,更主要的是教师首先应有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的创新素质无论从精神上,能力上,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应该不断自觉地加以提高。新课程将教师定们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这样对教师创新教育的素质要求更高。而相对于学生,我们重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在学习实践中能解决一些具体的并不一定很大的问题,为今后的创新能力的继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的关系。

创新教育有很多理论也有很多方法,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固然很重要,但在具体教学中更多的是涉及一些具体实践的方法,所以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时一定要恰当的掌握好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并学生进行初步的创新实践并不断提高。如果学生对创新理念也很感兴趣,那么也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某一方面的理论加以学习和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应该说就学科而言,课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最集中接受创新教育的场所。学科教师应很好的利用这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把创新教育和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科优势,一点一滴的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渗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课外有很多创新教育的资源可以利用,有很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搜集在课外得到,更重要的是课外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实践只有在课外才能大县身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创新活动小组,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有益的创新活动,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训练能力,增强体验,这将大大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一般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系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面,有些是具有共性的、一般的、基础性的。从创新能力的长远发展看,这些是很重要的,需要大力加以培养。然而这些相关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面,并不一定是学生急需的或者有些还是学生难以短时期接受的,那么就要在顾及这些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关注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促进学科的发展,并解决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发挥创新学习的作用。

(五)、主动获取与被动接受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在创新教育中我们也要充分发动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是教学相长。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教授和指导是必须的,学生的被动接受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由外在教授转化为主动参与、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其意义重大。每位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都要时刻关注这种转化,并努力促成这种转化,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成为一种自发的、积极的行为。

以上是笔者个人对于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具体的学科创新中每位教师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不断推动创新教育,而也许这些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各个学科的教师应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勇于实践、勇于创新,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培养和塑造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推进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内容摘要: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上至国家、社会,小至集体、个人之间存在的激烈竞争中,创新能力显得犹为重要。要有明确的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学科教学学科特点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育学科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激趣探究能力创新方法创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