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负担过重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因素:当今时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故在我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优待人才之风气日益浓厚。随之而来的就是用人单位对高学厉、高层次人才的求贤若渴,高薪聘用,重奖吸引,而大量低学历、低层次的普通劳动者或下岗或待业,生活相对贫困。另一方面限于我国国情,尽管每年高校招生数逐步增加,但重点大学或热门专业的招生数仍然极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更高教育的需要等。以上种种,必然导致学校、家庭及学生之间的升学竞争愈演愈烈,层层加压,苦不堪言。
家庭因素:如今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在十年动乱中渡过自己的中小学生涯的,或知识残缺不全,或蹉跎岁月,只有为数较少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接受过正规的高等以上教育。而如今无论处于哪一层次上的家长,都无一例外地急切期待自己的独生子女能超越父母,前程似锦。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读重点中小学、上名牌大学直至出国留学,在今后的人生道上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不惜工本、不顾成效地为子女请家教、购复习资料、联系培训班等,这样无疑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又雪上加霜,层层加码。
学校因素:其一由于政府及行政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认可,总是把该校的升学率及各学科竞赛的获奖率作为重要依据,凡在这些方面能不负众望的学校就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较大的投资,就能引进名师与优生,促进学校不断地良性循环。其二是由于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手段及知识结构比较陈旧,无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也无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而是通过重复繁锁的“题海战”,频繁的考试,以分数排名次等来少慢差费地提高教育质量。其三是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有些早已落伍或现在将来、直接间接均无用的内容充斥课本,没有及时调整、更新;对教材内容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即一些由于内容过深、要求过高而被删减下来的知识,由于统考、升学考或学科竞赛所需,仍被加了回来,又由于形势发展需要,不少内容如计算机、环保、国防、禁毒、人口等也理所应当地加了进来,从而使中小学教学门类繁多、内容庞杂;还有与教材配套的资料、书籍过多过滥,推波助澜,使人眼花瞭乱,无所适从。其四是各种培训班、家教应运而生,遍地开花,使学生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在如此的重压下,无论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是学习困难生,都常年处在身心双重超负荷运转中。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及心理负担,真正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创造性地发展,是一项涉及到各个方面、深入到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祖国的未来,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寻根溯源,解决根源问题。学生负担居重不轻,升学竞争日益激烈,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千军万马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无法满足广大有志青年均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解决这一尖锐矛盾,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应在经济发展、国力许可及科学规划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尽可能敞开高校招生的大门。一是加宽“独木桥”,即逐年扩大高校招生数,重点大学、本科院校、高职类院校的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招生数都要相应增加;二是构建“立交桥”,即不仅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也都有直接报考相应高等院校的机会;三是架设“长桥”与“天桥”,即不断加强与扩充成人高等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健全与完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体制等。同时,与升学紧密相联的就是择业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取得高学历,就是为了谋得社会地位高、不可替代性强且收入丰厚的好职业。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偏面追求高学历,盲目攀比人才高消费的现象更是助长了上述观念。故各级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应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需要的是各级各类知识结构与学历层次的人员,应根据国情、行业及单位中人员之间的最佳组合来按需设岗,量才录用,从而使社会上各阶层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相对位置,人尽其才。
弃旧扬新,解决思想问题。学生负担过重且层层加码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广大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期望值过高,尚未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人才观、价值观。故广大家长应把对子女学业、前途的倾心关注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社会对各行各业人才的总体需求及子女的个性、特长、潜能等紧密结合起来考虑。一是应摒弃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唯有成名成家或身居高位才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陈腐观念,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固然需要一定的高精尖人才,但需要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要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状元的思想观念。二是对子女由于先天条件、后天教育及生存环境等因素所形成的个体差异、发展后劲等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从而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与前途未来作出恰如其分的引导与期待,切不可一厢情愿,拔苗助长,而适得其反。三是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期盼子女的成才在学校教育期间就能一蹴而就,而只有在今后长期的社会实践及自身的不断努力之中才能磨炼成才。四是为子女创设更多更好更高的受教育机会,并不仅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谋一份高待遇,而更主要的是为了提高子女的全面素养与全民族的素质。
真抓实干,解决关键问题。学生负担过重,厌学现象严重,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就是说,如果整个外部大环境宽松、和谐了,那么学校教育就将在“减负、增效、提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现行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切入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满腔热忱地、卓有成效地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尽责尽力。一是应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用邓小平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等武装头脑,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和健全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体系。正确妥善处理好当前“减负”工作中的如下关系:即正确处理好“减负”与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减负”与适当的作业、考试负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减负”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减负”与引导学生勇于开拓、富于创新的关系等。以上几项关系的两个方面均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二是应修订与完善新世纪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大纲与教材。在教学计划中建立由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及活动课等组成的并“板块滑动”的课程体系;在大纲与教材中删除那些陈旧无用又繁琐的内容,增加那些先进有用、与现代生活相关的知识及信息;减少各学科间的重复交叉,强调有机渗透,整合清晰而有生成力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多种载体并存的教材建设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基础。三是应改革与更新教育模式、方法及手段。第一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育媒体与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第二应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反对搞“死记硬背”与“题海战术”,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第三应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与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来实现真正的面向全体,要把凝固的文化知识激活,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使每个不同的个体都能在达到一定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兴趣及特长等,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空前高涨,达到各自学习的最佳境界与最佳成效,使广大学生实现升学榜上有名,就业脚下有路,创新富有潜力,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第四应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特别要改革过去那种生搬硬套的考试和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标准化”考试,增强考试内容的灵活性与综合力,改变闭卷考试的一统模式,增加开卷考试、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各种考试形式。第五应健全与完善学业评价、招生考试、毕业分配等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让那些无法用常规手段来检测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早日脱颖而出。四是应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与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丰富生活、有益身心、陶冶情操、弘扬人文思想与科学精神及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等多重的积极意义。塑伟人之像,挂名家名言,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校史陈列室,展现学校风雨沧桑的奋斗历程,使学生上下求索,励志求真;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举办各类时事、学术、科普等讲座,给学生以学习、研究、应用、创造之启迪;组织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与各类各科知识竞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五是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要通过每一位教师,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及每一个环节,教师在其中起着潜移默化、影响久远的作用,故应加速建立一支既能教书育人又能科研创新的教师队伍。第一应扩充教师来源,使教师队伍来源多元化,补充一些经上岗培训的高素质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担任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第二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早日做到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中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第三应集中一批人力、物力与财力,着力培养与造就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既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的名师名家队伍,并以此来示范、激励、带动全体教师的建功立业精神。第四应全面深入持久高效地开展各级各类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围绕一个灵魂(思想政治)、二个重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类知识结构(本学科系统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与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四项能力(教书育人、教改科研、组织管理、团队协作)、五方面素养(师德、心理、人文、科学、审美)大力加强培训与管理,不断锤炼一代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教师,为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