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音乐课程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因地制宜进行音乐教学
蔡元培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张灵活自然,不要机械刻板。他说:“儿童本喜自由嬉唱,现在的学校内,却多照日本式用1234567等,填了谱,不管有无意义,教儿童去唱。这样完全和儿童天真天籁相反。……实则我们中国,也有箫、笛等简单的乐器,何尝不可用?不要事事模仿人家,终不免带着机械性质,于美育上,就不可算是真美。”也就是要求搞音乐教育的人,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因地制宜地用民族乐器代替西洋乐器进行音乐教学。
2.力求音乐课程体现出是培养听觉的音乐艺术
黄自深信在适当的环境与训练中可以发挥人爱好音乐的天性,欣赏的目的在于保持这种天性并发展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欣赏又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三种层次。丰子恺也提出“宜以声乐为基础,以器乐为本体”的观点,并主张在小学阶段以训练唱歌为主,到了初中阶段就可以在兼顾唱歌的基础上,适当地兼修一些器乐,以提高学生器乐的鉴赏能力。他说:“艺术必以感觉为主而思虑为宾,艺术的美主要在于感觉上,思虑仅为其辅助。……至于音乐则本质上与思虑关系更少,几乎全是感觉的事业了。”他们都主张用感觉去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在激起感情共鸣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音乐课程教学侧重不同
曾志曾说:“既用西谱矣,而不知乐典,不知教授法则,教授者无从下手。”因此从他参与学堂乐歌的活动开始,就在理论工作方面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他认为:“乐典者,乐之法也。不知其法,岂可事其事?即或事之,失一己之名誉犹小,遗后学之误讹大也。”他编撰的《唱歌教授法》《风琴练习法》《乐典大意》《和声略意》等是我国最早问世的音乐教学法及音乐技术知识方面的论著。
陈鹤琴认为教授儿童的音乐应游戏化、生活化。因为只有在形象生动的音乐教学游戏中,才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完成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智力发展。他教学实践的音乐内容都来自儿童的生活经验,并与国语、地理、劳美、体育等科目结合起来,同时注入家庭和大众生活的材料,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熔于一炉,使音乐生活化。
李抱忱觉得音乐是种美感教育,除了要符合时代的现实需要,也要注意实现人的身心正常发展的目标,这才是他指的“正常乐教”。他以抗战时期为例,教授的、欣赏的都是抗战性质的歌曲和乐曲,针对这种情况他说:“只有正常的乐教才能给予国民在精神上正常的调剂,情感上正常的发泄,心性上正常的培养和心理上正常的观念。”这里他谈的不仅是音乐和时代的关系,其实也已经涉及到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问题。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他编写的儿童剧充满生活情趣,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出发,以儿童歌舞剧的形式,由儿童自己演,自己唱。他常常采用神话和寓言的题材,把动植物人格化,并注入科学、民主和爱国精神,使儿童的天性得以发挥,美感得到启发。尤为重要的是,具备丰富民族民间的音乐修养,使他创作的曲调亲切、优美,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民族气息,使儿童从小就在音乐的熏陶中滋生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4.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萧友梅指出学生对音乐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在于“词句与乐句不能针对”,而且音乐多为小调音阶。所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全部都采用五线谱或同时与简谱对照,并配有钢琴伴奏。他的教材出版意味着学校歌曲从选曲填词的学堂乐歌转变为国人创作的阶段,在音乐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质平指出:简谱与五线谱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不明调性,改变了乐曲本来的旋律,违背了乐曲作曲的方法。声音和人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乐曲的旋律须纯正高雅,要讲音乐的价值,不可专讲声音的好听。小学的音乐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有用本国曲调写的歌曲,但尽量不要用那些不健康的民间小调。而作曲的人也要规范自己的作曲,扎实地运用和声学、乐式学、作曲法等技术,不能胡乱写曲。
5.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而教学
沈心工认为:“大约十一二岁以内之儿童,音度恒高。过此年龄则身体发育之期将至矣,一经发育,音度即低。”(在变声期内不可唱歌)因此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理特征,不可忽视儿童音域的问题,让他们用最自然的状态学习唱歌,用最佳的方式领会歌曲中音乐的内涵,以达美感教授之目的。
萧友梅就学生的接受能力说:“斟酌先后,大约较长之歌词,及歌曲与伴奏不同者,均应最后教授,对于未能辨调之学生,自应先教授调号较少之曲,调号多者均应缓授,且于学生未认熟甲调之先,不宜即授乙调,防混乱也。”意味着教师须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斟酌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识谱、辨别调性等),循序渐进教授。
刘质平也就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不同的生理特征,谈道:“小学音乐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的感情,所以教育的分量重,技能的分量轻”,“初中音乐科教学的目的,那教育和技能两方面,是并重的,一方面涵养美的情感和融合的精神,一方面养成识谱和唱歌的能力。”就是说在具体教授音乐课程时要依照学生在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使其达到相应的程度,不可急于求成,只有遵循这种音乐教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
当然,在音乐教育界还有很多音乐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有过很多教学成果,阐述了很多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是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择其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把他们的言论归纳总结,以作参考。
参考文献:
[1]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杨宝树、杨文会、姜敏《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