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理解概念的必要条件
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要体现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并且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数学概念是基础知识的起点,理查德斯根谱指出:“对某个事物的理解,指的是将它同化进入一个适当的schema之中。”这里的schema是图式、结构的意思。具体地说,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把新学习的内容同化于已有的认识结构中,或者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学习的内容包括进去,逐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而使学生理解概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提供在各种情形下的概念模型或实例。(二)、列举与概念有关但实质不同的例子,以帮助辨别。(三)、给出与概念无关的例子,以加深认识。避免出现具备概念特性但对概念理解可能会起副作用的例子,以防备干扰。(四)、词与感性材料的正确结合。(五)、正确下定义。
2.关于概念的概述
概念是反映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概念也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抽象、概括的反映。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简单的形式椄芯蹩迹龉淌前凑眨焊芯鯒知觉棻硐髼概念的模式进行的,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借助于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概念。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概念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数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数学概念所有对象的总和。有人统计过,现行的中学教材里出现了657个(其中初中有313个,高中有344个)概念,数学的全部内容的展开,都基于这些概念之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数学概念称为数学肌体的”细胞”,如果这些“细胞”不健全,肌体又怎么能够强壮?所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3.理解概念和命题的过程和方法导引
中学数学教材,是由许多有关的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概念是它的“知识单元”,原理则是由“知识单元”构成的必然联系。学生对数学教材的理解,就是要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及其体系,把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实或扩大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数学教材的真正理解。
(一)、提供与概念和命题相适应的感性材料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要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其首要的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当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一致时,起积极影响,不一致时起消极作用。如日常的“邻居”概念有助于“邻角”的理解;日常经验的“垂”则干扰对数学上“垂直”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模型,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为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准备条件,促使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同时,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二)、正确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在人们头脑的形成,仅是人们对概念认识的开始,对概念认识的深化必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作深入的分析。分析概念的内涵就是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而概念和外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概念的内涵严格地确定了概念的外延,反过来,概念的外延也确定了概念的内涵,因此,概念的内涵有所改变的话,一定导致概念的外延的改变,反过来也一样。例如扩大“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内涵,增加“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一属性,那么它的外延就缩小了,只剩下菱形和正方形了;如果缩小“平行四边形”的内涵,只要求有一组对边平行,它的外延就扩大了,除了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梯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透切的分析,对概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深化等过程,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作辨证的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揭示不同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利用变式和对比
比较可在同类事物中进行,这是对一类事物的概括中,区别对象的一般和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的重要条件。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本质要素必然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把对象的各要素进行比较,进行区分,从中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要素。这种比较在概念的引入、领会阶段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正识别概念,才能把它归到一定的类别中去。比较还可以在不同类的,但相似、相近或相关的事物中进行,这种比较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加明确,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和割裂。另一方面,利用“变式”教学,对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很大的作用。所谓变式是指在直观中,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方式变换事物非本质的属性,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的过程。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产生内涵混淆,外延扩大或缩小的概念错误。例如在讲解奇函数和偶涵数的概念时,进行下列练习: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比较其异同。
1.f(x)=+
2.f(x)=+.
3.f(x)=lg(ax+
)
学生一般将(1)、(2)误判为偶函数,但(1)的定义域为x≠1,且f(x)=0,∵f(-x)=f(x),f(-x)=-f(x),所以,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而(2)中x=1,虽然f(x)=0,但不具有关于原点对称,故为非奇非偶函数。(3)中一般学生误判为非奇非偶函数,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会用分子有理化。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采用下列方法判断
F(-x)=-f(x)f(-x)+f(x)=0
奇函数
F(-x)=f(x)f(-x)-f(x)=0
偶函数
解:f(-x)=lg(-ax+
∴f(x)+f(-x)=lg[(ax+)(-ax+)=lg1=0
∴f(-x)=-f(x),而x∈R
∴函数为奇函数。
通过上述问题的对比和变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刺激和情趣,使学生逐步养成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问题的习惯,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得到发展。
(四)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和符号的分析
在数学中,有的概念叙述简练,寓意深刻。对这些概念,必须充分揭示概念中的关键词的真实涵义。例如,“或”在我们日常语言中可能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可兼的”,一种是“不可兼”的,如符号“≥”,它表示大于或等于,是可兼的,而日常中我们所说的“我去打拳或跳舞,”却是不可兼的。又如对六个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应抓住其中一个,如正弦函数,可这样进行分析:正弦函数的值本质上是一个“比值”,它是角α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y与这点到原点的距离r的比值,因此,它是一个数值;指出由于≤1,所以这个比值不超过1,这个比值与点在角α的终边的位置无关,这可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来说明,这个比值的大小随角α的大小而变化,当α取某个确定值,比值也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对应。如此以函数的概念为线索,从中找出自变量、函数以及对应法则,从而对正弦函数概念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经过对正弦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析之后,指出角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p(x,y)一经确定,就涉及x,y,r这三个量,任取其中两个量组成比值,有且仅有六个。因此,基本三角函数只有六个,从而对三角函数的外延,就揭示得十分清楚了。
(五)正确处理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抽象化和具体化的关系
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学概念,既是数学的特点,又是数学的优点。由于数学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加上用符号表示,从而使数学概念更抽象化,而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主体却被人们所熟悉,通过对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具体化,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概念的情景、条件、任务,便于利用概念去解决思维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数学概念、数学命题的抽象化和具体化的关系,首先要注意不要把概念与实际对象脱节,其次要注意不要把概念和符号脱节。例如学生往往把正弦函数的符号“sin”看成一个数,从而得出如下的错误等式:sin(α+β)=sinα+sinβ。又如,不考虑反三角函数成立的条件,错误地认为:arcsin+arccos=也成立。
(六)、数学知识系统化、从系统中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任何一个概念都处在一定的在知识系统中,要掌握概念,必须弄清概念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在整体上、全局上把握概念的全貌,通过对所学的概念进行归纳,把新学的概念归纳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和充实,并牢牢地记住,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原有的概念的修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概括是使知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分析的基础上,人可以对事物进行再分析,这就是事物进行归纳与分类,使其系统化的过程。所谓系统化,就是人脑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的事物,分类并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由于有些种属关系的概念在教材中常常是分散出现的,故应适时地把它们联系起来,归纳、概括于一个系统中。如学生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归纳成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π等)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如()之后,又可把实数与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这就是系统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把概念系统化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的使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