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灾难事件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灾难事件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灾难事件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疫情的发生对在华国际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极易导致害怕、焦虑、恐惧等负面社会情绪,需及时加以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突发灾难事件,主要通过恐慌感、悲伤感、正常生活被打乱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前人研究,结合曲阜师范大学在疫情期间针对留校国际学生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本文探讨了如何从降低悲伤感、消除恐惧感、恢复正常生活三个方面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放下心中的顾虑、戒备,感受到关怀、温暖,以期为在华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悲伤感;恐惧感;留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0 引言

肺炎疫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留校国际学生因其远离家乡、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更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留管老师作为直接管理服务人员,应该努力掌握心理疏导工作的理论、规律,结合本校留校国际学生实际,一生一策,有的放矢。

1 突发灾难事件下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

面对肺炎疫情这种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公众在情绪、认知、行为、生理上会有不同的特征表现,管理者需要了解这些表现,才能更好地判定受众是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首先,由于具有不可预知性、不可抗拒性及造成后果的毁灭性,突发灾难事件会对社会公众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极易伴随一些负面情绪。这是民众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最突出的体验和感受,常见的表现有恐慌、焦虑、疑病、抑郁、强迫和自我不确定感等心理症状反应。除此之外,人们对事件的认知上也会表现出无能为力、自责、内疚、罪恶感,而且研究表明,越是疫情严重的地区,人们对危机越了解,却越觉得不可控,在认知上越容易造成恐慌。由于人们在危机情境下会无意识地采用快速的、感性的直觉决策策略,从而在行为易出现逃避、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独处、过分依赖他人,以及其他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最后,在生理上则表现为食欲下降、肌肉紧张、头疼、失眠等。2020年2月初,随着肺炎感染人数的增加和一些管制措施的实行,我校部分留校国际学生开始出现焦躁情绪,表现为经常出入学院办公室询问疫情发展,频繁拨打国际长途电话、在和老师沟通中出现叹气、摇头等肢体动作等,我们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出现了波动,需要及时加以应对。

2 突发灾难事件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三种途径

除辨别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外,我们还要了解分析突发灾难事件导致公众如此表现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采取合理办法。基于对汶川大地震、大连港石油管道爆炸、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爆炸等突发灾难事件的灾后个人和群体心理研究,刘正奎老师在《突发灾难事件后个体与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应对》一文中提出突发灾难事件对人们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有三个途径,即恐惧感、悲伤感、打乱日常生活节奏。其中,悲伤感主要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会因为丧失亲友,丧失一定既有物质而产生的悲伤感。因物质丧失而起的悲伤感不仅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有时还是伤害了人们与物质建立起的关系。恐惧感的产生往往源于失望情绪,即一般的突发事件可能让人们直面失望,加之事件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人们的安全感就会受到威胁,内心就会有非常强烈的恐惧感。所谓打乱日常生活是指灾难的发生会引起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包括原先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节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压力,造成情绪上的负性反应。因此,消除恐惧、降低悲伤、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是打消学生心理负面情绪的三大法宝。

3 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在心理咨询和疏导中,普遍遵循的原则是: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怀和接纳、非指导性的干预。为便于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掌握,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发现,结合国际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和特殊性,提出了真诚互动关心、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引导性指正三大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3.1 真诚互动关心原则

师生之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就应该是真诚信任的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需要留管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切忌不要心不在焉,或者眼神盯住一处,让学生感觉注意力不集中,这些表现都会带来不重视其处境,产生不信任、不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在日常谈话交流过程中,留管老师要多抱有同情、理解、不鄙视、不排斥的态度,让因疫情不能回国的学生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有许多人在帮助他。

3.2 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原则

疫情发生以来,留管老师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全力做好留校国际学生的日常防控工作,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很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会厌烦、不搭理。但是相比于留管老师,国际学生远离家乡、生活不便、缺少家人的陪伴,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变化,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就更需要每一位深处一线的老师和管理者多为国际学生着想,充分理解他们的现状,更好的设身处地的提供服务和帮助。

3.3 及时干预和长期引导原则

结合一些具体的情绪、认知和行动表现,留管老师要通过聊天、观察日常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如果心理干预不及时,焦虑、绝望、困惑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就更容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乃至群体事件。在降低压力和心理创伤之后,还要建立长期追踪档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学生开展长期的心理援助。

4 我校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4.1 降低悲伤感

疫情期间,我校在校学生并没有出现亲人离世或者一些突发意外事件,心理情绪上没有或者极少出现悲伤感。但是,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悲伤感的产生往往来源于亲人的离去或物品损坏和消失带来的情绪低落,事情发生突然给人的冲击较为猛烈。相对地,更要把握好心理干预的介入时机和方式方法,这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功能更像是“救火”或者“包扎”,而不是深层自我探索,因此无微不至地关心和聆听更加有效。有些情况下,唯一有效的心理援助方式,就是陪伴和倾听、共感和理解。此时,陪伴者要避免规劝、说教、过问,因为理性的澄清不能解决情绪问题。

4.2 消除恐惧

疫情期间,由于对疫情防控形势的不了解以及出入校内公共活动场所、校门、城区受限,学生自然感觉到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营造健康而又温馨的生活环境是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的重中之重。

4.2.1 公开透明,做好信息沟通

疫情背景下,公众获取的信息将直接影响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疫情期间,省教育厅、地方政府、学校等各级部门在加强留校国际学生管理、疫情安全防控教育、国际学生离境、入境、在境内停留等方面下发了多个文件,留管人员在传达上级各部门要求和文件精神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任何涉及疫苗、传染病、“封城、封校”等词汇,一定要表达准确、清晰,以免引起学生的恐慌心理。

4.2.2 集中统一管理

“化散为整”,实行两地办学的高校,可以将学生集中在某一校区统一管理、统一行动、统一安排,严格留校住宿规定,要求留校生每日报告体温情况,并建立活动轨迹台账,做到“日日清”“人人清”。同时,宿舍区、生活区、办公区每日进行消杀工作。这些做法为所有留校学生营造了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大家可以放心居住,保证健康。

4.2.3 利用重大节假日营造安心气氛

疫情发生时,正值寒假春节,所有中国学生放假回家,校园相对冷清,特别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学生尚未返校,留校学生极易出现焦躁情绪。对此,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等节假日,置办水饺、元宵等食品,开展网上拜年活动,既让大家体验了中化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又拉近留校学生和老师,留校学生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让其感受到了温暖和家的味道,极大消除了对疫情的恐慌。

4.3 恢复正常生活

由于疫情原因,校内校外管控严格,一些正常的生活习惯被打破,这种变化对留校国际学生的影响会更加突出。有序开展线上教学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是快速恢复学生日常生活状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最行而有效的方法。

4.3.1 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疫情影响下,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转移到线上进行,尽管受到网络、硬件设备的影响,但能够和老师见面,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学习,留校学生的心理空虚感得到了满足。上课期间,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完成课下作业,生活学习变得充实有序,特别是随着国内疫情情况持续好转,课堂气氛、精神面貌相比疫情初始有了很大的改观。

4.3.2 事无巨细,提供生活帮助

大部分第一次来华国际学生,尽管适应了半年,但是还是存在许多生活问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特别是疫情期间,学校实行出入校园管控措施,一些生活服务受到影响。学院老师作为和国际学生交流最为密切的人员,一定要主动提供帮助,排忧解难,充话费、收取快递、置换外币等事虽小,但却解决了他们的生活烦扰和燃眉之急,使其放下心理的顾虑、戒备,感受到关怀、温暖。

5 结语

心理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行为表现、突发灾难事件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三种途径、心理教育干预的基本原则和疫情期间我校具体采取做法手段,本文希望能够帮助留管人员准确把握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的影响规律,对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制定心理干预和疏导策略都极具参考价值。2020年,来华留学人数即将突破50万,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关于如何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却还较少,关于灾难事件或重大安全事件下的国际学生心理建设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希望以后有更多学者、留管同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做好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奎,刘悦,王日出,等.突发人为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2):166-174.

[2]王一牛,罗跃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04):387-392.

[3]殷融.不确定感管理模型视角下的死亡凸显效应:争论与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47-1755.

[4]付丽莎.突发危机事件下的公众心理特征及干预疏导策略———基于肺炎疫情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60-65.

[5]黄琳妍,李虹,徐继红,等.直觉性和分析性决策策略偏好的情境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06):739-745.

[6]刘正奎.突发灾难事件后个体与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应对.[EB/OL]..

[7]周小东.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的防治措施[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02):3-5.

[8]陈洁,赵静.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心理援助介入的时机和策略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35-238.

[9]张日昇.疫情期间的心理应对及心理援助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20,(06):28-30.

[10]时勘,陆佳芳,范红霞,等.SARS危机中17城市民众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为预测模型[J].科学通报,2003,(13):1378-1383.

作者:司甫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