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路径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预防,不是有了问题才开始干预,问题严重了才开始重视,早期预防可以防患于未然,使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
一、创建良好的氛围
1.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每个幼儿的性格、爱好、自理能力等都是不同的,有惹人疼爱的,也有各个方面并不突出甚至较弱的,这部分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温暖。例如,幼儿在园用餐期间把汤不小心撒在衣服上、地上时,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比批评更有效果,如此能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逐渐产生安全感。
2.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人际交往水平较好,在班级中和大部分幼儿都能愉快交流,但也有部分幼儿交往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主动与之交流,逐渐建立友谊,建立自信,进而提高这部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建构区活动时,教师可以采取“强弱搭配”的策略,引导幼儿“以强带弱”,相互配合,促进交往,达到“幼幼互动”的效果,营造良好的班级交往氛围。3.家人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要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家长多交流,让他们了解陪伴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学会与孩子交流与沟通,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提升幼儿教师素养
1.注重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帮助教师理解职业、认知职业。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让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规划、有理想、有抱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例如,教师在每月的党、团活动中可以设计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近期国内出现的各类师德类案例分析,警钟长鸣;第二部分,心灵鸡汤为教师长期疲惫的心理、疲劳的身体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帮助教师发泄紧张与不安的情绪、疏导心中的压力,让教师相互倾诉、放空自我;第三部分,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
2.引导教师系统化地学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幼儿园要组织系统的、专业的、全面的幼儿心理学知识培训,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传帮带”年轻教师,以减少教师因缺少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及时观察与辨析的情况,提升幼儿教师的行为观察与评价能力。
3.注重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针对健康领域的目标、内容、教案等,幼儿园可以聘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授来园进行教学研讨,改变部分教师认为健康领域仅包括身体健康、体育锻炼、不挑食等片面认知。
4.为大班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在每周的教学计划中都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帮助幼儿认知情绪情感、了解维系友谊的方法、学习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此外,幼儿园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中,帮助幼儿度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三、搭建家园共育桥梁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阶梯式的过程,幼儿园与家庭都不可能单独一方去胜任,必须两者结合,步调一致才会发挥其功效。学龄前儿童年龄小,生活环境简单,心理行为发育与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有关。在有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往往会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打骂”“溺爱”等不良教育方式。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家校通力合作,才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提升家长育儿理念。每学期家长会时,教师应帮助家长理解情绪平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和性别差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
2.采用适切的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各类理念、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幼儿园可以聘请幼教专家、心理学专家开设家长讲堂,避免“打骂式、恐吓式、数落式、训斥式、唠叨式、散养式”等不良教养方式。父母要学会正确表达爱,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一个微笑,如此就可以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这样孩子才会更信任父母,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
3.多陪伴孩子是最好的“良药”。关注、倾听、表扬、表达、尊重、信任等都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但任何一种方法的使用都离不开“陪伴”,陪伴胜过一切。比较忙的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亲子日”,出差多的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晚上的视频时间”,以此弥补陪伴的缺失。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限于某一个环节、某一种方法或某一种形式,而是应该在承认幼儿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幼儿的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让我们走进童心世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心灵成长,让更多的孩子获益,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幸福生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申燕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