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引言
高职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职院校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职业教育普遍研究的重点问题。近年来,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系列文件中也有不同的定位和表述,专家学者也多有研究,成果丰富。这些方针政策和经验成果,对于指导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地引领和推动作用。然而,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社会各界一直争论不断,观点纷呈,人才培养质量也备受社会质疑。面对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如何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依然是高等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现代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近十多年来,我们通过校企合作、检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走访了省内外数十家大中型企业,访谈了大批企业高管和工程技术人员,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探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关注的毕业生素质依次为:工作态度、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素质、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团队意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多数企业最为看重的是一个人对人生、对工作、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的职业道德修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而并不刻意要求新入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正如上海龙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调室主任赖国鹏所言:“给我一块好钢,我来加工”,一语道出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之间的关系,强调学校教育还是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企业输送一块“好材料”,由企业在特定的岗位上、在工作实践中,把他们打造成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教育,改变“技能至上”的功利主义人才观,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必然之举。
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建议
1、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从学生顶岗实习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尽管多数企业都能积极配合学校要求,为实习学生创设良好的实习环境,提供较为优厚的福利和薪资待遇,实习岗位的专业对口率也在逐年提高,但仍有少数学生在实习期间私自离岗,个别学生因违反厂纪厂规被企业辞退,多数学生在实习期满后另谋职业,而没有选择在实习单位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不能正视现实,缺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充分反映出新一代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学校德育的苍白无力。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到全部教育环节之中。要创新德育方法,加快德育教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德育课切实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服务,而不能将德育仅仅看成是几门课程或者仅仅当作是政治理论专门知识的讲授。全体教职员工都有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全员育人、全院育人,才能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而不能将德育仅仅看成是德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营造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本质就是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依托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实践探索中凝练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谓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但从实施效果来看,真正能够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数不多,有些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涵,有些甚至歪曲走样,任意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纵观国外职业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还是美国的CBE模式,其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我国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师徒制模式,也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围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从管理体制机制、社会资源配置、培养目标定位、教学组织实施、质量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系统设计。首先要健全和完善适应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体制;其次要制订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三要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形成对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点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四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办学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招生与招工的一体化,达到工学结合、理实统合、校企联合、教练融合的高度统一。
3、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底蕴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产业工人,而是懂生产、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我们教育学生要能够“下得去”、“留得住”,但同时我们更应强调,学生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后能够“上得来”,能够走向企业的生产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生产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这才是检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最核心、最基本的标准。而学生要在企业能够“上得来”,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就是说要夯实职业发展的底蕴。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本着“理论够用、强化技能”的教改理念,将理论教学课时一减再减,或者不分课程性质,机械的套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等教学方法,搞得有些课程内容牵强附会,造成理论教学缺斤短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技术基础和后期发展。如此等等,让我们不禁回想起过去中专学校的一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去借鉴。因此,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厘清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4、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
新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变化较快。因此,企业最需要哪种人才,所需要的人才最应具备哪些技能,如何有效地获取并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只有行业企业中的专家才最为清楚、最为权威。因此,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认真倾听并采纳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目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还不能适应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教材的职业特色不够鲜明,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尚未充分体现,与目前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适应程度还有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区域产业发展新形势优化专业设置,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内容,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密切跟踪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完善教材更新机制。要加大力度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到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中来,切实发挥好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作用,共同编写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工学结合教材。
5、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和根本任务,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术知识,更应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能够为行业企业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师队伍建设观念,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从事科研推广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制度,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打破几篇论文、编著定终身的职称评定办法,大力支持教师到农村去、到企业去、到生产一线去,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担当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做促进科技进步的文明使者,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锤炼成长,建设一支既能服务职业教育,又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队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作者:程琪 胡瑛 刘志勇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咸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