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现实困境与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提要:当前,产业扶贫已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而科技扶贫则是助力产业扶贫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科技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已日益凸显。正确顺理、探讨科技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对于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民族地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自1978年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多地区贫困百姓已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生存目标,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更是进入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即将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然而,如何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百姓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由“输血”变为“造血”,更持续稳定地使老百姓脱贫致富,仍然是我国所面临的一大课题。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推进,产业扶贫已然成为了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但若没有科技的支撑,产业扶贫将寸步难行,因此科技扶贫已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也是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明确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梳理当前科技扶贫的困境和发展路径,是做好未来民族地区科技扶贫工作的关键。天祝县作为甘肃省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县之一,因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特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对其科技扶贫的研究和探索也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一、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内涵及意义
科技扶贫是行业扶贫,更是开发式扶贫和内源扶贫,其宗旨是针对贫困地区的资源特性和人口特性,应用先进的并适用于本地区发展的科学技术,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培训、教育、技术手段等,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在我国的扶贫开发历程中,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扶贫,尤其是2016年10月16日,科技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联合了科技扶贫行动方案,启动了科技扶贫信息共享暨成果交易平台,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扶贫精准脱贫迈上新台阶。天祝县是藏族自治县,有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的、农牧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低、技术能力条件较差、居住方式较为分散、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脱贫难度较大等;但也有其特殊性,如其隶属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多,在中药材、高原菜、白牦牛等种养殖等方面都极具挖掘潜力。无论是共性还是其个性,科技扶贫对其都极为重要,而且只有科技的力量才能为其产业发展和区域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性,科技扶贫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也应更有针对性:一是要正确引导民族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合理开发优势资源,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民族地区的自我良性循环,如天祝县的白牦牛产业,可以寻求科技转化并与高原自然风光相结合;二是针对其农业发展的地域性和适应性,引进先进的应用技术,并有技术人员的保障和带动;三是针对民族地区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切实将治穷与治愚结合,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农科教结合等形式,大力提高农牧民素质和生产技能,提高其开发资源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我国有学者对贫困地区农民进取性的研究表明,文化水平与进取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高者人均纯收入水平明显较高;贫困者中因缺乏技术、不善经营、效益低下而导致贫困所占比例约为30%~50%,因此,知识、技术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深入,国家对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甘肃民族地区虽然在优势产业培育、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扶贫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化效果和对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效果仍然不太显著。以天祝县为例,虽然当地政府在白牦牛养殖、高原菜、青稞、油菜种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但发展效果仍然不明显,农牧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发展后劲不强,还存在诸多发展困境和脱贫攻坚压力。
(一)科技扶贫基础条件薄弱,历史欠账多。由于天祝县特殊的自然地域环境和历史原因,导致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水、电、路、渠和仓储设施、冷链物流等设施不完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加之干旱、冰雹、洪涝和冰雪冻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扶贫效益发挥。
(二)科技支撑扶贫力度仍然较小,科技转化率不高。当地政府相关信息显示,农业科技当地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大概在20%左右,形成规模化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约10%左右,产业化的技术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并未能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存在广种薄收、效益不高的问题,群众增收困难,成为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瓶颈因素。种养殖业大多还只能满足于自给自足。
(三)科技扶贫缺乏资金支持,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富民产业培育、农民培训、技术人才引进等环节,都需要专门的经费支持,虽然甘肃省每年在扶贫领域投入的资金不算少,但专门针对科技扶贫领域的资金投入却不多,大多散见于各行业的资金支持,形不成合力。技术人才和农业技术攻关缺乏动力。政府人员大多专注于完成硬性的政策性扶贫任务,无暇顾及科技力量的推动。
(四)科技扶贫缺少科技人才力量的带动和支撑。一方面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指导。虽然省、市、县每年都派科技工作者到基层开展技术培训,但对于天祝县这样的民族地区却没有常年指导的技术人员,过去的技术培训大多也都流于形式,或者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没有起到技术引领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民族地区生存条件差、收入不高,本地的优秀劳动力也逐渐在向外流失,常年留在本地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本地政府缺乏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同时,由于农牧民文化水平低,所以农业技术培训的接受效果不好,不能有效用于指导农业实践,转化为产业发展能力。
(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科技扶贫没有好的载体。受地理条件制约,民族地区龙头企业普遍较少,而且规模小,带动能力弱,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整体效益,也形不成品牌效应,更不能拉动长期的技术支撑和引领。再加上民族地区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形成市场效应。
三、民族地区科技扶贫路径选择
脱贫攻坚行动的实施需要加强科技引领,然而,随着农业发展不断走向市场化、现代化,国家和农民对于科技扶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找到适合于本地区发展的正确路径,才能使科技扶贫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才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一)必须加强民族地区在扶贫开发中的科技支撑力度。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脱贫攻坚中更需要科技作为支撑,只有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才能后发赶超其他地区。而若要有效发挥科技扶贫优势,必须做到精准,特别是对象精准、产业选择精准、措施精准。首先,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宜当地的产业,选中合适的项目,比如,天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大,劳动力对农业保障能力也在减弱,针对农村留守的人群(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更需要的是轻简化技术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科技扶贫也应适应这一新变化;其次,依托于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应该精准选择合适的实用技术;最后,当地政府应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实现扶贫产业的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和效益化,推进民族地区居民持续稳定地脱贫致富。
(二)民族地区的科技扶贫须与生态扶贫相结合。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往往与贫困问题纠缠交织在一起,基于其特殊性,国家也特别注重生态扶贫新模式,因此必须将科技扶贫与生态扶贫相结合,在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手段保障生态安全。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努力实现生态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对接,实现转型发展。
(三)民族地区的科技扶贫需有人才振兴战略的支撑。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鼓励科技项目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是科技扶贫的关键所在。首先,应由县级政府主导,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挂钩;其次、根据贫困人口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最后,利用手机网络渠道,在贫困人口中成立网络学校,采取学习激励机制,不断为农民推送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
(四)扶植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典型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使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能选得准、落得下、成效好。应注重科技示范企业的培育壮大提高,建立更加规范的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引导贫困群众通过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五)建立一套系统的民族地区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民族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要想规范有序地推进科技扶贫,还需建立一套系统的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比如,人才引进机制、科技扶贫项目激励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等,应把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扶贫合力,也为科技扶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总之,扶贫致富路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发展,扶贫理念和扶贫方式也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科技扶贫已经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奋力开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只要让扶贫插上科技的翅膀,民族地区的小康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强.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2]黄成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2).
[3]黄祖辉.中国三农问题解析:理论述评与研究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王碧宁.燕山贫困集中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实证分析———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6(4).
[6]唐建兵.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资源产业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4).
作者:施乐 杨丽娟 刘建英 卢一文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