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儒家现代生态伦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天人合一”工夫论
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天”表述为“天命”或“天道”形成了“天道观”,在那个时候,“天道”被赋予了两个层面涵义,一方面把“天”看成类似命运的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具有支配事物的“超自然”力量,主张尊“天命”“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另一方面,他又把“天”看成是客观规律的自然之天。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天道观”,孟子认为的“天”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本体,孟子把“天”理解为人格化的天,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和存心、养性、事天的思想,所谓知天就是认识天的规律和法则,事天则是要按照天的法则处理人与天的关系。不任是把“天人合一”当作人格理想境界,还是今天人们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都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诚如陆九渊所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陆九渊集》)。我想此心此理不管是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应该以“天地之德曰生”的理念平等对待大自然中的一切物种。
伦理学始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伦理学,也称人际伦理。传统伦理学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而在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不存在什么伦理关系的。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生态伦理学孕育而生。传统伦理学认为自然只是一种资源,初看起来,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只对人有义务,而水、空气、矿藏、河流和大地只是实现这种义务工具。但是,当我们探寻的不是资源,而是根源的时,我们就上升到生态伦理学的高度。人类必需认识到这一点自然界是从无机界逐渐发展而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人类主宰着一切。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过分强调物质实践,不惜一切代价改造世界、改造自然,在功利地向大自然索取。人类几乎达到一种忘乎所以的程度,忘记了自己也是大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面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被污染、空气被污染、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现在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含有有害物质,喝的水是有问题的。试想一下这样下去,人类文明还能持续多久呢?20世纪50年代来,莱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向人们描述了一幅由于技术滥用的危害生物,人和环境的惨烈图景,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也预示了生态伦理学的开端。在传统伦理学中,人类是唯一值得道德尊重的具有内在价值的物种,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唯一的尺度去对待自然界的物种,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而生态伦理学主张增加对生命的尊重。
法国著名哲学家施韦策提出:“伦理的到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人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负有责任,要平等地敬畏自然界的任何生物。把道德关怀扩大到地球上的千万物种。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物种都是生物系统中重要的一成员,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是也不应该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和征服者,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一种特别亲密平等的关系。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有利于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生态学家B•德沃尔在《深刻的生态学运动》一文中说:“人既不是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人是不断创造的部分。”人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热爱并生活在自然之中,是地球家庭中的一员,要听任自然的发展,让非人的自然沿着与人不同进化的过程发展观。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念,我们应该肯定自然界和一切生命有内在价值,人应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界物种的权利。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内在价值必须通过工具价值得以实现,这是自然界存在的根本意义。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不加节制的去实现工具价值,而忽视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时,人又,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改造自然。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三、两者关系
天人合一观与生态伦理学,由于各自产生的背景不同之处从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天人合一观产生于农业落后的社会,是农耕时代生产方式的反映,那时候人类对世界的思考是经验的、直观的,并且不可避免地带有天人感应的原始宗教色彩。生态伦理学的诞生实际是生态失调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反思的理论成果,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天人合一观与现代生理学具有一定的相契合之处。首先,在自然观层面上,它们都表现出一种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还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作者:宁艳花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