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哲学在教育学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追求的是一种终极的价值,其归宿是人的发展和完善。人们通常会把深刻与高深莫测等特点赋予教育哲学,但又往往因其过于深刻和“高雅”而将其拒之门外,不能很好地将教育哲学的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黄济在其《教育哲学通论》中认为,教育哲学主要论及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学道德、教育美育等。教育哲学的本质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本身难以解决的基本问题,以求得对教育的整体性把握,并不断为教育事业提供一个适当的价值尺度。
第一:教育哲学之维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应包含引领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审视历史和社会问题;
第二,教育哲学之维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挖掘历史史实所承载的价值,探讨历史学科的本质等根本性问题。这些目标与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是一致的,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从教育哲学层面去思考历史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因所在。柏拉图主张教育就其最高意义而言是哲学。基于教育哲学的视角,历史教学除了进行学科基本能力和素养的培育以外,更应去追求学生生命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爱国情感、人文主义精神、坚强与宽容的人生态度,尊重与敬畏,人格与品性,这些才是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真正的意义所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教育哲学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确立及实现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确立,就是要关照人生的原始命意,以人文精神涵养生命,以对过去的理解和对话构筑教育与生命和现实的相融,实现教育促进生命的全面成长。学生应该通过历史的学习,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而因历史而智慧,因历史而深刻,因历史而崇高。因此,如何更好地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审视历史教育价值,让历史教育闪烁价值的光辉,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确立的关键所在。
第一,以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培育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高中教育特别是历史学科教育是素养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高中学生应通过历史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强调历史教学的这一价值追求,即学科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培育。注重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并非不要知识目标,而是要对知识进行重构,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以更加丰富的呈现方式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所表达的思想是主观的,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学科能力和史学素养的培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理论修养,让他们具有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必修1的第一单元,教材是围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展开的。如果仅仅围绕制度的内容、影响等知识进行学习,不仅学习过程会非常乏味,而且这一单元所蕴含的历史教学价值也将被淹没。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实际上是围绕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这一条线索展开的。“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内阁制”等等,这些制度无论从其完备程度、制度体现的国家管理理念还是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看,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知识本身,而是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具体的制度内容放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下去思考其必要性,进而深刻认识这些制度本身所承载的政治文明和政治智慧。同学们在评价“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往往以习惯的批判思维认为这个制度过于集权、是专制的,是对人民的控制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出发分析其影响,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从政治文明的视角认识这些制度,超越阶级和意识形态思维,看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历史需要,也是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让学生深刻理解“三省六部制”所蕴含的“制约与平衡”基础上的“集权”智慧,这些制度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看,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历史教学目标应包括从基于唯物史观的史学素养与方法层面,培养学生历史研究意识、逻辑分析意识、批判建构意识和理解包容意识,以及建立在这些意识之上的国家意识、全球意识、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I为例,除了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人类经济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外,还应该赋予经济史更多的价值内涵。如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繁荣、古代丝绸之路的延伸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理解人类文明相互关系,认识到不同民族共同创造了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到人类从孤立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从全球的视角认识人类世界,认识到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既看到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光环,又能透过文明看到奴隶贸易的罪恶和殖民侵略的野蛮。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学习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
第二,整合历史学习资源,围绕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建构进行教学设计,让情感价值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前二维目标应该是手段和方法,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更重要的追求。“能力”“过程”“方法”目标是连接“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一座桥梁。《抗日战争》一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备受争议,很多老师主张这一课最主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些目标当然都是需要的,但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和教材文本的局限,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教学资源整合和三维目标之间的衔接,教学目标往往无法真正实现甚至出现偏离。如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作用的认识,绝对不能让学生根据“抗日神剧”的画面进行判断,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应该需要建立在掌握大量的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日本侵华罪行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史实文献庞杂,不是所有的历史事实都不加选择地走进课堂。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战争中的重要事实,了解国民党战场的情况,以改变学生掌握重要历史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历史的误解(抗日战争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国民党大部分是汉奸和卖国贼),这既是对历史不负责任,也不利于今天国共两党友好合作的善意的积累和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因此,抗日战争的历史教学目标应该以国共两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线,进一步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和战争的残酷。
第三,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以教育现代性的视角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世界和面向未来。关于教育的现代性,各国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英国,人们倾向于将教育定位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这一方面;而在美国,人们多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理解价值教育。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人们一般侧重从教育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上来理解价值教育,如重视公民教育等”。①总体来讲,当代西方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教育现代性的范围加以考虑,是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历史学科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纵横古今中外,洞察人间万象。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中获取智慧,懂得如何让今天生活得更幸福,如何让明天的世界更美好。历史新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提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显然,这样目标的实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常重要,是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思想境界和视野。历史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坚持面向现实,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等内容,这是学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需要,是对学生未来的关怀,这样的目标是具体的历史知识无法代替的。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历史教育创造性地进行变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的评价方式等领域融入时代元素和世界意识。另外,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市场经济中和相对发达的物质条件下人类幸福感的缺失、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种族残杀、局部战争等问题无不困扰着现代人类,这些问题是历史教学无法回避的价值问题,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这些问题给予关注,引领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建构,形成积极开放、富有责任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须知,这一代学生有什么样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人类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三、总结
历史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人性的养育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历史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实践需在教育哲学的引导下,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的探究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从教育哲学维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追求,深刻理解历史教育的本质,树立高远的育人目标,用教育哲学的要义引领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功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完善情感、提升境界,进而树立对社会和人类未来负责的价值追求。
作者:马维林 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