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6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历史教学现状(6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6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思路

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初中历史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均发生了变革,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的学生热情。针对这种现象,需以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作为参照,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此推动初中历史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课前问题。众所周知,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彻底,则会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效果不佳。首先,很多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籍以及多媒体资料,导致知识点呈现死板现象,教师自己也失去个性,形成照本宣科的不良局面,以致于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所丧失,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打压;其次,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缺少内涵,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仅仅为学生讲解表象内容,将诸多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比如在学习一节课的时候主要讲解的内容便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改革内容、改革意义等,并且绝大多数历史教师会叮嘱学生进行背诵记忆,导致历史课堂死气沉沉。

2.课堂问题。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甚至部分“不好好学”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试题或者睡觉,导致学生听懂的知识比较少。另外,教师讲课讲得大汗淋漓,成为课堂的主角,导致学生呈现出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部分难懂的知识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提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随口一说,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会导致教师形成疲倦状态,并且也无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3.课后问题。第一,部分历史教师课下预留的作业比较少,甚至很多历史教师安排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未当堂完成作业的学生在回家之后缺乏对该课程的重视,作业完成情况不尽人意;第二,众所周知,历史知识的学习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初中历史的学习效果并非仅仅依靠简单的练习题便可以提高,也不是在课堂上随便听听便可以掌握的,所以课后学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历史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偏见,这对整个历史课堂学习有所影响。

二、对策

1.加强对历史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学校选择的历史任课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能力强与思维开阔的教师,并定期对历史教师进行培训,让历史教师能够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有所认识,能够在日后教学中提高教学能力。另外,在历史教师培训的时候不能钻牛角尖,造成培训内容枯燥与乏味;另外培训形式要具备丰富性与新颖性,让教师能够从教育培训中得到启发,能够在日后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保证历史课堂具有丰富性与灵活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2.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还要在分析教学目标与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有所认识,能够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维方向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历史教师还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时政新闻、历史事件以及社会事件引入到历史课堂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部分学生看来初中历史课程是枯燥乏味的,没有数学、化学等课程具有挑战性,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针对这种现象,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通过大屏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历史的丰富性与多元化有所了解。比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一节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渡江战役”的影片与视频,利用磅礴的战争形势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这样一来,能够通过历史事件与生动形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邓奇德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性探究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从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提出问题,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实施评价,催化学生“主体参与”;进入角色,深化学生“主体参与”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主体参与

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在新课开始就要激发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就要创设情景进行成功的引导,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作为主体去参与学习。例如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就是由学生表演一段历史情景剧导入新课。剧情一:一群远古居民在采集地的地头上平均分配采集到的劳动果实,不经意中有一些种子掉在了地上。剧情二:(旁白:一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他们发现地上长出了几棵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了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种下几颗。剧情三:(旁白: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种下的种子真的长了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实。这位妇女非常高兴,她招呼她的同伴,告诉她们这一结果。剧情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编演历史剧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搜集处理历史资料,搜集资料、编排导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形成了历史意识,体验了合作精神,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学生表演结束后再提问:这段表演说明了什么?通过情景导入,有助于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二、提出问题,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主体参与思考、讨论,然后由学生回答,当然教师更要给予学生权利,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善问,特别是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这样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又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我认为在上课时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问题,效果不错。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讲“西安事变”时,启发学生思考“抓了之后,该如何处置他呢?是杀?是留?”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同一小组内还有意见分歧,课堂讨论非常热烈。主张放蒋者认为“众人齐心,其力断金,只要同意联共抗日,可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主张杀蒋者认为“擒贼先擒王,好不容易得到这次机会,不能放虎归山”。这时有同学提出:“老师,可以有第三种处置办法吗?”居然会有第三种观点,老师也感到很意外。他认为应该把蒋“终身拘禁”,理由是“杀蒋,会造成国民党内部争夺领导人位置;放蒋,若蒋出尔反尔继续与共为敌,影响抗日战线早日形成”。通过辩论,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思维得到碰撞、启发,使学生学会联系当时时代背景思考这一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都参加进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实施评价,催化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依赖于教师指导、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真正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又有强烈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回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思想火花,你就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及时给予肯定,让愉快的学习气氛充满课堂,真正催化学生“主体参与”。例如在“贞观之治”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创设一个与“贞观之治”内容相关的历史场景,采用一种你喜欢的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舞蹈、绘画、漫画、小品等,表现你心目中的历史人物———唐太宗。学生们立刻就忙开了,有漫画表现“合并州县”,舞台表演“善于用人”、“注重节俭”,绘画表现“重视纳谏”、“发展生产”……有一个小组选择创作有点难度的“发展生产”,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漫画与绘画组的两位女生画画不错,教师立即给予表扬赞美,有一组编排历史剧的编剧和表演都非常棒,全班都热烈鼓掌,而另一组的两位同学虽不善于表演,但老师对他们在表演形式上的突破也给予了肯定,希望他们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且可以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新观念,一切从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与时间,多给学生一个机遇,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彪,李辛炎等编写.《主体性教学讲座》,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1998

作者:周晓燕 单位:宜兴市洋溪中学

第三篇: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档案服务理念的提升,西方国家已将档案服务拓展到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国的档案开发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我国档案教育服务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英美等国档案部门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做法,为我国档案部门推展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提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中学历史教学;档案开发;档案利用

随着档案功能逐渐开发,档案社会应用功能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基于档案与历史的天然联系,档案除早期运用于历史研究外,各国的档案界也开始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向中学历史教学拓展。起步较早的英美等国,已在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连结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国的档案开发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下本文将对档案支持历史教学的必要性、英美等国档案机构将档案应用于学校历史教育的措施进行探讨,以为我国档案支持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建议。

一、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档案与历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档案资料,一方面可以破除档案是“故纸堆”的传统刻板印象,使档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从基层开发利用人群,获得公众的认可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档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正视历史,提升中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素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多仅以历史教材为主,缺乏历史背景与相关资料的导入,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兴趣不足,形成枯燥乏味的负面印象。在我国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中学历史教育也不应只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粗略传承,更应以实物来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提升历史知识,达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档案馆汇集了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信息公开与民众知情权的推动,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带来新的契机。促使民众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成为档案界人士的一项新的议题。档案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科的发展来源于实际工作的推动。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拓展了档案学的研究空间,为档案学相关理论的细化与深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我国档案教育服务的现状

我国档案馆开展公众教育行之有年,多通过展览、参观、专题讲座等服务形式向民众宣传档案,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基本国情教育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25。近年来,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代表的档案机构尝试与学校合作,开设“学生课堂”,向各级学校和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和社会责任感[1]40。然而,我国的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入程度从总体来看,仍存在以下不足。

1.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入度不高。整体而言,我国档案部门目前所提供的公众教育服务,仍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部分,对于历史教学部分或是并未提及或是涉入不深。以我国在公众教育服务方面走在前列的上海市档案馆为例,虽然在官网上设置了“学生课堂”版块,但是具体页面中只是某一专题或主题的简要介绍,无法从中获取直接的教育信息。且在专题或主题的设置上,只是作为常识性地宣传上海市的相关掌故与城市发展的脉络与轨迹,而在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系统融合方面,相关程度并不高。

2.档案的呈现方式未考虑学生的接受度。纵观国内的档案网站及其编纂出版的档案资料,档案要么以“原件”形式呈现,要么就是对档案的学术性研究,档案的呈现方式并未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度,同时也造成了档案与大众的疏离感。“原件”形式呈现的档案,在字体辨认或清晰度上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没有对档案承载内容的介绍和解读,中学生又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导致阅读困难。而档案的学术性研究虽有利于专业研究者的学习与利用,但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却增加了理解难度。档案与学校历史教学无法连接。

3.档案部门重视度不足。当前,除上海市档案馆在网站上设置“学生课堂”栏目外,鲜少看到国内的档案馆网站有设置与学生历史教育相关的版块,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我国档案部门对于中学历史教育不够重视,也导致这一方面服务的整体缺失。在国外档案部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同时,我国档案部门却忽略了在档案融入学校教育或历史教育连结的重要性,致使档案社会服务功能仍在基础阶段徘徊。

三、英美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做法

1.英国。英国历史悠久,国家档案馆馆藏年代延伸千年,最古老的数据是1086年由威廉一世国王编制的《末日审判书》。现已有近八千万笔数字化档案文件,可通过网络取得近一亿笔政府电子文件,另也收藏近二千笔政府网站典藏档案。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内容形式多元,包含纸质档案、羊皮纸档案、电子文件、机构网站、照片、地图、绘图等各类型档案记录。英国国家档案馆积极拓展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服务,除提供一般的读者服务外,还致力于档案与中学历史教育的结合,举措如下:

(1)结合历史专题提供课程素材: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丰富,为了便于中学历史教学,将英国历史分为八个时期,依次为中世纪(1066—1485)、现代早期(1485—1750)、帝国与工业(1750—1850)、维多利亚时期(1850—1901)、21世纪初(1901—1918)、战间期(1918—1939)、二战(1939—1945)、战后(1945—)。并在各分期内,提供教案,针对每一历史专题提供详细的多载体的档案资料以为教学素材。

(2)专题培训:英国国家档案馆除根据主题提供课程素材外,还会邀请资深馆员与专家学者根据某一专题为教师和学生开设教学课程,通过有趣的讲解,丰富其档案知识,提升其历史综合素质。

(3)远程教学:对于无法参加专题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国家档案馆利用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工作坊,并在官网上为学生开设线上教育课程,通过讨论增进师生对于档案的认识与了解;为了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更好的协助,国家档案馆除了注重官网网页的设计和知识呈现外,还一直配合历史教材提供相关的档案和史料,并与学校师生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从反馈中改进更新服务,使网页内容兼具知识性、启发性与趣味性。

2.美国。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tionalArchivesandRecords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NARA),负责收存自1775年至今的美国官方历史记录,目前馆内大约有9亿页的文件档、700万份地图与图表、超过20万张的照片及超过11万份的录影带等。NARA开展档案教育的时间已经超过31年,档案教育与网络应用已高度融合,大部分教学资源均可在网络中获取。在支持中学历史教学方面,NARA同英国国家档案馆的做法有类似也有其特色之处。

(1)历史分期配合教学:为提供教学活动使用,依照中学课程标准将档案分为不同时期,分别为独立与建国初期(1754—1820)、扩张与改革(1801—1868)、南北战争与重建(1850—1877)、美国工业革命与发展(1870—1900)、近代美国的出现(1890—1930)、经济大萧条与二战(1929—1945)、战后的美国(1945—1970)与当代美国(1968—)。在NARA提供的分期主题之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活动。

(2)教学培训:NARA会于每年暑假在其华盛顿特区的馆区提供历史教师的工作坊。通过工作坊的交流与培训,教师学会如何从国家档案馆的馆藏中查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此外,NARA平日会以视频会议形式,由专业人员介绍档案及其利用,通过互动与讨论增进师生对于档案史料的运用技能。

(3)竞赛激励:在NARA的推动下,各地学校与社团积极响应宣传利用档案。每年六月在马里兰大学定期举行全国竞赛,参赛对象是六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每年大约有五百万人数的学生参加。根据每年的特定主题,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NARA网站中的资源参加比赛。通过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原始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并培养他们对史料与历史的兴趣。

(4)活动参与:NARA组织研究人员将设计好的史料放在“DocsTeach”互动式学习网站上,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学习历史课程,训练学生历史思维。NARA还针对不同学校班级,以某一档案资料为案例,让学生体验作为档案工作者如何进行档案的整理与加工工作。通过活动参与,让中学生切身感受档案与档案工作。

四、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建议

英美等发达国家在长期探究档案使用效率的理念下,已推出多种激励中学历史教师与学生利用档案的方案,主动配合中学历史教育。然而我国的档案服务与中学历史教学仍在融入度、接受度、重视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档案服务功能的拓展无法一步到位,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应循序渐进,逐层推展,因而针对现阶段状况的建议如下。

1.拓展服务理念,延展服务功能。自1789年法国档案工作改革开创档案馆公众服务以来,档案馆的服务功能逐渐拓展、细化。1954年,第一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提出档案与中等教育融合的议题,自此成为档案界与教育界制度性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此后档案馆的教育服务理念逐步在国际档案界普及[5]86。1980年代,随着我国与国际档案界交流的增多,公众服务的思想在我国迅速传播[6]6。1990年代,我国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实践正式拉开序幕,教育服务理念得到拓展,而当前是我国适应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键开创期。档案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讲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历史教师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档案与历史的关联性,却不熟悉馆藏内容,更遑论利用档案部门的档案进行教学活动。因而开展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教师了解档案部门的馆藏,组织教师参访档案部门,了解档案部门中收藏哪些时代或主题的档案资料。档案部门需针对教师增加档案使用的便利性,适当开放档案使用权限,解决相关的版权问题。积极推展档案数字化,将大部分档案纳入网络系统,使全国各地的档案资源得到共享。

2.积极主动与中学历史教育系统衔接。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档案运用于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时间有限,而多数档案又取之不易、读之过难。因而档案部门应先整理设计档案资料以配合学校课程主题,将档案进行加工处理,以利学校师生运用。再透过研习活动或教案/教学示范的方式来培养教师使用这些档案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的困难,逐步实践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目标。另一方面,档案部门应加大在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方面的人力投入。教育推广必须以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档案部门需增加研究人员,充实教育推广人力,将晦涩难懂的档案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料。借助馆外专家学者,参与档案的选择和判定,主题档案的规划和呈现方式,并协助进行档案研究事务,以弥补档案部门人力、研究领域局限的问题。

3.推展基础工作,适应历史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档案学要根据社会所需提供档案服务,但同时也要为实践作出方向性指引。在具体操作上,档案部门必须进行基础性研究工作,进而推广教学活动。档案部门应首先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对照档案馆藏,精心挑选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联的档案资料,对其进行介绍和解读;其次,有计划地进行分析、转化、改写、解读的工作。以这些档案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从事教材的开发;在提供教材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特点,说明素材与课程的连接点,增加趣味性与知识性,制作成切实可行的教学素材,主动推送给中学历史教育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档案部门根据档案资料制作的教材教案,除了档案研究专家的参与外,还应定时接收中学教师与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材教案内容,不断提升档案服务品质。

档案与教育融合是历史所趋,我国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方兴未艾。档案支持中学历史教学一方面既可使档案走出馆藏的狭小空间、有利档案利用的普及性,并使档案馆的功能多元化;一方面又可协助中学,共同发展史料教学,让学生经由档案建立史料、证据的观念。我国档案部门珍藏了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建立档案与中学历史教学关联,挖掘有价值的档案史料,使我国宝贵的档案资料“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可以培育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人。

参考文献

[1]宁现伟.档案馆公众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姜之茂.档案馆社会教育工作[J].中国档案,1997(7).

[3]林慈淑.档案融渗历史教育之研究[R].台北:档案管理局,2010.

[4]谭必勇.如何拉近档案馆与公众的距离———解读西方公共档案馆公众教育职能的演变[J].图书情报知识,2013(4).

[5]王云庆.谈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发展演变[J].档案学通讯,2014(2).

作者:隋鑫,王念祖 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闽江学院历史学系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研究

摘要:历史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历史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文观,促进学生思想受到触动,让其在课堂上受到优秀历史人物的熏陶,思想品质、意志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既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修养与素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问题;对策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许多学校存在教学方法老旧的问题。教师在投课过程中,过多强调知识的讲解而忽略历史学科的教育性和人文性,仅仅把历史学科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而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在相关历史事件中吸收有用的人文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枯燥、单调,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校认为历史科目不是主妥科目,使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其他学科上。这样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重点讲解人文精神的知识,从而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妥任务,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上,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其不仅是对“人”存在的思考,还是对“人”生存意义的关注,又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历史教育从本质丰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故而中学历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及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精神品格,这对中学学生自身品质的塑造具有极其重妥的意义。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大趋势,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逐渐缺失,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盛行。如何对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阶段的中学生进行培养,现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点,故而在中学历史中加入适当的人文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可见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工作者,其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对象。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及其对社会、人生的看法,甚至是其为人处事和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故而教师应当严于律己,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提升个人学识,并与时俱进保持先进的、健康的思想,以健康、阳光的形象面对学生,做学生的楷模。同时历史教师要应当坚持广泛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如唐代妇女多彩多变的服饰,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之中显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饰所呈现出的包容、开放、大气、进取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引入名家名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历史是一门博古通今的学科,众多历史事件都由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推动。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学历史教师都喜欢将历史学习概念化、公式化、符号化,教师在课堂上常用抽象、概括的表达方式进行授课,教师自认为讲挨过程精炼易懂,学生却觉得冗长无趣。因此,在此时适当的引入一些名家名句,既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增强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代入感。

(三)积极构建人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开放、富有理性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对课堂上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审视和重新认知,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历史先贤不一样的人文情怀。这既把学生从繁重的中学学习中解放出来,又解放了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将历史知识与学习态度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在舒适宽松的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情怀的体验,促使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科学树立历史观,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以丈为镜,可以知兴亡;以古为钱,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飞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对历史内容进行准确、客观、科学的阐述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站在不同角度,亦或是站在不同的价值观层面上对同一个事件或人物的解读就是多元化的。如在评论哥伦布航行美洲的事件上,站在民族史观的层面上,哥伦布就是一个殖民主义者;而站在全球史观的层面上,以进步为标准,哥伦布又是对人类社会的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一些存在价值冲突和结论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价值层面上来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判断。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新连绵不断。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应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首先需要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然后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目的。学生也应在课堂外积极积累人文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内外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得以全方位提升。

作者:庞杰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第五篇: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分析了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应用

根据新课标与教育教学实践标准提出的要求,所谓的微课,就是指基于视频这一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记录的针对某一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案例片段为核心,并且相关知识点的一系列辅助性教学资源也包含其中,例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自我约束以及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再加上学习兴趣的缺乏,那么他们是无法认真学习知识内容的,特别是对于历史教学,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例如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历史过程等等,在日益繁重的课程下,学生的负担越来越大,逐渐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与消极心理,而在课堂中引入微课则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微课在内容上的趣味性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串联起知识内容,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在记忆与运用上提供引导与帮助,传统的对教学内容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得到有效避免。

历史教学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例如历史故事、任务典故等等,很多知识的系统性、故事性、连贯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这些短小而多的知识模块而言,微课的运用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微课具有鲜明的主题与简洁的内容,不会耗费过多时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由此更加丰富,同时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微课教学中,知识点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得到展示,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历史题材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语言节目、影视作品、名人讲座等等。历史教材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然而教师可以寻找影片、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一系列形式与素材,将知识点展示在课堂之上,如此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集中,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无法合理控制微课时长。传统历史教学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点掌握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放缓节奏。而微课与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相适应。微课教学不需要过多时间,在微课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可以相对集中,并且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对知识点的掌控相对简单。相关调查显示,5-10分钟是微课教学的最佳时长,这段时间学的注意力能够一直保持集中,因此,针对微课时长控制不当的问题,可以合理设置微课视频播放之间,以5-8分钟为宜。微课教学的时长较短,因此必须注重教学素材的选择,必须达到精简的要求,并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时将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将主题与主要知识点导出,如此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更快,传统课堂中的导入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就得以缩短,课堂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第二,微课教学素材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乏充分考虑。在微课教学开展中,尽管教师们保持着高涨的热情,然而受限于备课条件以及对微课教学的认知程度,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微课内容的准备比较单一,然而学生之间的基础存在差异,在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上肯定无法保持一致,因此不同的学生必然无法都适合使用同一套教学内容,这往往难以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相悖于微课课程实施的初衷。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认真选择微课课程的素材,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层次性差异,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在设置微课时要注重灵活性,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并且新知识学习要保持连贯,不宜出现过多新内容,合理控制教学进度。第三,教师缺乏对微课教学的把控,对自身课堂定位没有足够重视。目前,微课教学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有的教师忽视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完全以微课课程中的视频为主,整个教学活动完全用视频来替代。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在理解视频内容方面并不充分,课堂参与度也不高,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被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课堂定位,合理控制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微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播放微课视频的作用仅仅是展现知识点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运用要求教师注重微课素材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达到充分体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学生准确、有效的把握知识重点与难点。在微课结束之后,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进行一个总结,在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巩固上提供帮助,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好反馈与总结,如此课程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才能够达到最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微课的运用仍然有待完善。我们必须针对此展开研究与探讨,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9):53-53.

[2]邬国春.浅谈初中历史微课制作及应用[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6,(6):70-72.

[3]苑玲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散文百家(下),2015,(7):274-274.

作者:靖娜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六中学

第六篇:中学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主要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

教育爱国主义是人民对祖国固有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中学课程中,历史学科在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理念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怡关爱人类的情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具重要性和必要性。龚奇柱先生的《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两文,使我获益匪浅。龚奇柱先生是一位在历史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很有建树的人物,在权威期刊如《历史教学》等刊物里发表过多篇文章,其文使读者发散思维,得以借鉴与学习。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探讨。

一、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讲述的细节性和生动性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如果教师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只是单纯讲述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也许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历史上的人物应该是生动鲜明、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应该是生动感人、惊心动魄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时要注意增强细节性和生动性,使史料故事化,使故事深刻化,方能让学生轻松理解与记忆,只有理解事件的意义,才能从中体味爱国主义的感召力。例如在讲授《西安事变》这一课时,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与意义,而对西安事变的具体过程则只是一笔带过。教师如果单纯照本宣科,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达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这一目标。而如果教师出示几则史料,则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张学良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当被逼无赖时,束手无策的时候,我想到了兵谏,我曾试图说服他,但不答应,结果,我只能采取胁迫的办法。他接着说道,今天请你们到这里来,是因为不知道明天让不让我讲话。

如果顺利,我们还有救,如果失败的话,我们的命就没了,我已向派去的逮捕的人下了命令,如果失败的话,我就要他的命”,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解读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已经做过很多努力,可以看出张学良先生在国难当头,怀着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对于在那时已经归顺南京国民政府的他来说,能说出若不一致抗日则要了的命,其爱国之心读来便知。可以说,这则材料鲜活描绘了张学良先生在逼蒋抗日上的意志,也能看出张学良先生内忧外患国情下,面临诸多压力。然后接着展示逃跑,东北军士兵逮捕时紧张与危险并存的情形的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张学良彼时所面临的焦灼环境。增加富有吸引力的材料后,只要学生想到张学良先生以上这些话语及其逮捕时的场景,不但能加深对张学良先生的敬仰,更能让学生为张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折服。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在课堂上运用

多种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讲授式,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固定成了传统教学的代名词,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旧观念都需要打破。历史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按照书本上的知识与材料来讲,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课堂,学生会感觉历史课了无生趣,只会越来越觉得学习历史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火烧圆明园纪录片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带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震撼人心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使学生能够强烈的体会到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心。而如果教师采用语言描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学生在头脑里难以构建出图像,其感受也不会那么强烈,也就不能很好体会到列强的侵华罪行。通过视频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再如,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在讲到旅顺大屠杀时,教师首先展示几幅日本人对中国人民进行屠杀的图片,让学边看图片边进行思考日军给旅顺带来了哪些灾难,然后接着用语言描述,日本在这里进行了旅顺大屠杀,使得这里尸横片野,可见日本的暴行是多么的惨绝人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图片教学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从而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情感上的感染力。历史图片当中包涵着丰富的情感,教师挖掘图片所隐含的情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热爱养育自己的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很难想象一个对家乡没有感情的人会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在使用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好处,是学生能感受到自己身边发生的历史,借用“心理接近性”的优势能更加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抗日战争那一课教学时,可以不必使用学校发的教材,老师可以灵活地选取本地的乡土教材与学校标准教材所讲内容相符的部分,这样一来,学生听着自己家乡人的奋勇抗日史,会很受启发,感受到长辈们身上的爱国情怀,从而产生敬仰之情。还可以在课下让学生去参观本地区的抗日战争纪念场所,然后让学生写一篇参观后的感受,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也可以组织学生访谈一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学生在访谈老人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见证者当时的感受与情感,能够真正地了解到原来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感,也从历史见证人自身经历的讲述中,感受到历史见证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学生听着,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对祖国的爱国之情便油然而生。觉知本地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便能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通过这些过程,意识到作为新一代的继承人,要把前人的事业和精神继承过来,发扬下去,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拼搏,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繁荣、富强,从而由热爱家乡到升华到热爱祖国。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讲述的细节性和生动性,要注意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更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管宁、张友坤译注.缄默50年余年——张学良开口说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周发增、龚奇柱.历史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历史教学,1989.6.

[4]龚奇柱.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历史教学,1981.1.

[5]关金红.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2013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4.

[6]韦泽.白寿彝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齐鲁学刊,2010.9.

作者: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