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意义及方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文章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析,认为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历史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时,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自主探究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课改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既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意义
(一)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在当前的时代大背景下,应试教育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质素的创新型人才。新课改下的自主探究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新课改背景下的自主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二)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新课改背景下的自主探究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这一教学方法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了解决问题,能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历史教学提供新思路。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这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情境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技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室里的现代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放映一些关于古代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记录片,也可以将实物带到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设置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机械化地背诵历史教材上的知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的这一教学现状,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为学生传授教材上所讲的知识,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抛出一个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的观点,让学生对这一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深入讨论,可以通过辩论赛的方式来进行。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自己对于教材知识的一些质疑和见解,并进行分析论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参与积极性。除了让学生主动质疑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深刻思考意义的,又贴合学生兴趣和当下时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找到答案。(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所推动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因素。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角度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不能仅仅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还要鼓励学生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切入,将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政治知识等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入,使学生的结论更加全面完整。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让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是为什么,说明自己的观点?失败是为什么,说明自己的观点?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有没有哪些思想现在的你看来是十分错误且极端的?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应对新时期的新发展。自主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能有效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小香.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1(7):116-117.
[2] 胡同帝.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研究[J].才智,2016(9):95-96.
[3] 胡于东.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65-666.
作者:胡强 单位:胡强贵州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