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中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目前,在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尚未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薄弱、史料实证能力欠缺、历史解释出现偏差或错误、家国情怀不足等问题。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尊重史实,有针对性地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由于科学技术的升级迭代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各国的联系愈发密切,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对当下的国际形势而言,综合国力的比拼主要着眼于科技、文化等层面的软实力竞争,这就意味着必须建立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利用优质的人才资源来提升国力。我国向来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注重基础教育建设,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复合型人才。高中历史学科应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视为重点目标,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解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力求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将学科核心素养推向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捋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因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大致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要素构成。唯物史观,就是要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上的种种事物,认识到历史的变化和前进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因此,在学习中应客观理解历史人物与事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时空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把历史研究对象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空间因素的紧密联系。史料实证,即在搜集筛选各类史料的基础上,有效、正确地理解史料,尽可能使自己的推论接近历史事件的真相。历史解释,即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评价,这一过程实际上彰显了研究者的观点和立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需要在研究分析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在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曲折向前的道路后,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自觉树立远大理想,为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责任而努力学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除此之外,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看重的。教师教学时,需要找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让学生不仅获得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形成看待历史及现实生活的独特情感态度,从而培养从历史学立场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和解答问题的重要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独特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学生在深入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其拥有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会不断更新和丰富。在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这种学科核心素养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2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已久,但整体的教学效果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目前教学过程中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2.1高中学生尚未形成清晰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能够指导研究者客观、科学地看待历史,为历史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辅助角色。然而,一部分高中学生对唯物史观重视不足,没有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比较随意。缺少唯物史观的指导,学生很难在学习中深入钻研历史难题,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程也会受到阻碍[2]。

2.2历史基础薄弱,缺乏时空观念

在历史学习中,时间、地点、社会环境等要素是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历史,需要具有敏锐的时空嗅觉,掌握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技能,在时空尺度上观察历史事件的因与果。但是,由于时间、地点等信息比较琐碎,信息量也较多,学生记忆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这些细小知识点很容易被忽视,造成缺乏时空观念的问题。

2.3史料分析和实证能力不足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学会筛选、辨别和应用史料,有助于探索历史事件的真相,并为下一步的历史解释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存在史料分析和实证技能不足的问题。面对教师提供的文字、图片、录像等史料,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有的学生虽然理解了史料表达的意思,却无法找到各类史料之间的联系。对史料的分析与理解不足,就容易在看待历史事物时出现偏差[3]。

2.4历史解释出现偏差或错误

历史解释,一方面,需要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的阐释;另一方面,涉及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实际上展现了研究者对于历史的观点和态度。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史料实证能力不足、措辞不到位等问题,学生在历史解释上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由于基础不牢,学生无从选择可解释的历史材料;由于史料实证能力不够,学生无法从史实里发现必然的联系;由于措辞水平不够,学生在阐释时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

2.5缺少足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觉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快速形成的阶段,因此,向高中生传递积极的价值态度和人生理念是有必要的。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支撑了无数中国人向着伟大目标而奋斗。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仍旧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爱国情感与文化自觉,对历史上的爱国人士和爱国事件漠不关心,在爱国方面较为消极,急需教师引导。

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3.1历史教师专业水平不足,难以指导学生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扮演了引路人与指导者的角色,深深地影响着学生。面对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潮流,部分教师仍未转变传统的以应试为主的教育观念,对学科核心素养认知不到位,也缺乏相关经验,因而无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由于成绩考评、教学任务压力等原因,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有心无力,只能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应试指导中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就显得十分困难。

3.2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够

在众多高中科目中,历史常常处在被学生忽视的尴尬地位。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是“主科”,在考试中占据了大量分数,得到的教学时间和资源也就比较多。而历史是所谓的“副科”,在考试中占的分数少,但内容繁多,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占分少、难度大,导致一些学生对“吃力不讨好”的历史学科缺乏兴趣,没有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也就谈不上自觉主动地培养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3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较为单调,培养效率不高

目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多是依托历史课堂进行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的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培养方式。然而,只靠课堂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却忽视课外的实践探究,会造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限较多,效率不高;而单调的培养方式也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3.4评价机制不完善,难以全面科学衡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

学科核心素养并非有形之物,很难量化评估,因而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就显得比较困难。目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估仍旧以考试分数为重要参考依据。唯分数论的单一和片面,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培养,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呼唤一套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只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有效衡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方能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

4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针对上述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从多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拓宽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找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4.1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形成观察历史的科学眼光

想要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效果,首先要重视唯物史观在历史学习中的基本地位和重要性。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变遵循客观规律,能够形成观察历史的科学眼光,看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机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以唯物史观看待课本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减少理解难度,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记忆。因此,教师要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历史素养,树立唯物史观的立场,避免向学生传播错误的史学观念。在日常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把唯物史观与具体教学内容相融合,向学生阐明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4]。例如,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教师借着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会催生新的生产关系,但旧的生产关系仍然深深影响着生产力的现状。又如,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同学们探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得益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与进步,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又反过来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引入唯物史观的视角,能够帮助学生在唯物主义层面准确而深刻地领会历史的内涵。

4.2纵横对比梳理历史,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学有着明显的时空特征,形成时空观念对历史学习有不小的帮助。客观来看,历史课本里有大量的时间和地点信息,清楚分辨和记忆这些琐碎知识实属不易,若是死记硬背,会耗费大量精力,还可能收效甚微。基于此,教师应当教导学生运用更加高效的方法,使用制作表格、折线图等形式,分别从横向和纵向来对比看待历史事物,将细碎的知识嵌入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体系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譬如,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学生需要探究古希腊民主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层面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从体制形成之前看,这种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成熟与长期形成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有着密切关联,得益于客观环境和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作用。从体制形成之后看,希腊民主政治不但推动了希腊本土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还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持续至今。从横向的角度看,在当时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开化和进步程度都是非常罕见的,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以纵横向角度看待古希腊民主政治,有助于学生捋清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节点,在脑海里罗列出清楚明了的时间表,并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4.3尊重史实、有理有据,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能力包括史料阅读、信息分析、考察辨别、整理归纳和史料互证五个方面,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史料与历史学习密不可分。高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和历史考试中,总会见到许多陌生的史料。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史料判断能力,有针对性地筛选和分析史料,通过缜密的逻辑推演出历史真相,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5]。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史料实证的三个原则,即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和开放包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史料中蕴藏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个历史事件,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6]。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的内容为例,古人在记录和阐释自己的思想体系时,所使用的语言比较精炼,意蕴也非常丰富。在解读这类文字史料时,学生需要积累较多的文言文知识,以便顺利阅读和理解史料。为了提升学生阅读史料的技巧,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开始时,给予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堂所需的文言文史料,并自行查阅文言文解释,以日积月累的方式来形成理解史料的能力。又如,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精心挑选并展示晚清时期西方社会发展的相关史料,指导学生把这些史料与维新变法的措施相对比,从而印证国人改革受到西方的影响,明白维新变法的思想来源和社会基础。

4.4设身处地思考,做出合情合理的历史解释

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的行动,总是基于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产生的,若是以现代的眼光来衡量,容易对历史产生误解。在学习历史时,教师要提醒同学们关注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存在的环境,设身处地去代入和思考,从而理解特定环境下的历史发展,给出合乎情理的历史解释。譬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课,课本中提到,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主要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点。这三点看似平常,却具有深意。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三点外交方针与新中国成立时所面对的国内国外环境相联系,启发学生感悟新中国巩固国家主权、争取国际地位的良苦用心,体会中国人民保卫和平成果、呼吁自由平等的强烈渴望。通过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情况产生深刻认识,能够比较容易地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4.5注重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家国情怀、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人才。家国情怀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内容。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蕴藏在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中,给人以情感上的熏陶和激励。高中生正处在价值观与世界观快速发展、塑造的时期,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7]。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里,始终有满怀爱国情感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譬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涌现了许多令人钦佩的爱国人士。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可适当穿插一些经典的抗战故事,如讲述叶挺、的抗日事迹,促使学生体会到抗战的不易,对抗战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除了在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如争取学校的支持,带领学生到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参观,或是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讲座,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形成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改变对社会和国家漠不关心的态度,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5结语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命题,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尚未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薄弱、史料实证能力欠缺、历史解释出现偏差或错误、家国情怀不足等问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从课本和相关史料中挖掘合适的素材,有针对性地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应在积累基础知识、提高考试成绩的同时展开探究性学习,以科学严谨的眼光看待历史、分析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为了升学和考试,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表现,有助于高中教学实现“育人”这一目的,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突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立悦.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研究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何紫慧.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3]李勇.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5):75-77.

[4]史富辉.教学设计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渗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90-92.

[5]赵巍巍.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18):51-52.

[6]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10):76-77.

[7]林春宇.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4):25-27.

作者:禹向阳  单位:双峰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