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省域民族学生自信培育及思想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省域民族学生自信培育及思想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省域民族学生自信培育及思想教育

本文作者:周华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自信心是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评价的情感体验。“自信心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在事业、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它包括自信心、理想、信念、兴趣和意志等。”[1]爱迪生曾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饱受经济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其他人群,相关资料调查显示:“贵州贫困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P<0.01)症状尤为突出。”[2]心理问题是造成自信心缺乏的主要诱因,严重地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一、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相关资料调查显示:“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31.4%)、强迫(31.1%)、抑郁(21.2%)、敌对(11.7%)等方面,表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对贫困学生思想认识、情感、人际交往及心理适应等方面造成一定困扰。”[2]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本省,民族地区居多,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社会交往简单,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和各种激烈竞争表现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固执、防御等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绪状态,表现为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情绪体验。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城市学生相比各方面都存在差距,文化基础差,交流沟通困难,思考问题方法简单,特别在英语、专业学科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尽管他们刻苦努力,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由此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内疚感。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状态中。“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生活贫乏,生活上的忧虑,学习上的焦虑,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3]这些心理问题成为危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抑郁心理

抑郁是精神类疾病之一,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接触,回避刺激,长期没有体验快乐的能力,自责内疚,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失眠等情绪状态。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人群抑郁症患者达到24%,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自尊自强,有着强烈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是,经济压力和未来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他们对未来产生迷茫和不愉快,长期的自卑心理逐步转化为抑郁状态,甚至自闭、绝望,直至走向极端。

3.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经济困扰,常有我不如人的心态,逐渐形成了多虑、猜忌、敏感等情绪特征。与人相处谨小慎微,害怕因贫穷而被人歧视,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遇到困难不易求助,对周围同学的真诚相助会误认为是怜悯和同情,特别希望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4.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表现出轻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表现形式。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首先,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自卑是自信的误区,自卑感是导致自信心缺乏的重要心理因素。

二、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培养方法与对策

1.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近年来,中央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奖、助学金的金额大幅提升,国家励志奖覆盖面占大学生总数的23%;助学金覆盖面占大学生总数的32%;并实现了贫困大学生全覆盖。中央惠民政策让贫困大学生享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使广大贫困学子不因经济贫困而辍学。“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4]高校人文工作的核心是助人和自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和尊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个体需求,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多渠道,广泛宣传,寻找树立贫困大学生提高自信心的切入点,树立服务学生、关爱学生的理念,特别把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奖、勤、助、贷以及学习、生活、就业等利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找回自信,找到心灵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占20.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开展好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院系党总支书记、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多层次全方位相结合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通过开展团队心理辅导,户外拓展训练,个别咨询辅导,书信、电话、QQ等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惑,最终消除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多渠道帮扶贫困学生

扶贫帮困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和谐校园,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保障大学生安全、健康、平稳地完成学业,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全新课题。建立贫困大学生帮扶长效机制,不仅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引导和支持。把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全国道德模范的典型案例,励志人物的典型事迹作为激励他们的催化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正确看待贫困,把贫困看作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历练,学会乐观生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园各类社团和群众组织,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培养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从中找到快乐。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或校内后勤部门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实现自身价值。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展示学生个人才艺和提高自信心的最有效途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徒手体育运动也有一定优势,甚至还掌握一些民间绝技,笛子、芦笙、木叶、二胡等乐器运用自如,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和引导,挖掘贫困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力推广他们的才艺,多用赏识的语言鼓励、肯定、赞美学生,使他们从中找到成功的快感,“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1]通过开展文体活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唤醒贫困大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4.抓好就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各级政府也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省各高校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表明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贫困学生的民心工程做好做实。首先,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制定教学计划,规定教学课时,改革课程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就业面试技巧、演讲与口才、模拟面试等作为要求学生人人过关的内容,达到帮助贫困学生全面提升的目的。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到校做讲座,介绍企业文化和职业要求,探讨成功秘诀,使学生就业能力普遍提高。其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走出去、请进来联系沿海地区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他们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通过周到细致的工作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能力是考核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主要方面,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合格之才,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背景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应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性义务劳动、扶老助残、扶贫帮困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社交能力、语言交流、团队协作、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在他人的赞赏中找到自信。

三、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贫困引发的自卑、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最终导致自信心丧失,从而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不动摇,以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己任,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