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内地藏班办班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雷召海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西藏地区的教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举办内地西藏班即是国家众多优惠政策中的一项。[1]
西藏班,指根据中央确定的“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和在内地举办西藏班的决定,为加快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种人才的培养,在内地部分省市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创办的教学单位。有的地方则创办了西藏中学。从1985年开始,在天津、上海、辽宁、河北等16个省市举办初中西藏班,并在北京、成都创办两所西藏中学。自1985年举办西藏班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还举办了中专西藏班。现在,已经有25个省、市67所各类学校(包括中学和中专)举办了西藏班,在校学生近万人。从1993年开始,每年有近千名学生毕业,除部分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外,大部分返回西藏参加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在内地办西藏班(校)有很多优越性:一是内地办学有经验,师资力量强,设备条件好,能保证教育质量。西藏学生在内地学习,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和提高。二是经费用得少,见效快。三是环境条件好,涉及面广,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内地重点高中招收西藏内地班学生,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力地支持了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必将对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举办民族班有利于民族地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内地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政策的历史沿革
国家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西藏教育,根据西藏教育发展的特殊条件与制约因素,明确提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
1980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西藏教育事业,培养建设西藏的专业人才。1984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努力办好西藏教育事业,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事实上,西藏的教育事业发展仍然面临重重困难,教育质量很难提高。为此,中央派工作组深入西藏调查,认真研究了西藏办学的困难与问题,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要加快西藏教育的发展,加快培养西藏建设人才必须采取特殊办法加以解决。
1984年初,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关于在内地创办西藏学校和举办西藏班培养人才的指示》,决定从1985年起在内地各省(市)创办西藏班(校)。同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商讨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和智力援藏的实施办法。决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打破西藏长期存在的封闭半封闭的办学环境,将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与学习先进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其他民族办学经验和文化科学技术,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办学路子,以加快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会议决定在北京、重庆、兰州(后改为天津)创办3所内地西藏中学,在内地16个省、市开办内地西藏班,面向西藏农牧区,从西藏择优录取藏族和区内其他少数民族小学毕业生,每年招生1300名,帮助西藏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1985年秋,全国16省市的西藏初中班同时开学,西藏教育部门通过对应届小学毕业生德、智、体全面考核,1300名学生被选送到内地学习,内地西藏班(校)的教学工作由此正式开始。从此在中国民族教育这个园地里增加了内地西藏班(校)这方特殊而艳丽的苑囿,成为实施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特殊窗口。
1987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内地办学的积极性与意义,进一步确定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校)的措施。从1989年起,国家又在内地普通中专、中师、职高和普通高中举办了西藏班。
1992年9月10日颁布的《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见》指出:内地西藏班包括初中预备班、初中班、高中班和各类大、中专班等。在具体的办班过程中,有的省(市)采用了在原来条件好的内地学校开办西藏班的模式,有的省(市)采取单独投资建校开班办学的做法。从初中、高中的办学层次来看,目前我国内地共有北京、重庆、成都、常州、南通、济南、绍兴、三明8个城市采取了单独建校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形式;上海、天津、辽阳、太原、郑州、合肥、沙市、南昌、岳阳、佛山、中山、惠州、临潼13个城市采取藏族与当地学生合校开设西藏班的形式。
1993年3月,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的教育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后内地办学必须贯彻“长期坚持,努力搞好,逐步扩大”的方针,实行对口、重点、包干责任制,并就对口单位教育援藏任务、形式、经费、责任、义务等进行了认真研究,签订了协议。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对内地办学提出了“长期坚持,逐步扩大,不断完善”的发展方针。会议进一步强调,办好内地西藏班是支援西藏的一项重要工作。到1999年,内地举办的西藏中学班、中专班共有在校生14000多人,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部委所属的100所学校。在已毕业的8897名内地西藏班学生当中,有近7200人回到西藏急需人才的县或县以下各基层单位工作。如中师毕业95%以上的学生到西藏县、乡小学或最基层的村教学点,从事教学工作。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已成为一支建设和促进西藏两个文明建设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中坚力量。
为了加速培养西藏高层次人才,开创内地西藏班办学的新形式,教育部决定,从2002年9月开始,每年有关的省、直辖市招收20名内地西藏班(校)的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全国总计380名),直接插到省、直辖市非少数民族一类普通高中学校学习。
2007年1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内地西藏班办学和教育援藏工作会议,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强调“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和内地对西藏教育的扶持和支援力度,促进西藏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09年8月27日,教育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国家民委联合在京召开大力加强内地民族班民族团结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全面部署了内地西藏班(校)、新疆高中班、高校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培训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今后内地民族班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办内地民族班,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地民族班办学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推进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民族教育的鲜明特色,符合我国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政策运行的成效
较大规模地在内地为西藏办学,是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史上的创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生事物。举办内地边疆民族班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骨干建设人才,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为了支持西藏的建设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20个省份开办了28所西藏中学。其中,初中19所,高中12所(包括5所完全中学),师范2所,招收西藏插班生的内地重点高中53所,内地90多所高校招收西藏班高中毕业生。20年来,西藏班累计初中招生3.31万人,高中1.32万人,中师4840人,中专6780人,高校9100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1.4万余名各类建设人才。其中,中专毕业生6780人,中师毕业生3430人,大学毕业生近3900人,研究生258人。还在13所高校开展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人才培养工作,累计招生2200人,毕业学生1000人;各类在校生达到1.9万人,累计招收初中、高中和大学生7万余人。[1]
2005年8月,湖北省唯一的西藏班从荆州迁到武汉市洪山区卓豹路,成立武汉西藏班。2006年12月,更名为武汉西藏中学。目前,武汉西藏中学设初、高中各三个年级,加上一个预科年级,共有学生700多人,专任教师79人。2008年11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投入1.5亿元,在东湖之畔新建一所全国一流的西藏中学。武汉西藏中学新校占地136.7亩,总建筑面积33218.13平方米,将按高于省级示范学校的标准建设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宿舍楼、多功能报告厅及体育活动室、标准足球场等,并装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武汉西藏中学的办学模式,即独立建制模式,属在西藏以外的省份举办学校,定向招收西藏地区各民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一)武汉西藏中学办学政策运行机制的优势
该模式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该模式的优势体现在:
1.办学条件比较特殊。由于条件比较优越,办学环境有利于西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设置特定课程和教学计划。与特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执行特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突出了藏民族特点和西藏经济建设的需要。除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加强了汉语、藏语以及外语的学习,以适应西藏改革开放需要。
3.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了使西藏学生在内地的学习顺利完成,各内地班(校)都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坚持严格要求、细致工作、爱护学生的工作原则。
(二)武汉西藏中学办学政策运行机制的不足
不足之处在于,藏族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由于年纪太小、路途遥远,即使是寒、暑假,孩子们也不能独自回家,除非有家长亲自到武汉来接。几乎所有假期,班主任老师都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度过的。主要不足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内地汉藏混合班汉族学生生源较少。在西藏中学就读的汉族学生大多为援藏干部的子女,这些子女由于大多在汉区长大,接受学校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好,部分家长担心就读西藏中学会影响子女进一步学习,因此不愿意把子女送到西藏中学学习,导致生源减少,且办学成本较高。
2.德智教育失衡,导致对学生评判失公、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移。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内地西藏班的学生,本来就是在西藏通过严格的考试之后,被挑选到内地来的,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他们的家长,对应试教育已经自然接受和认可。事实上,在学校,学习成绩排名次、专业技能严格考试、各种水平考试以及名目繁多的学科竞赛,导致学生把成绩和技能作为衡量自己或他人的主要砝码,致使有些思想品德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却成绩欠佳的学生,形成自卑心理,自认落后。同时,学校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升学和毕业的主要依据,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导致德智教育失衡,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民族通识教育力度不够,导致有的人对西藏学生存在偏见。多年来,由于内地对西藏特殊的区情介绍不多,对创办西藏班的意义宣传不够,致使一些内地学生及其家长对西藏文化、内地西藏班了解不多,从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情感障碍。
四、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模式的国内比较
(一)湖南岳阳一中办学模式的启示
湖南岳阳一中办学模式,即一校两制模式,将来自西藏地区的学生编成若干个班放置于内地重点中学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湖南岳阳一中已有106年的办学历史,从1985年秋起,该校开始举办西藏初中班,2000年改办西藏高中班。24年来,该校共为西藏培养了合格的初中毕业生1125名,高中毕业生868名。该校现有9个班的西藏学生,在校藏族高中生466名,分高一、高二、高三各3个班分别编入各个年级。湖南岳阳一中是典型的“汉藏合校”模式,该校遵循的管理原则是:管理上讲融入,而不自成一体;资源上讲整合,而不独立封闭;工作上讲统一,而不各行其是。该校办学的思路是:统一管理、统一要求、考虑特殊、办出特色。在教学基本原则上,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启发自觉,抓住重点,力求突破;在教学基本方法上,慢节奏、多重复、反复抓、抓反复。如该校共有62名教师,其中,只有12名教师为西藏班专业教师,其他教师均为汉藏课程兼职教师。为了让每个插班的西藏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在各种资源整合中获得最理想的发展,学校提出了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即:要求上统一标准,评价上分别对待;生活上统一安排,学习上分班教学;节假日统一管理,工作日分班学习;课堂上统一教学,课堂外分层指导。
(二)一校两制模式的优势
这种办学模式为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汉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走进社区活动、爱心活动等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主要经验有:既方便于藏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汉藏学生的相互交流;有利于藏族学生对内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加强藏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加快了藏族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有利于藏族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这种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既兼顾了插班生的特殊性,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与内地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一校两制模式面临的挑战
该模式面临的挑战是:学校教师配备要求高,学校不仅要配备实行汉语教学的教师,还必须配备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劳动强度。随着汉藏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突显出来,对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藏学生同校学习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安排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对于不同办学层次的一校两制办学,学生的修业年限不能简单确定为统一的三年制;汉藏学生在生活、饮食、服饰、习俗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藏族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教师不可能完全采用对汉族学生的教学方法授课。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办好内地民族班(校),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套路可循。各地有关学校正是本着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理念,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使边疆民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了同汉族学生学科成绩的差距。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四所内地民族班(校)的办学模式的调查,试将内地西藏班的办学模式归纳为独立建制模式、一校两制模式和混合编班模式三种类型,通过与湖南岳阳一中西藏班办学模式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校两制”模式(湖南岳阳一中)较为合理。
(二)对进一步办好内地西藏班(校)的建议
为了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洽民族关系,应遵循以下办学原则:一是体现目标的统一性和原则性。民族问题无小事,这种政策目标的原则性极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把握好西藏班办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二是体现政策的渐进性和稳定性。三是体现政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内地西藏班(校)的政策执行既要着眼于最终目标,又要立足于近期目标,要把两者有机地、科学地统一起来,特别要防止超阶段的执行行为。
1.建议内地边疆民族班(校)办学扩大试点学校,采取混合式办学模式。首先将现有的武汉西藏中学打破封闭式的独立办学模式,试行招收汉族或其他民族学生,逐步形成多元的、开放式的混合办学模式。同时建议将武汉西藏中学的部分学生并入洪山高中,扩大洪山高中的办学规模;与改造熊家嘴城中村统筹规划,优化办学环境;与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资源上实现空间整合,搭建两校独特和优势资源的共享平台。
2.建立健全省、市民族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协调和管理。从政府管理的宏观层面,建立健全省、市一级民族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内地民族班(校)办学的协调和管理。从学校办学的微观层面,坚持开放办学与集中管理相结合。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就餐、住宿等应相对集中管理,但日常的教育教学、文体活动等要采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加强对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将“五观教育”、“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教育贯彻在办学模式的运行机制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3.建议武汉市把办好内地西藏班和民族中学、民族大学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的作用,建立民族大学与民族中学的合作伙伴关系,采用适当的形式加强内地西藏班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培训,加强对内地西藏班教师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系统培训。要不断地探索内地西藏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地西藏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使民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民族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起来。
4.建议国家拨专项资金加大对内地西藏班学生家庭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让内地民族班的学生一学年度至少回家一趟,或家长来校探望一次。差旅费可由学校出资,这既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对藏族关怀的具体体现,还可让家长把内地的所见所闻带到西藏,起到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传播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学生的安全保障制度,建议为学生统一购买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