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藏区学困生扶助制度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藏区学困生扶助制度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藏区学困生扶助制度探索

本文作者:肖艳飞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1、西藏农牧区学校学困生基本特点

1.1学困生的定义。关于学困生的定义,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我国,通常把学习困难学生称之为“差生”,这种称谓容易把学习困难学生与存在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的学生混淆。为了区别,学术界使用了学习困难学生这一定义,指由于在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学习方法等有一些不利于正常完成学习的因素存在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在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或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的时候,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或外力帮助来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完成学业的学生。[1]

1.2学困生的表现特征。学习困难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2]智力因素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慢等。非智力因素通常表现为:厌学情绪、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学习方法不合理等。西藏农牧区学校中,教师普遍反映学习困难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有:课堂听讲不认真、回答问题不积极、交流不情愿、抄作业现象较严重;对学习缺乏热情与信心;比较内向,朋友圈子比较固定,不太爱与人交流等等。

2、西藏农牧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般说来,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其内部心理因素,如情绪消沉,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适当等等。二是外部环境因素,如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社会上学习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在管理、教学等诸方面的问题等。[3]这些都是导致学困生出现的原因。

2.1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教师普遍反映农牧区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所招收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现象。这是教师群中公认的产生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

2.2家庭经济条件欠佳,家庭关系不和谐。农牧区靠天吃饭的经济条件本不宽裕,学生入校学习,减少了家庭中的劳力,甚至还产生额外的经济负担,这些给学生的心理上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这些因素都对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2.3学习的内部动机不足。笔者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西藏农牧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随机选取了一些学生和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结果表明,学生由于基础差,导致上课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便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认为自己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学不好。部分学生反映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4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能与现代学校教育相适应。农牧区的主要家庭收入受气候影响,纯手工作业导致家长多半希望家里增添劳动力而不是减少劳动力;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长期看不到教育上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导致其认为受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不明智之举。

2.5大班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由于在校学生数量较多,学校安排大班授课,教师压力较大,上课难免照顾不周。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学生适应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2.6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农牧区家长普遍缺乏教育的熏陶,只看到虫草等带来的短期的可观经济效益,忽视了教育的价值,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农牧区家长们支持孩子接受教育的比例太小。

3、针对西藏农牧区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的探索

3.1以爱为基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中,有意无意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困生的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加强理想教育。教师要大张旗鼓地进行理想教育,多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闪光点,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困生拥有自己的理想,也很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理想这一动力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采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3.3确定学习目标、分层次教学,培养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学困生可降低目标要求,当达到目标后再提高目标要求,使学困生学有所得。建议农牧区学校对学生实行高低班教学,教学进度不一,能更好地更大程度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3.4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全体师生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4]针对由于学习方法不适当造成的学困生,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他们加强心理指导,教会学困生如何学习。

3.5让学困生实现角色转换。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教学生”。“学困生”在老师和一些学生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经常不被重视或被忽视,这些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对学习、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运用角色转换策略可以改进“学困生”的低动机、低期望。建立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3.6加强对学困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

3.6.1指导家长对孩子形成正确的期望值。有研究表明:情绪指数=实现值/期望值。这一公式说明一个人对某事物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使人的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5]农牧区家长往往因为自身缺乏教育的熏陶,没有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容易产生对孩子不恰当的期望值。

3.6.2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关键是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6]农牧区学校教师应着力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从家庭生活中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仔细分析,个案研究,跟踪辅导,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寻找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西藏农牧区学校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