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区域教学调查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张荣伟赵桂兰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云龙中心校
一、引言
关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山区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原有基础较差,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配置等条件跟不上,教学过程采用本土语言(幼儿教育用本民族语言教学),教学质量不够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云龙乡是山区乡、少数民族乡,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云龙乡位于昆明市禄劝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约52千米,境内有掌鸠河水库,茂撒公路环湖过境。国土面积281.16平方米,东西宽16.5千米,南北长23.5千米;地势西高东低,人口1604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4.4%。共有彝、苗、傈僳等民族。是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乡。云龙乡作为禄劝县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由于地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境内经济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很大。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二、教育现状
1.上学返家隐患多,山区学生求学难
作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云龙乡是禄劝县贫困乡之一,在这个偏远山区少数民族乡,却依然面临学生求学难的严峻现实。少数民族伴山而居,学生上学返家山路崎岖,沟壑交错,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面对被山隔开的一个又一个小村庄,给校点撤并带来巨大的压力。
2.新“读书无用论”影响,择业观认识偏差
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家长的择业观,原本就很难考上大学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们,在大学毕业后,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加之当地群众对于教育的认识有偏差,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认为读书浪费钱,外出打工是更好的生存途径,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3.完小村小师资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国家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办学条件得以明显改善。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自2000年起到2009年,由于掌鸠河水库移民搬迁,教师更替出现断层,师资成为困扰云龙乡基础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三、形成原因
1.经济落后制约教育发展
经济落后制约着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育的落后又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贫困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道路上最顽固的绊脚石。
2.传统教育观念亟待转变
部分人的教育思想落后,缺乏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未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社会、民族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这种认识严重地阻碍着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从而导致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陷入尴尬的境地。
3.部分政府领导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长期性的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教育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因此,部分政府领导热衷于周期短、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而对教育工程关注相对较少。
四、对策分析
1.人民教育政府办,加大投入促发展
经济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贫困所带来的问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交通问题。这是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以禄劝县云龙乡为例,山地和丘陵面积占云龙乡总面积的95%以上,交通的制约不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优势。学生们上学返家的安全问题始终是老师家长们心中抹不去的阴影。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到集中点中心小学上学,距离学校最远的新合村委会老把村、拥箐村委会好芝作村约50公里,道路艰险,崎岖不平,沟壑纵横,起伏交错;对于未成年的学生娃来说,安全隐患可想而知。即使学生们寄宿(实行大周制,每两回家一次),可学生回家的路仍是步履维艰,没有一个村委会能通公交车。民族教育承载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任。只有加快民族教育立法,增加民族教育地区的教育投入,在经费上和制度上给予保障,才能彻底解决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教育发展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当然由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欠发达,仅靠现有的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远远不够,因此必须转变教育经费筹措的观念,建立以国家为主体,地方、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教育融资投资机制。主动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来发展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施有效的教育投资方式。政府必须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将教育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心,使之成为一个工作的中心,一个长久的主题,一个历史的使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不仅要看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还要看各级政府为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不仅以结果、数字论英雄,也应以努力的过程为参考,将其作为考核的依据切实地贯彻下去,充分体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精髓。
2.改变择业观念,减少两极分化
近几年所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回家务农的情况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上学产生失望情绪。出生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毕业后因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回村务农,严重影响了村民对待上学的态度,花费了那么多财力物力,最后的结果还不如打工仔来得实惠。因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的原因,新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造成很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民认为:子女读书并不能改变生活状况和命运,且浪费了很多的财力和物力,不如早早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很多女孩子小学一毕业就出去打工了。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却舍得对子女们进行教育投资。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导致同龄人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新的两极分化(知识结构层次分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将使我国现阶段社会制度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加剧贫富差距。我国自古以来读书都是社会分层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现在,新“读书无用论”造成的新的两极分化,使农村家庭贫困的人们在现行体制下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这种条件的悬殊,使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家庭的竞争力更弱。由此所带来的同龄人成人以后的新两极分化演变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寻求校际交流合作
云龙中心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表现为“一多一高一少一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年龄偏大的多。据统计:50岁以上教师26人,占教师总数37.4%,40岁以上教师45人,占教师总数60%;全乡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2.7岁,老龄化较高,自我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弱。二是专任教师少。各学校虽已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但正规师范类的毕业生少,第一学历为师范类毕业的教师仅为30.6%,师范类毕业生所占比例较低。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很难开展。总体上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目前,全乡教师年龄结构与教学年级成反比,年级段越低教师年龄越大。因此,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帮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首要任务。教育资源不仅要实现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帮扶,也要实现本地区处于优势和处于劣势的学校之间的帮扶。重点学校的教师要定期到欠发达地区学校任教,中心小学的教师定期到完小、村小任教,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并逐步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此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利益取向要公平合理,兼顾各方利益。如优秀教师向重点学校的流动要兼顾各方利益,充分考虑政策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人以及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得失,尽量不以牺牲学校的利益特别是弱势学校的利益为代价。当前,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云南省也即将出台的《少数民族教育条例(草案)》将使民族教育走上依法治校的轨道。政府应该抓住这一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大媒体宣传,积极寻求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外交流合作。
五、结论
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能否长远、有效发展的根本问题。地方政府必须着眼于当地实际,看到优势,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解决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法。只有以务实的态度,求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才能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开辟新的渠道,走出好的路子,也才有可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