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锡伯族教育的启示意义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蔡文伯1刘冲2作者单位:1.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2.石河子大学兵团教育学院
锡伯族历来重视教育,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锡伯族办学较早,长期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锡伯族教育的发展,锡伯族教育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处于全国较为领先的地位。锡伯族教育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任务的实现过程中,研究锡伯族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特点,对于促进“教育立疆”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之一:充分发挥学校的各项功能,培育人才锡伯族教育发展较快的根本原因是重视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锡伯族办学较早,在办学的过程中,探索学校在文化传承、学生能力培养、政治认同和培养学生国家忠诚度等方面的作用,成效显著。
(一)发挥学校文化传承功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变迁及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生存其间的个体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模塑。从一个民族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存的需要出发,民族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是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锡伯族从最初牛录学校就以满文、八旗戒训和满文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注重传统文化传承。锡伯族文化是锡伯族人民在自己生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内容与形式的知识体系,它深刻反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因此,锡伯族从最初牛录学校到现在的学校,都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机会,了解、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尤其要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以促进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传承功能,才能唤醒民族意识,形成民族认同感。封建时期,锡伯族教育内容以儒家的政治教育思想为主,大到宣教天下一统、三纲五常、爱民兴仁,小到旌表义夫烈女、扶弱济贫。这一系列儒家教育内容,促使锡伯族倾心中原,保证了“锡伯族虽远离中原而矢志中华一统的政治信念和屯垦戍边的决心”。[1]
(二)发挥学校能力培养功能,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学生能力是学校基本功能之一,学生能力养成关键时期是在学校学习时期,在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清朝时期牛录学校开始,锡伯族学校教育就分别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武艺(包括骑射等),做到文武并重,为后来抵抗外民族入侵新疆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语言能力培养是锡伯族学校的一大特色。清朝晚期,色布喜贤和惠远城官仓主事商议决定,从官仓的汉族办事人员中聘请三名教师,教授学生汉语文,刚开始招录30名优秀学生跟随汉族教授学习汉语。这是锡伯族学校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典范,也是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开端。此外,锡伯族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对外交流能力,认真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锡伯族学校根据边境特点,很早就提出了“培养留学生,促进对外交流”的先进主张,并积极创造条件派送一批锡伯族知识分子到阿拉木图留学,这批留学生学成归来,成为从事边境事务及振兴民族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勇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大胆地进行改良,打破陈旧教育模式,探索振兴民族教育的新路子,在锡伯族教育史上开始了新纪元。[2]
(三)发挥学校促进政治认同功能,增强民族政治认同感
所谓政治认同,简单而言,就是人们对于国家、政府、政治权威人物等政治主体及其政治过程、政治产品的认可与支持。[3]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人们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4]政治认同对现实的政治生活和政治体系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公民只有形成对政治统治的基本认同,才会表现出对政治制度自觉的拥护,对政治运作的信任,对意识形态的信仰与认可。1764年,清政府为加强新疆防务,从盛京等地抽调锡伯兵丁四千余人西迁新疆伊犁,1766年组建单独锡伯族八旗(又称锡伯营),移驻伊犁的锡伯族其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锡伯族大西迁”,锡伯族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万余里,辗转来到伊犁地区“屯垦戍边”。历史上锡伯族奋起抵抗外族侵略者,保卫国家领土不受侵犯,积极参与平叛叛乱,都表明锡伯族对政治统治和国家利益的高度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锡伯族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特别在教育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在学校教育方面,锡伯族始终把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体认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认同,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同,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同,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认同,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认同作为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发挥学校培养国家忠诚的功能,增强国家忠诚感
国家忠诚感的形成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学校是主要场所。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锡伯族教育下一代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关心国家利益,对国家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愿意挺身而出,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时个人的感情会受到伤害。锡伯族教育始终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忠君爱国思想比较突出,国家忠诚感十分明显。1764年乾隆年间,锡伯族接到圣旨进行万余里的大西迁,拖家带口,长途跋涉,西迁路途中的风险不可预测。这种情况下,英勇的锡伯民族依然完成西迁的伟大壮举,如果没有对国家高度的忠诚意识,很难完成万余里大西迁使命。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沙皇俄国在清政府软弱无能时,悍然出兵新疆,侵占伊犁,伊犁沦为沙俄殖民地,划归俄七河省管辖,边陲江山陷入到亡国的灾难中,锡伯人民又一次处在水深火热中,但锡伯人民用双手擎起了爱国大旗,怒吼“有我在,国土休占!”,对沙俄的侵略进行了坚决地反抗,用自己的反抗牵制了沙俄,为祖国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伊犁回到了新疆的怀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锡伯人民的心中“忠君爱国”永远是第一位!从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历史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任何一个锡伯族人始终把自己放在群体中,放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强调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1917年以前,日本帝国主义在阿勒泰建立了“红十字会”间谍机关,曾派遣尚原多士到伊犁担任“武备学堂”的教习,诱惑锡伯、汉等族青年接受他的训练,其目的是培养亲日分子,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表明,在锡伯族眼中,国家利益不可侵犯,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唯有对国家的忠诚才能把国家的利益和主权看得高于一切。忠于祖国的锡伯族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领土完整,为西部边疆繁荣,付出了极大牺牲,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之二:重视双语教育锡伯族除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文字以外,还能熟通多个民族语言,有“翻译民族”的美誉。纵观历史发展规律,语言也是一种生产力,语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锡伯族在教育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与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密切相关。
(一)双语教育起步较早,开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典范
锡伯族是实行双语教育比较早的一个民族,双语教育积累的经验值得其他少数民族借鉴。清朝晚期,锡伯族就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开始实行双语教学,而且注重双语师资的培养,为汉语在锡伯民众中普及和“锡汉兼通”奠定了基础。1882年,锡伯营八个牛录各设一所义学,主要课程有满文、八旗戒训和满文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开始最早的锡汉教学。1895年以后,在锡伯族八旗、索伦八旗、惠远城新满营和塔城新满营义学中,满汉双语教学已开展起来了。从此,锡伯族教育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对锡伯族的双语教育奠定了基础。[5]1901年,色布喜贤调任索伦营领队大臣,进驻惠远城时,又在领队衙门里办起学校,招收锡伯、索伦子弟60余人教授满、汉文。辛亥革命以后,锡伯族学校普遍使用双语教学,开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典范。
(二)双语教育取得的成就
锡伯族双语教学的特点既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又学习先进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样既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提供了条件,这些都为锡伯族民族素质提高、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今,居住在伊犁河畔的锡伯族人在语言上有惊人的优势,除了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以外,还熟通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的语言文字,出现了很多翻译人才。他们在为沟通边疆各族党政领导、干部与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思想,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作出了很大贡献,享有“翻译民族”的称誉。[6]
三、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之三:“屯垦戍边”与“教育戍边”并重新疆西部地区处于祖国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乾隆年间清政府相继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后,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列强不断向东扩张的局势,为确保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于1762年(乾隆27年)十月设立伊犁将军府,统管整个新疆,并陆续调遣官兵在伊犁驻防。
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新疆防务,从盛京等地抽调锡伯兵丁四千余人西迁新疆伊犁,移驻伊犁的锡伯族其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因此,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农”。“屯垦”以“戍边”为目的,为“戍边”提供经济基础、人力和物质保障;“戍边”以“屯垦”为条件,反过来又为“屯垦”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7]锡伯族200多年的屯垦戍边史表明较好地处理了“屯垦”与“戍边”关系,英勇的锡伯族人屡次抵抗外族侵略者,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繁荣边疆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锡伯族人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致力于民族教育发展,致力于培养和教育新一代的屯垦戍边者。在长期的屯垦戍边实践过程中,锡伯族将“屯垦戍边”与“教育戍边”并重,开创了屯垦戍边新局面。“教育戍边”是以教育为载体,以戍边为目的,通过教育的各项功能与作用使人具有戍边的理念和意识,具有维护边疆稳定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教育戍边”中的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坚定戍边理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稳定的促进者和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的根本任务。锡伯族将“教育戍边”理念蕴涵于“屯垦戍边”实践中,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用教育的手段培养新一代戍边者,由于“教育戍边”的理念,一代一代锡伯人为新疆西部的繁荣稳定努力奋斗。
四、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之四:视教育为民族立身之本锡伯族历来重视教育,教育意识浓厚,有珍视本民族文化和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视教育为民族立身之本。在教育经费十分困难、教育人才奇缺的历史条件下,锡伯族的明智之士色布喜贤等人,率先提出了兴办锡伯族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主张。
从办私塾、义学到大量兴办近代学校以及当今的普通教育,大多数学校都是锡伯族人民捐资捐物办起来的。正是由于锡伯族重视教育的传统,锡伯族平均受教育年龄高于新疆和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妇女受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比例。锡伯族视教育为民族立身之本的理念,使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不仅培养了大批锡伯族本专科生,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不少锡伯族优秀青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回首百余年的锡伯族教育,成就显著,为其他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树立了典范。锡伯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的民族。2011年5月24日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未来十年新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公平教育更多惠及各族人民,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全面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教育立疆目标的实现,关键靠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靠新疆各民族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充分发挥学校各项功能,为边疆培养合格建设者;重视双语教育,发挥语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教育戍边的理念融入到各项事业发展中,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引导各民族将教育视为民族立身之本,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