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贫穷地区回族儿童教育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王成喜马文慧作者单位: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回族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古至今,回族儿童的教育就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宗教对回族儿童受教育的影响。在西部贫困地区回族儿童中有弃学念经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普通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影响回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绝大多数群众受宗教观念的影响,许多家庭都将自己的男孩从小送到清真寺接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诵读伊斯兰教经典,而不愿送到学校学习文化。至于女孩子,一般到10岁左右就深藏家中,不愿送到学校读书。在回族儿童教育中,仍存在着宗教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回族中虽不具有普遍性,却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回族儿童教育的发展。在这里宗教已不只是一种信仰体系,而是一种社会文化,一种社会思想体系,回族对这种文化之外的其它民族文化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多读书即远教之由”、“学汉文即叛教”的偏见和守旧意识的影响下,回族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自己的教育局限于宗教教育范围内,不主动接受其它知识和文化,因此回族教育不可避免带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很难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男女之间受教育的不平等。与其他兄弟民族相比,回族儿童教育又多受一层宗教的束缚,特别是回族女童,她们与回族男童比起来,又多受了一层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这重压力下,许多女童便早早辍学在家务农、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据临夏州统计,在广河县,女童入学率在30%以下。就是如此之低的入学比例也是难以保持,在广河县的一些地方到了四、五年级女生就寥寥无几了,能念完初、高中的女生就更少。有人形容这种情况是“春满堂、夏一半;秋几个,冬不见”。这就是回族的教育情况。[1]
第三、教育投入不足,制约了回族儿童教育的发展。西部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低,使得一些家长对教育失去了信心,便让孩子辍学在家或早早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第四、西部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保证素质教育的质量。由于经济贫困,师资短缺,为了维持教学,不少学校仍长期招聘代课教师,初中毕业教小学甚至小学毕业教小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补充初、高中教师,将部分中青年小学教师拔高到初中使用,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
第五、受社会环境影响,辍学率加大。一是部分家长目光短浅,让自己的孩子没有读完小学或初中就辍学打工这样不仅省了学习所需的开支,还对家庭收入有所补贴。二是“打工潮”的吸引。部分家长过分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轻视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辍学打工,不仅缺乏正确指引,还盲目鼓励、支持。
第六、经济落后,使回族儿童教育失去可靠的物质保障,导致教育的落后,意识淡薄,对教育不重视。西部贫困地区,多是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信息不灵、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贫困一直是制约他们发展教育的瓶颈,由于财政困难,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来改善办学条件,群众生活困难,无法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部分家长有一种容易满足、不求长远的短浅思想。在相当一部分回族群众中存在着小商小贩的小农意识。这种只注重“钱财”和轻视“人才”的现象在回族中比较普遍。
第七、西部贫困地区回族人口过快发展,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回族人口过快增长的现实已对回族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带来一系列不利因素。以甘肃省广河县为例:如果一个人从婴儿成长到18岁的培养费按6000元计算,那么广河县从1978年到2008年增加的近5万人的培育费用就是8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人均教育费用势必要减少,从而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素质的提高。[2]
针对存在的问题,逐项提出解决的方法
由于历史、社会、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回族儿童教育中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解决办法如下:
第一、回族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与回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民族宗教、民族习俗甚至民族意识有关。因此,经堂教育应成为提高信教群众文化素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和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各级党政部门和各地伊协肯定了经堂教育在回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经堂教育沿着有益于回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发展。引导经堂教育的执教人员坚持从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少年中招收学员,拒收在校学生和适龄儿童;引导广大回民群众坚持以普通教育为主,经堂教育为辅,把尽可能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向普通教育,并在搞好普通教育的前提下开展好经堂教育;引导经堂教育的执教人员在传授伊斯兰道德礼仪等优秀文化的同时,向信教群众讲授汉文化、中国历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教育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生存技能高的民族群体。
第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可以说是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的积淀之物。而我们提倡的民族教育改革,就是使民族地区的教育迈向现代化,不仅在教育设施、教育手段上,而且还要使民族地区群众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要现代化。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回族儿童的教育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包括特殊的经费扶持和政策优惠,设立回族女生教育专项资金,并制定一些配套措施,保证这些女童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3]
第三、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优化师资队伍,提高素质教育。要解决这些问题,先要给西部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换血”,让优秀师范生去这些地区支教,换下当地教师进行培训,这样轮换几年教学质量会有所改观。
第四、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西部贫困地区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为了确保这些地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经费、政策方面的倾斜。在师资培训经费和培训指标上予以重点扶持。
第五、发展民族经济,为回族儿童教育提供物质保障。改变回族儿童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和落后习俗,使他们看到长远利益,不能只注重眼前,应重视教育,树立和逐步完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观念。
第六、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本民族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自觉性。在许多回民思想中,还存在着“毕业证不如营业证”,“人才不如钱财”的观念,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本民族的长远利益。因此,应开展关于国家大政方针、民主法治、公民意识、卫生保障等内容的宣传和教育,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结束语
西部贫困地区回族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儿童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茁壮成长。回族儿童教育不只是农民的家事,它也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虽然在回族儿童教育中历史造成的落后现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及这一地区自身的努力,我们是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