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藏区汉语教学的回顾与现况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藏区汉语教学的回顾与现况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藏区汉语教学的回顾与现况分析

本文作者:林秀艳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藏汉语教学的恢复和调整:1966年后,西藏汉语教学的初步发展遭到“”的严重破坏,直至“”结束,中小学的双语教学才逐步得到恢复。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后期,大约10年间,汉语教学的基本状况是:小学藏族学生班从3年级开始讲授汉语文课,也有少部分从2年级开始,所用教材是五省区合作编写的汉语文教材。到了初中,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达不到学习其他各门功课所需的程度,所以依旧增设1年制的预备班突击汉语。但是预备班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目的、任务和方法也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所以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小学藏语授课体系和初中汉语授课体系的差异,教学用语无法衔接,造成藏、汉双语教学体系的失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自治区采取了及时的调整措施:1987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同年,自治区教科委制定了《关于加强藏语文教学的意见》。1988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颁布了《关于〈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这3个文件明确提出了“在全区逐步建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教学体系”,规定对藏族小学生全部使用藏语文教学,在不影响藏语文教学的前提下,从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中学、中专和大专院校藏族学生的语文课以藏语文为主,同时学习汉语文、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与此政策和规定相适应,1989-1995年,自治区教科委民族教育研究所先后在各地开展了初中和高中的藏语文授课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藏族学生用母语授课,消除了语言障碍,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建立藏语授课体系确实可行。但是建立藏语授课体系需要师资和教材的配合,这方面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有“由于一些人对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的《规定》等文件精神的片面理解,出现了轻视汉语文教学的倾向”。[4](P29)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西藏的汉语教学处在恢复和不断调整中。

西藏汉语教学的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藏、汉语言及文化的交融加深,双语教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顺应历史的潮流,1994年《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20条明确规定:“自治区逐步完善以藏语文授课体系为主的藏、汉两种教育用语体系,学校应当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首先学习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同时学好汉语文。学校在所有使用汉语文的场合,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文字。”[6]这个规定可以说是1993年以来西藏最为明确的一项双语政策,[7]之后几年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大都承袭了此规定的核心及精髓。西藏自治区在双语教学问题上真正从学生的利益和未来着眼,藏、汉两种语言的使用和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和谐发展。1999年,为了贯彻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在认真分析西藏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自治区教委明确调整了西藏双语教学的思路,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在总体思路上,以“三个面向”为导向,着眼于民族长远利益和时展的要求,坚持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视藏语文教学,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做到藏、汉兼通”的语言教学方针。在具体实施方案上,把藏语文和汉语文列为西藏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必修课和考试科目。基础教育阶段,藏语文是藏族学生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的必修课程。藏族学生的汉语文课程,最迟应从小学3年级开始,有条件的地方,应从小学1年级开始。在教学用语的选择上,根据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差异性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允许选择不同的具体形式。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西藏的汉语教学在双语教学的大背景下,与藏语教学和谐发展,在不断完善中走上了科学规范之路。

良好的社会基础

2009年3月30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新华网上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8]报告以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为根据,以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牧区的经济发展为主线,以近几年的发展现状为重点,客观公正地阐述、分析和总结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根据本报告内容,当前西藏经济不仅总量(GDP)突飞猛进,固有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业等产业迅速发展,西藏的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2010年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西藏正在从加快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从相对封闭转向全面开放,从单一农牧业转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从自然保护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解决温饱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9]在西藏,藏族人口数量的稳定增长不可否认,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毋庸置疑。人口素质的衡量有很多指数,这里只从受教育程度的角度来论述。自西藏自治区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六、九”的义务教育战略决策以来,西藏的义务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口素质迅速提高。至2007年11月,全区“普六”县由2003年的55个增加到74个,“普六”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9.6%提高到了100%;扫盲县由2003年的40个增加到70个;扫盲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59.7%增加到95.6%;“普九”县由2003年的17个增加到63个;“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30.9%提高到了90.2%。拉萨市及山南、林芝、昌都地区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青壮年文盲率由2003年的30%下降到4.76%。全区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5.8年,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10]“2008年,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达到54.67万余人,有教职工4004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8.5%,初中入学率提高到92.2%。扫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3年……西藏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11]由此可见,西藏人口素质在21世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提高。西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族交融不断加深,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这一切为西藏汉语教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

丰厚的教育投资

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西藏的教育投资不断增长,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九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8.27亿元。[12]“十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自2003年起,政府明确规定:除全区确保正常的教育事业费投入外,各级政府必须把财政收入的20%用于义务教育,确保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快改善。同时进行了“教育经费”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确保了各县财政收入的20%用于教育,强有力地支持了“两基”攻坚过程中办学条件的改善。[13]自治区党委、政府还高度重视农牧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在2004至2007年,自治区政府共安排贴息贷款13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建设工程;用于支持义务教育发展的援藏资金达到2.7亿元;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水平,自治区财政共投入2.4亿元,通过政府集中购买,配备了120套初中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和实验仪器69个语音教室和22个计算机教室成套设备、58套初中音体美卫生设备、770套小学科学实验及教学用具、13套中学电锅炉,同时还购买了114.2万册图书、配备了22.2万套课桌凳、10.5万套上下床铺和4万套学生餐桌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设备,提高了学校配套水平,改善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为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4300万元,已建成计算机教室133个、“校校通”卫星收视点983个、教育资源“班班通”系统508个、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1763个,使全区中小学和教学点都拥有了现代化教学手段,57%的乡镇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班班通”,加大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普及和应用推广力度,让偏远山村、牧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10]

成效与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汉语教学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可以说,目前西藏的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实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12年制的汉语教学体制。据拉萨市教研所对拉萨市7县56所完小及教学点的全面而详细的调研证明:在广大农牧区一年级开设汉语文是符合实际的,效果也是较明显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学管理更加细化和明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14]另外,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渗透,自上而下的培训与自下而上的教研相得益彰,通过各教研室组织的活动和一线教师展示的成果,显示出汉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但是目前汉语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部分学校的部分课堂还在走母语传统教学的路子,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培训不够。在语音语法教学上,没能根据汉、藏语本体研究及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和相应的对策。在教材使用上,还存在为了应考盲目使用双重教材或选择偏难教材的问题。教辅资料严重缺乏,高需求和低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汉语测试方面,从西藏中小学整个测试系统的反馈情况来看,基本上体现了小学阶段以结构教学为主,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本应更好地体现结构教学与功能、文化教学的结合,但是很遗憾,中考试卷和高考试卷在这方面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依然都是以考察语言要素知识为主的成绩测试。通过调研分析,各级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应该都没有问题,只是听和说两项测试项目的缺失以及语用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导致了测试还不能非常准确地测出学生运用汉语的实际水平。

事实与偏见

世界是多元的,中国是多元的。世界各国之间及中国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中国的通用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作为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在国内,“基本建立了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实际的双语教育体制和适应民族语言环境、教育条件的双语教学模式”,[15]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学术活动以及理论、实践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西藏的汉语教学就处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背景中,学汉语是藏族人民跟上时代步伐的自愿自主行为,是藏、汉交流日趋频繁的必然趋势,汉语教学也是促进藏、汉语言和谐发展的需要。近些年,随着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有人担心汉语教学会冲击少数民族母语及文化,影响受教育者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纯洁。美国学者克莉斯汀•司徒阿特曾通过实地考察,实事求是地描述了西藏语言教学状况:“中国政府在制定语言政策和要求的时候是相当周到和深思熟虑的……比如,拉萨的北京一中则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汉语教学还是藏语教学。尽管必须学汉语和英文,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可以选择他们自己习惯的语言作为课堂用语。”“藏族人要在职场和经济生活中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很好地掌握汉语。就像学习英文的中国学生,我们并没有认为中国试图把他们培养成西方人,而是认为英文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技能……西藏人也是一样,会汉语,才能和汉族人一起竞争。”[16]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也看到,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语言障碍与外界难以沟通,使得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展缓慢。而且“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要靠该民族高素质的具有民族语言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成员来进行。而民族文化自豪感、自信心的产生基础不在于自我封闭,以求纯洁,而在于开放发展。一个民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落后于外界,而且自我封闭拒绝学习的情况下,是不能凭空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17]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这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一定要采取措施注意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当今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国家通用语言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另一方面要使各民族的语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过程中都能够延续和发展,建立一种各民族母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在不同的语言社区各语种并存并用、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这是各民族人民群众期盼的一件大事,也是保护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一件大事”。[18]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指出:“做好(区域教育)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但教育观念现代化是关键,是灵魂。”[19]西藏的汉语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拥护国家和自治区的语言政策,在尊重藏语文学习和使用的前提下,加强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综合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外语教学、双语教学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西藏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使西藏的汉语教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促进西藏语言和谐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