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鼓舞在中国民族舞教学中的价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藏族热巴鼓舞是以铃鼓舞为主,包括说唱、杂耍在内的一种综合表演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西藏的昌都、工布、那曲和四川、云南等藏族地区,是藏族舞蹈中颇有代表且极具特色的一种舞蹈演出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高超的技艺,是藏族文化中的瑰宝。本文从藏族热巴鼓舞的由来、艺术表现形式、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训练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教育教学这一途径,让学生继承舞蹈传统文化,并且更好地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关键词】热巴鼓舞;民间舞教学;训练价值
一、藏族热巴鼓舞的由来及艺术表现形式
(一)热巴鼓舞的由来。热巴鼓舞最早是苯教时期,在宗教活动中表演的一种仪式舞蹈。拥有千年历史的西藏,各大教派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矛盾,使得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的歌舞形式得以继续发展。后来,热巴鼓舞作为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一般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表演。
(二)热巴鼓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热巴鼓舞由身怀技艺的民间艺人进行表演,他们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女子一般左手持双面羊皮鼓,右手拿弯把长柄的鼓槌,敲出“一点鼓”“三点鼓”“九点鼓”等节奏,并且跟随鼓点即兴而舞,做出左右跳转、翻身击鼓等多种具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了浓厚的藏民族特色。热巴鼓舞不仅仅是表演,因其属于宗教活动的表演,故还有驱邪、祈福的寓意。热巴鼓舞在表演时,鼓点由慢至快,到最后鼓点紧凑达到高潮,舞者舞姿变幻多样,刚中带柔,就如藏族人民豪放的性格,洒脱而自由。民间热巴鼓舞表演主要在比较宽阔的地方进行,队形多变,热情高涨的舞蹈表演氛围,形成了热巴鼓舞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藏族热巴鼓舞在教学中的表演风格训练价值
藏族热巴鼓舞作为藏族舞蹈教学课程之一,根据教学需要对其基本体态、基本动律,以及通过采风方式向民间艺人学习到的打鼓技巧进行分析提炼,得以继承和发展热巴鼓舞蹈的表演风格特征。其独特的舞蹈表演风格及道具的使用,具有课堂教学训练价值,进而推进热巴鼓舞的表演风格及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由于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且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中热巴鼓舞又有着独特的舞蹈表演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运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有着很高的训练价值和艺术特色。教师作为教授者,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该舞蹈的风格特征、风格韵律,以及它的审美取向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了解、熟知热巴鼓舞。热巴鼓舞具有动态性,舞蹈动作幅度较大,如上身“塌腰前倾”呈90度的舞蹈体态。身体的幅度越大越有观赏性,舞蹈语汇表现力强,富有藏区特色的美感。女子手持热巴鼓运用自如,舞姿热情欢快,表演时敲击鼓面发出清脆的声响极有气势。热巴鼓舞与藏族的“弦子舞”“踢踏舞”等相比,其表演风格更为奔放,时而端庄大气,时而豪放潇洒。在慢节奏时,舞者膝盖的颤动和腰间的动作,透露出藏族女性妩媚的风情;反之,在快节奏时,跳跃、翻身等一系列动作利落干脆,前腿踢到90度时,裙摆随着舞姿飞扬,如此热情并有着高超技巧的表演形式,不仅可以渲染舞蹈气氛,还可以增强舞蹈表演中的表现力,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藏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形成了鲜明的热巴舞蹈表演形式。男子一般手持“香铃”随着舞步变换舞姿,男子热巴舞舞姿奔放热情,是藏族男子力与美的结合,充分展现了藏族男子真实的性格特征。藏族热巴舞有着较高的表演风格,舞蹈表达的主要是自娱自乐的情感释放和宗教信仰。自娱性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舞者用热巴鼓舞表达出喜爱之情,在舞蹈中释放情感,以达到人们自娱自乐的目的。藏族人民信仰佛教,热巴鼓舞起源于宗教,学生在学习该舞蹈时可想象自己受佛教的影响,随情舞动,这种用舞蹈语汇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藏族热巴鼓舞在教学中的技术技巧训练价值
(一)热巴鼓的运用。将藏族热巴鼓舞纳入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舞蹈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巧妙运用舞蹈道具,提升表演能力。双面羊皮鼓是热巴鼓舞的重要表演道具,通过鼓的运用呈现出高超的技巧,学生在课堂训练过程中,可以运用热巴鼓做出各式各样的高难度动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艺,也强化了舞蹈的风格。一般舞者左手持双面羊皮鼓,右手拿弯把长柄鼓槌,在热巴鼓组合训练中会有转鼓、缠头击鼓等动作,以及旋转、翻身相结合的复合型动作,这些技巧展现了热巴鼓舞的独到之处。如热巴鼓舞中的“缠头击鼓”动作,舞者左手拿鼓,鼓以顺时针的方向贴着头画最小的平圆,手臂弯曲,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踏步,需要手和脚的同时配合才能把握住重心,击鼓的时候要求舞者借助上身的力量来减轻手腕的承受力度,形成了以上身为主的大幅度的运动方式。鼓槌敲击鼓面发出清脆且震撼的鼓点,给观众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这也是藏族人民表达对热巴鼓舞喜爱的一种方式。鼓是他们谋生娱乐的好伙伴,每天形影不离,正是长期的磨合,才有了娴熟的技术技巧。因热巴鼓很重,在实践教学中,告诉学生应灵活地使用道具,手拿鼓握力适中,不要使蛮力,掌握其运动轨迹,使鼓与人在表演中巧妙地融为一体,做到人鼓合一。鼓槌在敲击鼓面时,每一个节奏点都要准确,只有自己心中有节奏才不会把鼓点敲乱。击鼓的动作要干净利落,反复练习后才能保证在舞动的过程中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敲击在鼓面上。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舞蹈动作才会更加流畅,通过人与鼓的不断磨合,达到技艺精湛的表演效果。
(二)热巴鼓舞的翻身技巧。藏族热巴鼓舞中的各式各样的翻转击鼓动作是其舞蹈动作语汇中难度最大的,融合了多方面的技能,需要学生在掌握了热巴鼓舞的基本技能之后,才能继续学习。如“直臂立翻身”动作,舞者左手拿鼓,右手拿鼓槌,双手贴合在一起,直臂立圆翻身,鼓边便是立圆的最大边缘,以舞者的躯干为中心进行翻身。由于直臂翻身圆圈的直径扩大了,加上鼓的重量,所以舞者的重心把握十分关键,需要舞者体态直立,手抡鼓带动身体转动,通过四肢合力完成。和“直臂立翻身”不同,“扛肩击鼓立翻身”的翻身直径缩小了,舞者左手拿鼓,右手拿鼓槌,手臂弯曲,在翻身的同时把鼓扛在肩上,虽然重心与“直臂立翻身”相比容易把握一些,但是节奏和数量在递增,一般要连续做8到16个翻身才能结束,和“直臂立翻身”相比,加快了每个翻身的速度,一拍一个动作,要求舞者脚步与上身配合,只有右脚的上步与扛肩的击鼓翻身速度一致,才有可能连续且快速地做完几个八拍的翻身动作,这对于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肌肉控制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四、藏族热巴鼓舞的文化价值
(一)藏族热巴鼓舞的文化特征。藏族热巴鼓舞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舞蹈文化特征。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藏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与生产劳作方式,同时也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虽然现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藏族人民仍然保持着固有的传统文化习性。虽然藏族热巴鼓舞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但其本质特征从未改变,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表现出了高原舞蹈的豪迈粗犷特征,其音乐质朴欢快,人们通过舞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巴鼓舞受佛教的影响,所表演的内容大多以祈福、庆祝、歌颂为主,观赏性较强。男子手拿铜铃,女子手持热巴鼓,顺时针绕圈而走,边走边唱,翩翩起舞,歌颂山川大地、祈求神灵保佑等。藏族人民信仰佛教,同样在热巴鼓舞中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符合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藏族人民也由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到现在用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热巴鼓舞的表演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人们用这种自由、纯粹的表演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二)藏族热巴鼓舞在教学中的文化价值。中国民族民间舞通过动态的舞蹈语言,继承和发展着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域精神,在当下的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也应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其价值影响所在,无论是课堂专业教学方面还是舞台创作方面,都是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升华。热巴鼓舞作为藏族传统民间舞蹈之一,传承了其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通过民间艺人的传授,将其加以整理,形成规范教材投入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中,一般包含动律形态、教学法及文化知识三方面,而往往文化知识这方面内容容易被忽视,将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是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表演风格、道具训练以及技术训练为主要形式,学生掌握了动作体态、风格韵律、技术技巧之后,还要对其思想认知进行教育,使具有活力的动态舞蹈语言和静态的舞蹈文化内涵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价值。
五、结语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藏族热巴鼓舞的表演风格和技术技巧都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巧性,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可塑能动性,使得热巴鼓舞这一具有西藏特色的道具舞蹈进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范围内。其传承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舞蹈文化和交流,使人们感受到藏族热巴鼓舞蹈文化的魅力。因此,热巴鼓舞对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多方面有着一定的训练价值和训练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泽吉,德青措.论传统热巴鼓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J].西藏艺术研究,2015.
[3]王兴怀.“热巴舞”的传承方式及文化特性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6.
作者:何宜晓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